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科学思辩之六 拍拍脑袋就出来的宏伟计划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8-11-01 16:23:37  浏览次数:1512
分享到:

我是个海南仔,移民澳洲多年,思念家乡心切,家乡的进步和巨变总是令我兴奋不已。当我听到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而出台<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的消息时,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家乡真的厉害起来了,居然厉害到可以出高价钱来招聘人才了。不过,当我了解到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时,却皱起了眉头,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于是质疑了起来。

要引进100万人才的决定,是海南省领导班子按照中央“要大胆试、大胆闯”的指示精神独立自主地作出的,其敢闯敢干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这么一件关系到全岛民生的大事,拍拍脑袋就想出个招数来,如此轻率仓促就作出决定,不怕遭遇可能的风险,胆子实在太大了一点。

人才难得,并非易得,不能认为漫山遍野都是人才,可以任意拿来。宽泛地引进人才会导致人才的一般化,会与自贸区建设相脱节。中央要求海南省在2035年之前建立起自由贸易港制度,营商环境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且跻身全球前列。显然,要实现这个宏伟而艰巨的目标,需要许多适合于自贸区建设的人才,这些人才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实干精神和经验,也是最为难找和难得的。并非任何读过大学和有学位的人都符合自贸区建设的条件,并非如只需递交一张文凭就可以聘请进来那样简单。把引进人才看作似如买进一箩筐一箩筐马铃薯那样容易,动辄张口就要100万人,这不是看高人才,而是看低了人才。

建设自贸区是个新课题,各地都在摸索和完善之中,大家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和经验。海南缺乏自贸区建设的人才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能夸大其词地说缺得很多很多,并以此为借口花掉人民的血汗钱去引进100万所谓的人才。能适合于自贸区建设的人才,虽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但恐怕全国加在一起都不会超过100万。所以自贸区人才主要应当依靠本地自身的培养和锻造,而不是实行“拿来主义”,指望别人把人才培养好后拿来给你,自己收得现成的,这是一种懒汉作风。可以看出,所谓“百万人才进海南”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争夺舆论聚焦点的新闻炒作罢了。

计划从2018年至2025年短短的七年内,以补贴房租费作为吸引力,如每月补给各级别不同人才5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不等,从外地引进“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100万人。这么一来,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每年引进14万多人,加上他们的家眷(以每人携有一个配偶和两个孩子共四人计算)就是每年引进70多万人了。设2018年海南总人口为900万,那么到2025年就是1190万人了(比所规划的966万人多出90万人),到2030年就是2990万人了(比所规划的1248万人多出1742万人),而按海南每年自然增长率8.5%计算的人口尚未包括在内,这还得了。

这么多人如潮水般一下子涌了进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汽车灾祸、空气污浊、水源污染、房价暴涨、食物供应紧张,等等一系列麻烦将会接踵而至,到了那时,想要把海南建设成一颗世界一流的生态文明的海上明珠,岂不是一句空话?

有位学者把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地理面积和人口规模作比较,得出的结论认为海南岛还有很大的余地可以容纳很多移民,这种看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台湾岛面积大部分是平原,居住在平原的人口占95%,1948年左右的人口基数已是700万,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又有300万人迁入,使总人口一下子猛增至1000多万,68年过去了,至今人口差不多达到2500万。好在台湾经济发达,才能够容纳这么多人。而海南岛面积比台湾岛略小一些,山地丘陵多,平原极少,解放后的1952年的人口基数为250万,30年后的1982年达到580万,番了一倍多;再过36年后的现今人口约为900万,又是番了近一倍。海南人口基数少,自然增长是必然趋势,但因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发展落后于台湾,能容纳这么人口已属不易。海南岛毕竟是四面环海的弹丸之地,故有学者研究认为海南岛最佳宜居人口应为700万左右,如若超出过多,势必难负重荷。

 “百万人才进海南”的计划和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之间并无太多直接的关联,是两回事,而不是一回事。所谓“百万人才进海南”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移民或知识移民。这种移民运动也许具有普及文化或知识的功效,出发点是为了海南明天更好,但却与中央关于要“把海南打造成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的战略决策挂不上钩,存在着非科学性和脱离实际的弊端。加上每年为吸引人才所开支的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可能会拖累海南财政,得不偿失,对海南自贸区建设造成严重冲击。

 2018年10月28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