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老仲其人
作者:孙一文  发布日期:2020-10-31 18:12:27  浏览次数:2510
分享到:

照片中的老仲是原总部在宁骨干企业的老员工“老学究"我的老同事老朋友,今年76周岁了。mmexport1604131962618__01.jpg

30多年前,老仲在企业教育部门工作,而我则在宣传部门工作,虽说在同一个企业工作,彼此知道对方但见面只是点头客客气气打个招呼而已。

那时候,老仲在工厂教育部门当语文老师为企业职工培训上课,虽说一口地道的扬州话,但墨水多有学历专业强功底深,故讲起课来,声音洪量,咬文嚼字,抑扬顿挫,挺受职工欢迎的,职工们私底下称他"老学究"。

1988年,企业教育并入宣传部门,老仲与我成了同办公室的同事。

那个年代工厂宣传部门除了日常繁忙的工作外还兼办《企业报》,老仲的到来无疑给部门兼办《企业报》带来了强大的力量。

为了显摆,老仲为每期的《企业报》写社论体现了报社的高度与厚度,同时也展示出他文字功底了得的一面。

虽说老仲学问大文字强,但新闻敏感及新闻采访不是他的强项,故在工作中,我与他时有抬杠,常常争得脸色通红筋暴暴的,没有胜负。

老仲调入工厂之前,是扬州地区某中学语文老师,科班出身,口才甚好,文字了得,当老师期间,在当地颇有名声。

我则原是地地道道的工人,文化知识基础及学历远不如老仲,年龄也小他十四五岁,被企业领导选调工厂机关宣传部门工作,纯属勤学苦练新闻写作技巧,善于与人打交道,新闻稿件见报率高,才引起企业上下关注进入厂部机关的。

一个正宗的科班出身的“老学究”,一个在基层实践中跌打滚爬出来头发蓬蓬乱,身着不整,抽着劣质香烟的“草根"年轻人在共事兼办企业报纸,如同两种不同文化人撞击一起,自然是火花四溅。

为文中的标题争论,为叙事描写争论,甚至于为文中的标点符号等问题相互不让,争论不休。

不过争论归争论,脸红脖子粗归脸红脖子粗,但我与老仲的私人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与老仲共事了两年争论了两年后,我被南京电视台相中,调入电视台新闻部当上了一名记者,而老仲则仍在厂里精心打造企业报。

随着形势的变化,几年后,总部不允许办企业,故原在南京赫赫有名,名声响亮的原工厂番号取消了,我原厂里的一大帮子老同事好朋友离厂回家从谋职业,老仲也不例外。

老仲没到退休年龄就因企业番号取消,离厂回家了。

50多岁的老仲不甘于安逸生活,而是凭着科班出身,文字了得的本领参加了南京某影响力很大的晚报校对组招聘。虽然老仲年龄偏大,而各项条件甚好尤其有办企业报的经历,所以立马被晚报录取为不在编制的校对人员。

按理说,老仲把校对工作做好就行了,可是他偏偏爱多管闲事。常常把经过责任编辑、部门主任甚至于晚报分管副总编签发至校对组的文稿略加修改,校对组的组长及组里在编人员见状大惊失色,劝老仲别多管闲事,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可老仲不听规劝仍然我行我素。

老仲以校对员的身份修改记者编辑领导签发文稿一事被晚报总编辑知道了。

总编辑是位既有水平又很豁达的老报人,他看了老仲犯大忌修改的文稿后,大为赞赏,认为老仲文字功底十分了得,宣布了二条特例:一老仲为校对组临时负责人,二授权老仲在修改已签发文稿后转交总编辑本人然后再签发。

正当老仲在晚报干得起劲时候,南京市某重要部门得知了老仲情况,立即与晚报协商,聘请老仲到市里重要部门担任该部内部刊物编辑。

晚报总编为老仲被市里相中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又依依不舍,单独拨出时间为老仲饯行。

老仲文字功底了得的信息不胫而走,市新闻出版局主动找到老仲,希望他每个季度为局里写份审读报告。

老仲一接手就干了10多年。尽管局里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该局的撰写审读报告的人则一直未换仍是老仲。


下一篇:长房的悲哀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