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论荣誉
作者:潘学峰  发布日期:2018-11-10 22:23:59  浏览次数:1677
分享到: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荣誉"归类到人的基本需要里。位于较基础的层级。而把“自我实现”看为人类的最奢侈的需要。这种情形有如一个人在登山,山很高,风景越高越好。但是,最终能够登顶的可能少之又少!而绝大部分的人还是不得不徘徊在山下或山腰。

泊松的统计分布可以形象地对此加以表征。一辈子不登山的和能够登上山之顶的人,应该在数目上大致相近吧?!大部分人只能在需要这座大山的山脚或山腰徘徊。

登峰造极者,受人姿羡也,终生不能登山的,人觉其离世也,或遗憾或悲吁,终归还是要参与;人被他人羡慕,乃荣誉也;一览众山小,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余以为,能甘心舍弃的而不登者,需强大之意愿,非不能登者除外,否则可知斯人必有旷世的观念。正如爱恩斯坦的抱怨:在他的世界里,孤独和寂寞总是不离不弃,如影随形的除了自己的身影,还有他悠悠的堂妹。

爱恩斯坦者,特立独行之人,但他却颠覆了乾坤!取得旷世成就!可知其有巨大的能量?!

 特立独行,高论怨诽者众多,而又小国寡民,此乃中国道学开山之人老子的理想。老子之《道德经》,寥寥千字文,开宗明义,世界、人生之轮廓,清晰明了!其智力亦可谓强而大,也谓登峰造极者也。

 远远的看社会,滚滚红尘之中,很多人生就选择了去登山,而却因了这样那样的宿命或理由,却一直徘徊于山脚或山腰,这样的人乃悲苦者,劣势者也。

在我看来,或许之不同社会层级,却也恰好应对着马斯洛不同层级的需要。而越是位于山脚的人众,为基本需要奔波之人越众,这个社会就越没有能量,则越是体现不出人的价值。那么,人多何用也哉?

曾几何时,追求泱泱大国人多者,如毛泽东,因了他的观念迎合了“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以至于到了如今,中国社会真正是“芸芸众生”像,“滚滚红尘”状。

 “人多力量大”么?  这要看在哪个层面的人多,底层级?还是高层级?     人多物少,则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人多也就并不必然有力量。

我尝迷惑于西人的创造能力,环顾当今世界,所谓有技术含量的科学和艺术成就,大多出于西人之手。而西人数量却从不多于我泱泱大国。岂非应了老子的小国寡民之观点? 

在如此纠葛中看荣誉,荣誉为何?荣誉本有教条属性,本应用于标定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该人有多少使用价值。这情同货币和黄金。理论上讲,一个人含金量多,荣誉就应获取多,含金量少,则应获荣誉亦少。这是在标定个人之价值,而不用于驾驭人之诱饵。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货币势必贬值。荣誉亦然!

很多人把荣誉俗化成女人的妆奁,随便给自己涂抹,给他人涂抹,给属下涂抹...

切忌不可落个东施效颦,求美反丑!被人耻笑耳!亦有人把“荣誉”用作控制他人之工具,情同马戏团里的驯手,此常见于社会中的管理者,烂贱的“荣誉”变做笼配,用于驾驭千里马!

期待着荣誉的归真!果如是,它却是无价的宝贵和崇高,因了它标定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014年09月12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