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长房的悲哀
作者:郭伟  发布日期:2020-10-31 19:58:53  浏览次数:1511
分享到:

过去的长子代表现在的长房,现在的长子代表将来的长房。巴金的《家》中,就有对人生这类典型现象作出过精彩而又深刻的描述,值得深思。文中的长子高觉新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已经达到“自觉”传承家风,承担家庭责任的程度,甚至宁肯放弃个人爱情和幸福而成为一个十足的封建旧礼教的维护者。而次子高觉民、三子高觉慧,则无拘无束,敢爱敢恨,思想自由奔放,大胆追求理想。他们可以对不该干的事说,试试看;对不能干的事说,试试看;对不可能干成的事也可以说,试试看。

只要有理想,就一往无前

中国广大农村居民信奉“多子多福”,“早得儿子早享福”,但由于财力有限,劳力有限,精力有限,后继乏力,后出生的孩子,要么不管,要么粗放式管理,要么委托给长子照管,严重者任其自生自灭。

父母常常语重心长地f…@@@@吩咐长子(相对大孩子、含长女、大姐姐。但姐姐们终究要出嫁,故难以完全就范),你要爱你弟弟妹妹哟,你要带好你弟弟妹妹哟,你随时都要关心帮助你弟弟妹妹哟,在分配食物上要尽量让着你弟弟妹妹哈。

一个苹果分两半,小的几口吃完了望着大哥还要。父母说,弟弟妹妹还小,不懂事,再给他们分一点吧。

懂事就得让?公平是一个基本精神层面,而舍己为人是一个美德层面的行为,年幼的长子懂吗?他们会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和品德追求nñ by吗?他真心愿意用权益换取美名吗?恐怕未必。

小孩从小应该在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得不到肯定,得不到表扬,得不到平等的衣食、玩具、图书或奖励,如 同得不到肯定、理解和温暖,小孩会迷失方向,失去目标,失去自信,失去动力。

冬天,四五岁的大哥与三四岁的二弟到冬水田边去玩,二弟不小心把鞋子打湿了,沾上了一点稀泥巴。回家后,母亲一不住地幺儿乖儿地叫着二儿子,并一边为其换上干净鞋子。而父亲则责令大哥站在院坝里,严加训斥,并以小竹板子打了几个手心。

痛是不很痛,代人受过之举却挫伤了人心,挫伤了公平、正义。长子代人受过要受到严责,长子做错了事也要受到严责,而没有人以宽容的态度去原谅,或给予理性纠正,更没有人代长子受过。

长子何罪之有?一岁对成人来说,不是差距。四五岁的孩子比三四岁的孩子又大多少?大一岁的幼儿比小一岁的幼儿,就知道什么叫责任吗?那稚嫩的肩膀有那么强大的担责能力吗?长子每时每刻看着弟弟,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不测,会得到肯定和表扬么?决不可能。有功,没有人说一声好,没有人说一声谢;因弟妹有亏歉、有过失,则定会担负领导责任——遭到家人指责,父母打骂。

传统思想模式下,长子天经地义有帮助父母实现抚养弟妹的义务,甚至完全代替父母的抚养责任。抚养包括生存、衣食、教育、甚至将来组建家庭。

父母或没有充足钱财或没有过多的精力,便将弟妹交付长子抚养,成为全托。当年,大媳妇被派遣到上级学校进修。父亲对她说:“我们帮你们带一年孩子,你们管你妹妹进修期间的生活开销。”父母拿不出钱来,就提出这类不平等的交换条件。难道带孙子完全不是爷爷奶奶的责任?带孙子的费用与送女儿上学的费用可以等量互换吗?当时,大哥大嫂家第一个孩子才一岁多,家中也没有一分钱的积蓄,全靠两人“当月”工资或“寅吃卯粮”借贷工资去养活两个进修生,生活十分艰难。除学费外,生活费、车旅费、日杂费用等全部由大哥一家承担。

同等条件下,同年龄的新家能得到同步伐、同水平发展吗?

父母有养育之恩,子女向父母行孝,代父母做事,天经地义,但不能太过,更不能因此限制了长子及其一家的发展。

“百姓爱幺儿”其实是表象。皇帝要皇长子接班,老百姓也是需要长子承接那个一无所有的“烂摊子”。由于年轻母体各种激素水平不平衡,长子女的先天营养都比较缺乏,大多情况是相对体形矮小,抵抗力差,多病多痛,健康水平次于后生子女;而在生产过程中,脑细胞缺氧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容易造成了长子相对性格内向,反应迟钝;同时,初为父母都相对缺乏教育经验,长子的教育均以严肃、严格为度,或散漫而没有方向,两头失于偏颇。父子之间也就容易造成较大的代沟,勾通不太顺畅,感情也不太融洽,教育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百姓爱幺儿”是因为父母成熟了,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已成熟,幺儿更容易巴皮父母,其性格就相对活泼,更顺眼,相处更融洽。

农村多数父母认为,家中有“好的”祖产、职业、家业,他们都想让长子继承,要长子承家立业。甚至死后,还要把弟妹托付给长子关照,条件有限不论,生命不永不论,也不说是推卸责任,至少是不公平的遗愿——谁来照顾长子?父母要把那个陈旧的家、空壳子的家及自欺欺人的“家风”、还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庞大亲戚群传给长子,一辈子挖扯不开。非是教人六亲不认,而是三天两头红白喜事,修房起屋,生朝满月等礼尚往来,耽误多少韶华时光。长子逃也逃不脱,不想要也得要,只能背着沉重的思想和经济包袱生活。时间支配上,也经常身不由己。双肩背负千斤重担,能飞跑么?能走远么?

有句俗话说“万事找大哥”,因此也有“长兄当父,长嫂当母”之说,这些只是道德上的荣誉,说着容易做着难。弟妹却心安理得,便有依赖,便有信心,心情愉快,智商发育良好。更重要的是,小弟小妹能从长兄那里直接学习到人生的宝贵经验,避免走冤枉路,并在兄长的呵护下,不拘一格,敢说敢当。弟妹撒一阵娇,还可以不参加必要的家务劳动。他们可以对传统的家不屑一顾,扬长而去。可以对专横之“暴父”,说“拜拜”;对不想要的生活说“拜拜”;对不满意的家教说“拜拜”;对贫穷落后的生活说“拜拜”。事儿办砸了,有人买单,有人顶罪,有人找补,然后各自去寻找高薪有趣职业,寻找巨矿财富,寻找如花美眷,寻找光明道路,寻找美好生活。前面有长兄探路,以身示范,小弟妹定能在其基础上创新前行,拍拍屁股,背上包袱,说走就走,勇闯天下。甚至在资金、劳力、外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都会得到帮助,因此弟妹常常相对更容易成大才,成大功。

伍员不奉诏救父及其吝啬长子救弟的故事,至今令人警醒,余味无穷。

长子深切知道,一个新建家庭创业之难,懂得物资匮乏,更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后生子女常常大手大脚,一掷千金,慷慨挥洒,只求目的,不计成本;只维人脉,不计支出。因此而构建良好的外围关系,人脉关系,更能大展拳脚。

一个家庭从两人相爱开始,或者说从法律认可,固定夫妻关系开始,都经历过诞生,成长,发蘖分枝,衰老的过程。每个家庭都经历过添丁增口,积累增多,住居环境攺善,物质逐步丰富的过程。经过同样的努力和奋斗而某些环节过分延迟的原因,如果仅仅是因为在兄妹中为长,这就是不公平,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

父母没有财力要帮助,父母没有能力要代劳,长兄吃亏还在其次。“严苛的要求”如虐待一样的精神负担,压得长子抬不头,直不起腰。父母要求长子为弟妹在道德上做表率,在行为上做模范。长子思想被禁锢,行为被束缚,不想干得干,想干却不能干,长期压抑。对人有意见不敢明说,不敢直说,表面恭敬,内心不以为然或不满,逐步失去诚实诚信之心,心理逆反,滑向虚伪。不敢越雷池一步,形成保守性格,不敢创业,不敢创新,事业难以做大做强。要谦让,就会让出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出维护正当权益的精神,造成心理变态扭曲,甚至渺视人生,敌视社会。

俗话说:出头桷子(椽子)先遭烂(难),露出瓦外的椽子,由于直接承受雨水打击、浸蚀,处于低位,沐水向下,久而不干,干后又雨,加之风吹日晒,定会率先腐烂。“烂”是“难”的谐音,是指长子、冒尖的人,往往最先受到更多更大的艰难险阻和意外的苦楚困厄。父母却经常把这句话说给长子,让其忍耐,或继续忍气吞声,继续忍辱负重。这话是赞赏呢,还是安慰?是嘲笑呢,还是宿命的宣判?

似乎是严格长子的道德标准,就能保证弟妹行为规范。

严格的只是态度——从来只管怒责错误,而没有和言瑞色地说明、劝慰,应该怎么做。

一个小板凳,大的已经坐着,小的要去争,父母往往叫大的起来,让着弟弟,让着妹妹,合理吗?公平吗?他愿意做道德模范吗?长子的应得利益争不来,既得利益拱手送人。心理委屈,心情不畅,性格受挫,情商下降,长子的性格成长受限,爱好受到拘限,创造性受到抑制,野性被打压,思想束缚,行事拘泥,谨言慎行,谨小慎微。目光短浅,见识浅狭,如井底之蛙。投资创业大吝啬,创造财富小格局。

谦让,既可归之为传统美德,又可以说,扼杀了很多长子的天性。久而久之,长子就可能形成内向,保r守,软怯,懦弱,圆滑,伪善性格,瞻前顾后事事求稳妥,胆小怕事缺乏雄心壮志,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缺乏胆量干大事,缺乏创新、冲劲干事业。眼光短浅,事业难成,或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做大做强。因此,大多数长子都相对没有太大的成就。

再说,父母年迈多病时,常常由长子照顾。一日三餐,洗浆缝补,侍奉汤药,看似日常,却极端辛劳。而远归子女,名为探视父母,实际上吃住哥嫂,烦扰哥嫂,反得哥嫂侍候。他们常常一天两天就走了,只给父母留下一点钱,反被糊涂父母认为是大孝顺,真孝顺。岂不冤哉。

父母之恩大于天,深似海,子女一生无以报其万一。孝顺不是无原则地听话,更不是盲目服从。应当取孝,而不一定取顺。完全顺的话,就会失去个性,削弱个人的内涵,改变个人的发展方向。同样,好家风应该传承,不好的传统要努力摈弃——但是,本文讨论的是同父母之下,几个子女、几个小家庭如何平衡发展的问题。

教育要科学,首先求平等——起跑平台一致。要让长子干想干喜欢的事,才能解除魔咒,走出束缚,走出局限,走出保守,走向自信,走向创新。

2018-11-13


上一篇:老仲其人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