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鲁迅与“遵命文学”
作者:吴中杰  发布日期:2011-11-07 02:00:00  浏览次数:4619
分享到:
       谈到鲁迅的文学思想,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遵命文学”这个口号。赞成者借鲁迅来宣传这个口号,反对者因这个口号而批评鲁迅。但实际上,鲁迅并未提倡“遵命文学”,而且他的文学思想也与“遵命文学”格格不入。
       诚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但他接着就说:“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就是说,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他与主将的看法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又不愿打破青年的好梦,所以也就不想写出那些更为消极的看法,这样,又与主将的调子较为接近,可以互相配合的了。而事实上,当时的主将也并未给鲁迅下过什么命令。陈独秀只是表示十分赞赏鲁迅的小说,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并鼓励他多写而已。
       在《〈自选集〉自序》中,鲁迅在谈到自己在五四时期所写的小说时,也曾说过:“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这句话说得很清楚,他的“遵命”并非从个人的实际利益出发,而是“遵奉”与自己的观点相一致的“命令”。也就是他在同篇文章中所说的“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意思。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里用“也可以说”这样勉强的词语,而且又在“遵命文学”一语中打上引号,说明这段话是在特定语境中说的。这语境,可以从《〈农夫〉译后附记》中找到。鲁迅在这篇写于 1928 10 27 日的《附记》中说道:“今年上半年‘革命文学’的创造社和‘遵命文学’的新月社,都向‘浅薄的人道主义’进攻,即明明白白证明着这事的真实。”“乖哉乖哉,下半年一律‘遵命文学’了,而中国之所以不行,乃只因鲁迅之‘老而不死’云。”原来他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实乃带有调侃的意思。
可以作为旁证材料的是, 1932 年鲁迅回北平探亲时,于 11 24 日在女子文理学院的演讲。这个演讲题为《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就明显地将两者看作对立之物的。据次日《世界日报》的“特讯”报导,鲁迅在演讲中谴责了三种人:(一)在上海以革命文学自居,而后来因怕被捉,于是成为民族主义文学之丁卒矣,彼之革命文学,一变为遵命文学矣。(二)有些人一面讲马克思主义,而却走到前面去,他所讲者,十分高超,使之难以了解,但绝非实际所可作到,似此表面虽是革命文学,其实乃是遵命文学。(三)一些人打着“为艺术而艺术”之牌子,不顾一切,大步踏进,对于时代变迁中之旧道德,旧法律,彼等毫不向及,不关心世事,彼借此幌子,而保自己实力,表面上虽是前进,实则亦是遵命文学。……可见,鲁迅对于“遵命文学”是何等鄙视,何等憎恶,他自己怎么会提倡“遵命文学”呢?盖鲁迅好作反讽之语,见者不察,信以为真,或明知其意在彼,而故意曲解为此,使其为我所用。
       从鲁迅历来的文学见解看,他是最反对配合形势,命题作文的。比如,他在《忽然想到(十一)》中说:“即使是真的诗文大家,然而却不是‘诗文大全’,每一个题目一定有一篇文章,每一回案件一定有一通狂喊。他会在万籁无声时大呼,也会在金鼓喧阗中沉默。”又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他更讨厌那些依附权势,遵奉指挥刀之命的文人,对他们多有讽刺。如在《小杂感》中说:“世间大抵只知道指挥刀所以指挥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挥文人。”在《革命文学》中又说:“世间往往误以两种文学为革命文学:一是在一方的指挥刀的掩护之下,斥骂他的敌手的;一是纸面上写着许多‘打,打’,‘杀,杀’。或‘血,血’的。如果这是‘革命文学’,则做‘革命文学家’,实在是最痛快而安全的事。从指挥刀下骂开去,从裁判席上骂下去,从官营的报纸上骂开去,真是伟哉一世之雄,妙在被骂者不敢开口。而又有人说,这不敢开口,又何其怯也?对手无‘杀身成仁’之勇,是第二条罪状,斯愈足以显革命文学家之英雄。所可惜者只在这文学并非对于强暴者的革命,而是对于失败者的革命。”
       这些话,才真正代表了鲁迅的文学精神!
       而这种精神,更突出地表现在鲁迅初到上海时所作的两次演讲中:一是 1927 10 25 日在劳动大学所讲的《关于知识阶级》;二是同年 12 21 日在暨南大学所讲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这两篇讲稿都收在鲁迅杂文集中,并不难找,大概因为不合时宜之故,长期以来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往往被忽略不提,但其中却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很值得我们注意。
       在《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中,鲁迅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问题。
       鲁迅很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他说:“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能使能力分散”。他举了猴王和酋长为例,认为这些权力者都是专制的,后来的皇帝也一样,而思想却需要自由,这样就必然要起冲突。“然而知识阶级将怎么样呢?还是在指挥刀下听令行动,还是发表倾向民众的思想呢?要是发表意见,就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果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象今天发表这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 —— 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和遗物。”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则是从文艺和文艺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了上述思想。
       鲁迅说:“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政治想维系现状使它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它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进步起来。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这种文学家出来,对于社会现状不满意,这样批评,那样批评,弄得社会上个个都自已觉到,都不安起来,自然非杀头不可。”鲁迅又说:“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但“他说得早一点,大家都讨厌他。政治家认为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俄国的文学家被杀掉的充军的不在少数,革命的火焰不是到处燃烧吗?”“世间那有满意现状的革命文学?除了吃麻醉药!”
        从这两篇演讲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重视和社会使命的认识。而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鲁迅接着又提出对“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的批判,这不但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开出新的生面,而且也是对于现代文人的一种针砭。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是 1932 11 23 日鲁迅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鲁迅说:“中国文学从我看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得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二)山林文学。唐诗即有此二种。如果用现代话讲起来,是‘在朝’和‘下野’。后面这一种虽然暂时无忙可帮,无闲可帮,但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如果既不能帮忙,又不能帮闲,那么,心里就甚是悲哀了。”这里很深刻地写出了中国文人的心态。鲁迅还解释道,所谓帮忙文人,就是帮主人“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者;所谓帮闲文人,就是“陪主人念念书,下下棋,画几笔画”,——即做无关紧要的闲事以及闲文者,当然都没有独立思想可言。所以鲁迅又说:“我曾经听说有人做世界文学史,称中国文学为官僚文学,看起来实在也不错。”
       对此题旨,后来在《帮闲法发隐》和《从帮忙到扯淡》等文中又续有发挥。鲁迅提出这一问题的用意,是批判文人的依附性,而提倡作家的独立精神。
       这种独立精神,当然是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但却是写出独创性作品的先决条件

上一篇:鲁迅研究感言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我倒不认为是人如瞎子摸象,没有摸到那骨,反倒实在是现实太露骨,人便不想要“骨”了。只要看看交流时,要拢到那点常识逻辑上是如何艰难,就可以理解人的机巧了。
读者**2014-11-20发表
谢谢进生的回答,你的观点我支持。北大教授夏业良写了一封致中宣部长刘云山的公开信,意思是“你算个什么玩意儿,也有资格来裁断民族文化”,哈哈,痛快!
读者**2014-11-20发表
进生,你相信郎咸平说的不是危言耸听吗?尽管如此,我知道也许不会那么糟,但他说的制造业股市楼市的现象是存在的。
漂流木2014-11-20发表
不少作家搞文学,搞来搞去,功夫全在皮上,摸不透文学的骨。也许有骨的文学一直成为逆淘汰的对象。
进生2014-11-20发表
伪善的是,不是能不能容纳这样的品质,而是将他解读腾挪成也是大一统系统里有机的一员,一个名星。比较当年斯大林的将高尔基轻易搞定直至其驯服终了的手法,中国执政党的60多年来处理逝去了的鲁迅要方便多了,却无法真的毁灭掉鲁迅精神。
安红2014-11-20发表
酣畅淋漓的透彻——“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的”。
Bilge2014-11-20发表
Heck of a job there, it absoltuely helps me out.
Bilge2014-11-20发表
Heck of a job there, it absoltuely helps me out.
进生2014-11-20发表
回文友读者××:首先我不会从是否全信或不全信这个角度去看郎教授的讲演,而是从他坦率地谈出了自己明确的看法而尊敬他,他敢于让自己的认识去接受现实的检验,这总比现在诸如下整人指示只口传而不成文的猥琐风格不能同日而语吧?同时我会留心同他提供的这些信息相关的其他经济学家的文章,当然也包括中国执政者的反应.比如有一篇吴敬琏的“:权力介入让整个经济变成寻租场”,说到:。。。近年来政府启动巨量投资和海量贷款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开始显现。短期收益和长期损失之间如何权衡,恐怕也非一眼就能看穿。//   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态的发展充分说明,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增长,不但不能长期维持,而且早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警示: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当然吴老先生不会用郎先生的果断话语去说,他有趣地提到“眼不见心不烦”也是一种保持自己个人心态平静的方法与选择。话委婉多了,意思就由读者去想吧。
游客2014-11-20发表
鲁迅具有先知先觉者的品质。但在大一统的思维环境里最不能容纳却是这样的品质。
读者20462014-11-20发表
鲁迅回故乡发现:闰土的房子被强拆了,大儿子水生参加公务员招聘被顶替,老二喝蒙牛结石了,老三吃毒胶囊致病。阿Q因村干部选举作弊,多次上访被抓。孔乙己研究生毕业,失业在街上摆摊卖水果,被城管罚惨了。祥林嫂的丈夫为经济纠纷和人打官司,因法官眼花而被错判入狱……鲁迅怒写微博,被删帖封号。
读者**2014-11-20发表
谢谢进生的回答,你的观点我支持。北大教授夏业良写了一封致中宣部长刘云山的公开信,意思是“你算个什么玩意儿,也有资格来裁断民族文化”,哈哈,痛快!
游客2014-11-20发表
鲁迅具有先知先觉者的品质。但在大一统的思维环境里最不能容纳却是这样的品质。
进生2014-11-20发表
回文友读者××:首先我不会从是否全信或不全信这个角度去看郎教授的讲演,而是从他坦率地谈出了自己明确的看法而尊敬他,他敢于让自己的认识去接受现实的检验,这总比现在诸如下整人指示只口传而不成文的猥琐风格不能同日而语吧?同时我会留心同他提供的这些信息相关的其他经济学家的文章,当然也包括中国执政者的反应.比如有一篇吴敬琏的“:权力介入让整个经济变成寻租场”,说到:。。。近年来政府启动巨量投资和海量贷款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开始显现。短期收益和长期损失之间如何权衡,恐怕也非一眼就能看穿。//   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态的发展充分说明,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增长,不但不能长期维持,而且早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警示: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当然吴老先生不会用郎先生的果断话语去说,他有趣地提到“眼不见心不烦”也是一种保持自己个人心态平静的方法与选择。话委婉多了,意思就由读者去想吧。
读者20462014-11-20发表
鲁迅回故乡发现:闰土的房子被强拆了,大儿子水生参加公务员招聘被顶替,老二喝蒙牛结石了,老三吃毒胶囊致病。阿Q因村干部选举作弊,多次上访被抓。孔乙己研究生毕业,失业在街上摆摊卖水果,被城管罚惨了。祥林嫂的丈夫为经济纠纷和人打官司,因法官眼花而被错判入狱……鲁迅怒写微博,被删帖封号。
安红2014-11-20发表
酣畅淋漓的透彻——“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的”。
进生2014-11-20发表
伪善的是,不是能不能容纳这样的品质,而是将他解读腾挪成也是大一统系统里有机的一员,一个名星。比较当年斯大林的将高尔基轻易搞定直至其驯服终了的手法,中国执政党的60多年来处理逝去了的鲁迅要方便多了,却无法真的毁灭掉鲁迅精神。
漂流木2014-11-20发表
不少作家搞文学,搞来搞去,功夫全在皮上,摸不透文学的骨。也许有骨的文学一直成为逆淘汰的对象。
进生2014-11-20发表
我倒不认为是人如瞎子摸象,没有摸到那骨,反倒实在是现实太露骨,人便不想要“骨”了。只要看看交流时,要拢到那点常识逻辑上是如何艰难,就可以理解人的机巧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