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為食在臺北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2-01-19 02:00:00  浏览次数:2489
分享到:
       因为在高雄佛光山食齋數日的緣故,腸胃中油水早已清得沒剩下幾滴。幾位文友人還在行走的左營公交車上,就瞪着餓狼似的大眼,搜尋街頭商店的字號招牌,見到有台灣「代表麵」之稱的牛肉麵,還見到了「代表飯」鹵肉飯,這一個個油光飽滿的「肉」字,讓諸位的口水一下子就流下來了。
        在高雄一間纖淨無塵的小店,首次品嘗到台灣小吃,然後乘搭分秒不差的高鐵到了臺北,曾去「書街」重慶南路上來回找了幾次,都沒能買到舒國治的《台北小吃扎記》,成為自己在臺北揾食似乎缺了一位食家作導遊的遺憾。
祖籍浙江的舒先生想必亦是「美食中人」,透過台北小吃談了許多人緣、雜凑(搭配)、巧思之種種,總覺得若得舒君這本外表拙樸內容深刻的小書在手,在台灣的一周想必還可再嘗多些小吃。 
        到了台北既缺食家引領,只好按圖索驥,向幾處夜市埋手。第一晚先去士林夜市,雖時值初冬,是夜溽熱如夏,夜市食檔林立,燈箱如海,熱氣昇騰,人聲鼎沸。「豪大大雞排」前面有一溜長長人龍佇候,對炸雞類向無興趣,先來一盤久聞其名的「蚵仔煎」打底,生蠔与鷄蛋煎得恰好剛熟,只是澆上的那層淺咖啡色肉糜,味道差矣,破了蠔的鮮味,也盖過了蛋香。若再食必吩咐免澆肉糜。再來試試串烤,滿滿一攤豆乾、魷魚、雞翼等等,選了一串鷄胗,攤主抹上調料就烤,據說以前號稱「十元串烤」,可現已賣到三十台幣一串。
        叫了牛肉麵,等麵的時候正好用來嗗串烤,下了相當多的茴香、花椒,味極辛辣。因与鄰桌點了同樣的麵,只見一碗碗往那邊端,我們這桌仍不見上菜,文友嘀咕了一句﹕「我們先來的,怎麼他們先上呢?」
       士林五大招牌小吃的「大餅包小餅」,是一定要嘗的。先把小餅(油炸酥餅)包進大餅(鍋餅)里,拍鬆然後捲起,一口咬下去,內脆外軟。泡制此餅的大嫂面目姣好,手腳麻利,不知為創始人陳慶昌第幾代傳人。
       當年陳氏在士林租店出售大陸家鄉小吃酥餅,其後又有一朋友前來投靠,在酥餅店旁邊賣鍋餅。兩人比鄰而居做生意,相互照應,情同手足。後來做鍋餅的朋友因病輟業,陳庆昌感念老友同甘共苦,遂嘗試两店合一以鍋餅包酥餅饗客,從此風行二十餘年。
這段「大餅包小餅」的軼聞,是國人行商的一段佳話,做生意不但要老叟無欺,貨真價實,還須不見利忘義,感恩重情。之後我在台北街頭從小販處買到的「伴手禮」,里面都夾有名牌一張,除了希望再次幫襯,也是一種有根可尋的信譽保証。
        吃罷大餅包小餅,再叫一碗花枝羮,亦是「五大招牌」之一,七十台幣僅得三塊花枝數片腌筍,不見香菇木耳和蝦米,羮湯淡而無味,令我有點失望。只好再來芭樂汁潤喉,一杯落肚已飽矣。甚麼士林香腸、生煎包、豬血湯、青蛙下蛋、澗餅捲等等,都只能割愛了。
第一晚嘗試台北的夜市小吃,除了目不暇給的多姿多彩,尤感一種人情溫暖,在極力保持特色与味道的同時,食物的潔淨与質量足有保證,固得以產生許多經久不衰的品牌美食,這是台灣美食文化的一大特點。
       盡管同行幾位文友第一感覺并不良好,甚至因此而對夜市失了興趣。而我仍然憑着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胃口,在以後的幾天繼續馬不停蹄造訪通化夜市及台北街頭小吃店,并且所獲甚豐,更吃到了一些生平未吃過的美味。
到了台北才知道自己的胃有多小,這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才有的感受。 

上一篇:只要心不受伤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