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温总理情暖会宁
作者:马成福  发布日期:2011-12-31 02:00:00  浏览次数:2601
分享到:
       会宁是革命老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又是一个贫困地区,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对贫困地区都很关心。——温家宝
 
       会宁因三军会师圣地、苦甲天下、状元县三大名片而驰名天下。
       自从温家宝总理踏上会宁这片红色的热土,就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干旱与贫瘠,以及人民群众的艰难生活与顽强抗争,从此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给予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悠悠祖厉河,流不尽五千年的如烟岁月;巍巍会师楼,树起了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19361010,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正如毛泽东主席所预言:“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如今,会宁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和甘肃省文化名城。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军会师楼被评选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
       会宁是一部记载文明与历史的巨著,是一块负载苦难与抗争的厚土。
       会宁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1985年划归白银市辖时,国内生产总值仅0.79亿元,全部财政收入3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元。到2009年,生产总值也不过28亿多元,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祖祖辈辈与大自然的抗争,造就了会宁人坚韧朴实、敢于向自然和命运挑战的坚毅性格与顽强斗志。
       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会宁28个乡镇,共58.28万人口,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8.2万亩,但水田只有24.9万亩。“干旱少雨”“十年九旱”是会宁的基本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6倍多。恶劣的气候特征造成了会宁的贫穷和落后,同时也树立了通过教育走出困境,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
由于干旱缺水,会宁被人们称为苦甲天下的地方。会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7356万立方米,人均12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18,甘肃的1/10,且绝大部分矿化度都在3/升以上难以开发利用,人畜饮水主要依靠打窖蓄集雨水来解决。拥有水窖的数量,是农户富裕程度的标志之一,姑娘嫁人首先要了解男方有几口水窖。
这是个连鸟雀都难以生存的地方,而勤劳顽强的会宁人民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每遇干旱年景,拉水的毛驴车、三轮车、汽车就排成了长龙,麻雀落在水车上抢水喝,牛羊看到水车就跟着跑,整村的大人、小孩都急忙拿着大小水桶纷涌上前……
  会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干旱史和抗旱史。民国17年(1928年)大旱,草木枯焦,翌年发生饥荒,饿死者甚众。1949年至1971年的23年间,小旱年年有,特大旱灾就有五次之多,平均4.6年一次特大干旱。
1970年冬至1971年秋,会宁大旱持续10个月之久,夏秋作物绝收,水窖、涝池干涸,人畜饮水发生恐慌。11个公社87274人、19389头牲畜、10.07万只猪羊没有水吃。旱情之严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看到定西地委送到中南海的旱情报告,他流下了动情的眼泪,改变旱塬人民的生活现状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致共识。
1994年入夏以来,会宁县持续干旱,长达8个月之久,境内最大的祖厉河干涸断流。全县有52.3万人面临水荒,10万人断水,20万人缺粮。有多少人半夜起身赶着毛驴车去拉水,有多少人眼巴巴地等候政府送水的汽车……
199561213日,就在会宁人民最困难的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人民的关爱,与中央各部门及省市领导一起来到会宁县视察旱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温家宝一行在会宁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郭城驿乡扎子塬村,四方吴乡蔺家湾村、三房吴村等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他对庭院雨水集流、铺压砂田、旱地地膜玉米栽培等抗旱措施很感兴趣。他还详细参观了会师园的建设管理情况,视察了郭城驿乡新堡子综合农贸市场。
在四方吴乡蔺家湾村,由于采用了旱地地膜玉米栽培技术,那里的玉米比别处长势好,温家宝看到非常高兴。他一边抓着玉米仔细察看,一边与村民谈讨抗旱技术。一会儿,围上来许多村民,他就站到一个高处讲话,勉励大家要树立信心,夺取抗旱胜利。在场的群众都热烈鼓掌。
       这时,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久旱逢甘霖,关怀暖乡村。村民们都兴奋地说:“温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好雨!”
温家宝与村民们一一握手告别,并嘱咐他们快回家,不要着凉。大家惊喜地站在雨地里,看着他的车子渐行渐远,却久久不愿离去。
       在县招待所吃饭时,温家宝说,我在甘肃生活时间长,喜欢吃面。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碗面有些凉,他让热了一下,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一贯对饭菜的要求是“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他吃饭很快,让大家多吃菜,自己却吃得很少。他简朴的生活作风,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蒙蒙细雨中,温家宝穿着一身蓝色夹克衫,来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他首先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仔细察看了塔门两侧的会宁会师概况和纪念塔落成碑文。
       接着,温家宝来到了大成殿前,即庆祝三军会宁会师联欢会会址。随后,参观了红军会宁会师陈列馆,驻足欣赏了三军会师油画,在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图片前,认真听取了讲解员李俊丰的讲解。大墩梁是会宁南部中川的一座高山,大墩梁阻击战是红军在会宁打得最惨烈的一仗,红四方面军第5军伤亡887人,副军长罗南辉壮烈牺牲,温家宝听到这里,神情非常凝重。随后,他在签字簿上签了字,还在陈列馆门口与大家合影留念。他在会师旧址参观了一个小时。
         会宁县委向温家宝汇报了县上的工作。汇报分五个方面的情况,一是会宁的基本县情;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三是近几年全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四是当前全县的旱情及采取的措施;五是今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设想和打算。
温家宝边听边记,并不时提问。在听取会宁县的汇报后,他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会宁是革命老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又是一个贫困地区,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对贫困地区都很关心。去年以来,会宁地区又遭受到了严重干旱,是历史上特大干旱,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温家宝着重就当时的抗旱救灾工作讲了四条重要意见。第一、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第二、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第三、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抗旱救灾。第四、切实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各级领导要深入灾区,了解灾情,采取坚强有力的措施,解决灾区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吃粮和饮水问题,确保灾区群众有粮吃、有水喝。
       温家宝还说,目前全省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村形势良好。我相信,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基础,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白银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一定能够夺取抗旱救灾的胜利。
 
 
要帮助会宁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旱区人畜饮水。——温家宝
 
        200310月以来,包括刘寨、新庄乡在内,会宁县中北部14个乡镇的降水持续减少,其中连续3年没有形成有效降水的涉及66个行政村的10.94万人,连续两年没有形成有效降水的涉及42个行政村的7.22万人。特别是2005年以来,出现了70年未遇的春旱和伏旱,80个行政村12万人的夏粮和秋粮基本绝收。
       会宁县山区的人畜饮水都靠雨水集流供给,严重的旱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人畜饮水。由于三年多来一直干旱少雨,许多村民家里水窖的存水已经没有多少,个别缺水的村民不得不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
       头寨镇老鸦村已经3年没有一次有效降雨,上湾社村民刘凤鸣感叹:“我活了60年,没见过这样的大旱!”他家里虽有两眼水窖,但放下最小的水桶,也只能打上半桶水。“这点水,还是5月份从40公里外的黄灌区拉来的,一方水60元,没有比这更金贵的水了!”看着越来越少的水,他的老伴不敢洗一次衣服。他的儿媳只能用饭碗量水做饭。邻居刘永红家的一盆洗脸水用了3天。
       大山深处的灾情,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2006322,温家宝总理在第806期《国内动态清样》《会宁县连年干旱16万人缺粮难度春荒》一文上给农业部、民政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帮助会宁群众开展生产自救。88,温总理针对全国旱情做出重要批示: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旱区人畜饮水。
       旱魃肆虐苦会宁,春风化雨润旱塬。甘肃省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落实温总理批示,把会宁、靖远、环县极度干旱山区的人畜饮水工程列为2006年甘肃省的“五件实事”之首。白银市在短短十多天时间就完成了《白银市会宁、靖远两县北部干旱山区人饮供水工程规划报告》。计划在会宁县修建新庄塬供水工程、大沟供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工程2123处,工程总投资3802万元,工程建设期2年,可解决5.4万人饮水特别困难问题,工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很快得到了实施。
       2006728上午,会宁县极度干旱地区人饮供水工程暨新堡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隆重奠基,新堡子水厂开工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开始施工,人民群众渴望已久的农村饮水工程全面启动了。
       为了把这一寄托着党和国家亲切关怀和关系千家万户生存的工程建设好,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严格遵照建设程序。对项目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伍进行了公开招标,选择了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的企业供应工程材料和承担施工建设。
       2007925,清凉山下彩旗招展,祖厉河畔欢歌笑语。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中秋佳节。老百姓们齐聚清凉山下,敲锣打鼓,舞狮子、扭秧歌,隆重庆祝会宁县极度干旱地区人饮供水工程暨新堡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陆浩、徐守盛、刘伟平等甘肃省领导出席庆典仪式并为工程通水剪彩,还赶到新庄乡巩昌村察看供水情况。
        一走进村口,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鲜红的对联。随着自来水的开通,村子到处响起了喜庆的鞭炮声,充分表达了村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陆浩走进村民欧玉齐家的厨房,亲手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淌的清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欧玉齐拉着陆浩的手激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天天盼水,今天终于盼来了自来水!”
春寒料峭,旱魔肆虐,甘肃赤地千里一片焦黄,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旱情。自20089月至20092月份以来,白银市连续6个月未出现有效降水,在这样特别干旱的年景,生活在陇中干旱山区的人民是不是又遇到了吃水难题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会宁县甘沟乡六十堡村石志明家,打开自来水龙头,看到了那难得的一股清水。于是,我坐下来喝着醇香的茶水,与主人聊起他们吃水的艰难历史。他们住着新房子,现代化的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还用上了太阳能和沼气,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走了几十里的盘山沙土路,我来到了北部干旱山区新庄乡,昔日“一碗油换不到一碗水”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巩昌村农民欧玉成高兴地说:“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干山秃岭上,过去吃水要白天黑夜地排长队、车拉畜驮娃娃抬、几十里外找水吃,现在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再也没有了找水度日的艰辛,这是千年万古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如今的政策太好了,党的温暖都送到山沟里来了。”
        当我走进欧窝社欧荣家时,他们热情地给我倒水喝。他七十岁的老父亲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笑着说:“这是温总理办的好事,中央领导把咱老百姓关心呀!以前我们村从祖厉河拉水吃,一锅水烧开后,水垢厚得吓人,烧出的稀饭都是咸的。客人来了,茶水里面放了糖才能喝,不然咸得喝不下去。现在自来水安到了家里,吃的水又干净又卫生,真没想到,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
       我有幸参观了新建的大沟水厂,厂长高林雨向我介绍了运行程序,他说工程运行很正常。水厂实行全系统监控,自动化办公,信息化程度全省一流。厂外有一个20.09万方的大蓄水池,利用农灌低峰期蓄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达到饮用水标准后,再加压送到干旱山区,流进老百姓的心田。在这到处都是黄土地、黄土山的干旱地方,看到这一池蓝莹莹的清水,使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无限滋润。
会宁县水利局局长马有良告诉我:“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建成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5.1万人的人畜饮水问题。我们还要通过靖会工程,再解决14万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沿靖会工程一带建设人畜饮水集中供水工程。”
        然而,这些工程还是不能满足会宁县的生产生活需要,久旱焦渴的会宁人殷切期望引洮工程能够早日建成通水。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是一项改变会宁县北部贫穷落后面貌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200811月完成,201041920日,已由水利部水规总院复审通过。工程包括水源工程、配水管网工程、灌溉工程三部分,总投资84397.04万元,供水总量2305.61万立方米/年。工程受益乡镇有汉岔、头寨、郭城、新庄、白草塬、草滩、河畔、刘寨、土高、土门、新源等11个乡镇,103个行政村,729个自然村,44774户,解决25.15万人及牲畜的饮水困难。这项工程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规划拟建的引洮二期工程总干渠接引自定西市安定区东正川、沿华家岭到会宁县牛家山至会宁县党家岘,总干渠在会宁布局长度28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16亿,规划灌溉面积13.2万亩,解决会宁中南部17个乡镇、72100多户、36.26万人、120万头(只)大小家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工业用水。该工程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会宁县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会宁老区人民正在热切渴盼着引洮二期会宁工程尽早立项建设。
       引洮工程是倍受温家宝总理关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会宁乃至甘肃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和渴望。
 
 
要帮助会宁县解决助学贷款问题。会宁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有名的“状元县”。——温家宝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这是会宁老百姓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两句古语。
会宁自古以来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多年以来,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从而使会宁成了全国有名的“状元县”。
       宋元以前史录散失无考,仅明、清两代会宁就出文武进士20名,文武举人115名,贡生369名。民国时期,会宁有大专院校毕业生69人,赴日留学生4人。恢复高考制度32年来,会宁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万多名,更有5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10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 100多人出国留学。在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地区,就有500多名会宁籍毕业生。6万多名优秀学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6万多个家庭的命运,“教育兴县”战略正在改变会宁大地的贫穷面貌,进而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会宁县现有58万多人口,15万多户。按此推算,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的学生超过现有人口的百分之十,其中每30户就有1人获得硕士学位,每150户就有1人获得博士学位。关于“状元村”、“博士村”、“状元家庭”的故事在全县时时传出。在干旱贫困山区新庄塬乡,1.5万人走出大学生1600多名。东坡一个社40多户出了40多名大学生。杜岘一个村就出了3名博士,一门“博士”在全县有数10家之多。在汉家岔乡的一个仅有十来户的小村子,家家都出过大学生,其中有4家出了博士。在老君乡阳赵社,这个全乡最穷的村子,30多户人家竟然出了50多个大学生。
       会宁创出了“高考神话”。自2006年全县本科上线人数突破2000人大关、创下历史新高以来,会宁的高考出现了上线增长人数年年刷新的可喜局面。2010年会宁全县二本上线3510人,其中重点上线1123人,二本上线率超出全省达30多个百分点,二本上线人数分别超过了甘肃14个市州中的7个市州。窥斑见豹,会宁教育是真真切切的健康教育、公平教育、规范教育和成功教育,正如《甘肃经济日报》的长篇报道称: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
       现代教育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支撑,因此优质教育一般都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然而会宁是个农业大县,属国扶贫困县,是一个“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却夺取了“西北教育名县”和“西北高考状元县”的美誉,出现了贫困落后的经济承载着庞大教育的“会宁教育模式”和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教育超常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的“会宁教育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一大奇迹,那么是什么精神和原因创造了这个教育奇迹的呢?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在会宁的广大农村,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但是“干旱少雨”和“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辛勤劳动难以得到丰收的报偿。改变贫困命运几乎是会宁人让孩子念书的唯一理由,他们坚信只有读书才能过上好日子的简单道理。祖祖辈辈吃够了苦、过惯了穷日子的会宁人民,矢志不渝地将改变贫穷命运的目光投向了教育。
       会宁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形成经济穷县与教育强县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然,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然,也是“三苦两乐”精神使然。她是会宁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会宁教育振兴的根本原因和会宁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无形资产”。
会宁的有关情况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极大关注。
       2007217,胡锦涛总书记在会宁视察时说,一个贫困县出几万名大学生,不仅为全国、全省做出了贡献,而且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33月,温家宝总理在京接见了全国人大代表、会宁五中副校长王锡武,对会宁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919,温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农村教育功不可没。会宁,是个很穷的县,但就高考率说,武威、张掖都考不过。”
      200636,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例会期间,温总理在会见王锡武代表时又关心地问到会宁教育。王锡武如实汇报后,总理高兴地说,你看,我说会宁教育办得好嘛!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的产生及其社会效应的逐步显现,会宁“供不起孩子上大学”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都具有典型性。据甘肃银监局调查显示,2006年会宁县贫困农户中,供不起孩子上大学的农户占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大中专学生上学所需费用相差甚远。全县在校大中专学生1.5万人,人均每年需要费用1万元左右,总数约1.5亿元,而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75元。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会宁县因供孩子上大中专学校负债58万元的家庭占学生家庭总数的80%,而这些债务一般家庭需要10年左右才能还清,特殊家庭则需要15年至20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会宁教育的传统。在会宁,教育局真正成了最优先照顾的部门。2002年到2004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1769人,全部为一线教师。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300万元,却拿出260多万给学校作公用经费。中央与省政府也大力帮助会宁教育,2001年~2004年国家“二期义教工程”下拨2000多万元,两基攻坚项目下拨2930万元,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下拨960多万元……
        2006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24.41万人,占到农业总人口的44%。其中,11.01万人属绝对贫困,人均纯收入在676元以下;13.4万人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676元至942元之间。加之当年遭遇70年来的大旱,会宁许多地方小麦绝收,夏粮收入无望,使许多家庭雪上加霜。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许多农民家庭仍然供养着1名到2名学生,还有少数家庭供养3名大学生。
      2006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20125万元,占到当年财政总支出43%。而且,人员工资支出占到绝对数74.4%。很明显,教育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举债办学现象尤为普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负债8000多万元,高中阶段负债2000多万元,加起来就是一个亿,相当于会宁县5年的财政收入。会宁县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筹集12万元资助了120名贫困大学生,加上社会各界的教育资助,仅解决了少数特别优秀学生的部分困难。
        为维持学业,会宁县在读的90%的大中专学生需要贷款,但能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只有20%。由于多方面原因,作为国家助学贷款补充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情况也不容乐观,难以满足更多贫困大学生的借贷需求。因此,大部分家庭迫于无奈,转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期限短、利息高的贷款,进一步加重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会宁县日益突出的“供不起孩子上大学问题”,始终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2006630,《国内动态清样》报道了甘肃省一些地方,特别是会宁县贫困大学生难以获得助学贷款的情况,很快引起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重视,他立即做出重要批示。随后,根据报道反映的情况和刘明康主席的批示精神,甘肃银监局和白银银监分局联合组成专门调研组,就会宁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情况进行调查,形成了《高考状元县“因教返贫”现象调查》一稿,在《人民论坛》杂志全文刊发,甘肃省政府也以《信息专报》形式将报告摘要上报国务院。
        2007626,温家宝总理在国办563期《专报信息》《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因教返贫问题突出》的文件上做出重要批示:“请明康同志阅酌。要帮助会宁县解决助学贷款问题。会宁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有名的‘状元县’”。
       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对会宁县“供不起孩子上大学”问题的重要批示,7910日,刘明康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尉士武等有关负责同志,与省委常委、副省长冯健身等省市领导一起前往会宁县,就如何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问题进行实地调查。
       79下午,刘明康一行来到四房吴乡三房吴村。在村民巩秀花家,刘明康与村里参加今年高考分数上线的8名学生及其家长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在就学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刘明康说:“你们在经济方面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助学贷款等途径来解决,让你们上得起学、能上好学。”临走前,刘明康给在场的8名学生每人捐款500元。随后来到甘沟驿镇信用联社详细了解助学贷款发放和业务开展情况。
       710上午,刘明康一行与会宁县教育部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100余人进行了座谈。刘明康要求,在各项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之前,会宁县可以搞一些试点,对全县今年进入投档线的贫困考生初步认定后,由各银行机构与相关高校取得联络,努力使考上大学的孩子在高校取得助学贷款,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读书。
712,温家宝总理再次就会宁县“上大学难”问题,在刘明康的调研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银监会“调研不仅解决了会宁县‘因教返贫’问题,而且提出了搞好助学贷款需要解决普遍性问题。”同时,温总理将中国银监会调研汇报材料批转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参考。
        根据温总理第二次批示精神和国务委员陈至立的要求,刘明康主席与财政部、教育部主要领导达成了“办好一个文,开好一个会,抓好近期工作”的共识,召集有关部门就做好助学贷款问题进行动员部署,为全面启动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铺平了道路。由于国家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和办法全面出台尚需时日,中国银监会决定率先在会宁县开展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对于会宁来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两免一补”、“助学贷款”解决了会宁群众的大难题,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被录取的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在户籍所在地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用于解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信用助学贷款。不需担保,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全额贴息,从贷款到还贷最长期限可达14年。
       829,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三部门联合在会宁举行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地区签约仪式,正式启动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作为首批试点的甘肃、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等5省市97个区县的11340名学生签订了贷款合同,合同金额约2.2亿元,仅甘肃省就有3893人签订了贷款合同。截止1217,五个省市443个县全部实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总计获得的贷款人数是11.3万人,金额13.5亿元。
       914,温家宝总理在会宁县委、县政府的感谢信上又作了重要批示。感谢信中写道:“您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因教返贫问题突出》上的批示,给正在战胜自然灾害,治穷致富的革命圣地会宁广大干部群众带来了无穷动力,为状元县会宁数万学子实现人生理想点燃了希望的火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会宁县作为甘肃省第一批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试点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方便群众、应贷尽贷、防范风险”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会宁县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签订有效合同的学生4031人,合同金额6359.4万元(在校期间一次性签订),根据回执审批贷款金额6278.1万元,当年实际发放贷款金额1926.2万元,其中当年新考入大学生2974人(占当年录取人数的82.43%),贷款金额1385万元;在校学生1057人,贷款金额541.2万元。
       2008年,会宁新申请贷款、签订有效合同的学生4414人,实际审批金额2165万元。同时,审批发放3955名学生的2007年合同贷款1888.5万元。
       2009年,全县申请贷款并经省上审批通过的学生8391人,其中当年新考入大学的学生4597人(占录取人数的77%),在校学生首贷83人,在校学生续贷3711人。审批贷款金额4158万元。同时,审批发放3126名学生的2007年合同贷款1503万元。
       2007年-2009年,会宁县共申请办理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已经达到13125人(16836人次),已发放贷款总金额达到11641万元。
“六月紧张,七月高兴,八月忧伤”的会宁高考现象不再重演,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寒门学子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如今,有梦想就会有希望,上大学再也不用发愁了。
       太平店镇太平村王鑫同学家中非常困难,2007年考入燕山大学后十分发愁,在成功申请到生源地助学贷款23200元后,一下子就解决了燃眉之急,使他全家人都喜出望外。
      郭城镇红堡子村的周彦铭同学,2007年考上了新疆塔里木大学,会宁二中补助了1000元,他从银行贷款16400元。如果没有生源地助学贷款,他就必须在上大学和母亲看病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
       2008年,新庄乡新庄村棱干社的张彦霞同学考上了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哥哥上大学,弟弟读高中,妈妈经常生病,爸爸一个人在煤矿打工,家里入不敷出,多亏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才使她顺利走进了大学。
       2008年,王素娟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她圆了大学梦。由于父亲残疾,母亲视力不好,姊妹多,都在读书,所有开支完全依赖几亩薄田,家里根本没有能力供她上大学。
         在我采访所到之处,那些贫困家庭和莘莘学子们都真诚地感谢党和政府,都念念不忘温总理对会宁困难家庭和学子的关心和爱护。
         在会宁,宏志班、联想班、藏族学生委培,与江苏如东互派教师驻教,多种多样的助学和办班形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关怀,也展示着会宁与外界的友好合作。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成为会宁群众普遍欢迎和最受追捧的助学贷款。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商业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等,有效地解决了会宁县“上大学难”的问题。
       春风唤醒了广袤的山川大地,春雨滋润了久旱的花草树木。实际上,巨额的大学教育收费,不仅使会宁贫困地区的农民无法承受,也让甘肃和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不堪重负。
       甘肃省仅2009年就为家庭经济困难的3.4万名学生新办、为5万余名学生续办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计4.15亿元;自这项贷款项目开办3年来,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共为甘肃发放贷款8.67亿元,惠及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的10万名寒门学子。这8亿多元贷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同时将农民支持学生上学的资金留在了农村,从而能更多地用于农业投入或提高生活水平。
       目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已经成为甘肃省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主体。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的统计表明,2006年甘肃省公办普通高校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学生仅占在校生的5.9%,远远低于国家确定的20%的比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后,2009年甘肃省新办理该贷款的贫困大学生占当年全省高考录取人数的22%,而在会宁等教育大县,新办理贷款人数占到了当年录取人数的8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贷尽贷”的目标基本实现。
200952526日,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在合肥召开的“200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决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作为今后“主要”的助学贷款形式,并力争在2009年覆盖所有的市、县,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的目标。
       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自2007年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009年全国审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81万人,审批贷款金额46.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审批总人数和总金额的79.3%53%。至2009年底,全国已累计审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97.4万人,审批合同金额72.1亿元。无庸置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和银行系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温家宝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会宁试点推向全国各地的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活动,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解除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和人生理想提供了保障,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供不起孩子上大学的困难局面,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我的澳洲邻居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