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关于老子否定儒家思想的辩护
作者:李宗林  发布日期:2018-01-18 15:12:02  浏览次数:1898
分享到:

我呢,常常看到咱们通行版本的注解上和大家的理解上,对于老子和道德经感觉比较消极避世,与世无争啊,所以隐居于深山之中。或者咱们呢,只看道德经中的一句,没有结合前后文来看,容易误解。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是把德经放前面道经放后面的,但咱们后世的人都以道德作为词语,那么道德经的顺序也就有了先后的变化,但并不影响整本书的阅读。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仔细研究过为什么,只是顺口一提,或许是这样。那德经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咱现在的通行本注解,窃以为有些空洞,我呢,冒昧地增加一些自己的理解,上德不德呢,可以理解成上品的道德表现,管理者本身是不会自以为有德行的。我以唐朝的大将郭子仪举例子,郭子仪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平定安史之乱,单骑入回鹘大营,为大唐王朝南征北战平定叛乱,如此汗马功劳,而德宗皇帝听信鱼朝恩谗言,多次强令郭子仪班师回朝,剥夺他的兵权,他却毫无怨言,打完仗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要兵权干什么?不太在意。下次社稷有难,皇帝诏书又来了,请郭子仪解决问题,郭子仪不计前嫌,仍然为国尽忠。这样的情况反复多次,郭将军本人丝毫不为所动,还是踏实做事。郭家的宅子呢和一般达官贵人不同,家门常常大开着,街上的小贩啊,商人啊,来来往往的群众啊,随便进入郭宅,将军还和他们打成一片。甚至有一次,郭子仪为夫人打洗脸水,为女儿梳头的事情都被别人看个遍,手下都觉得有失大唐威严,将军本人却毫不在意。这种上德之人,并不会自以为是,认为保护江山社稷,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即使鱼朝恩这样的奸诈小人都为郭子仪将军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的痛哭流涕。这这种不拘泥于形名,只踏踏实实做事,为大家谋福利,不在乎结果,因此郭子仪将军家里能养活家丁一千人,衣食无忧,家境富裕,而他并不是从老百姓手上榨取来的,所以放心大开家门供众人参观,甚至能和他聊天。这也可以引申出老子提到过的“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您说郭子仪将军他欺负老百姓,抢夺老百姓的钱财所以他家财万贯还把门打开让老百姓进来看,您觉得这合理吗?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对老百姓没有端起架子,能够善待大家,因此大家也不会伤害他。这便是上德了,那么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怎么说呢,我这么理解,第一个就是您做什么事情都考虑有没有失去道德理念啊,这样过分的强调道德层面而忽略了做事本身,因此反而没有德行。第二个就是您做了有德行的事情总考虑回报,用想着以德报德,回报我的德怎么还不来啊,而也过分的看重您自己的付出,这便是我理解的下德不失德。也就得出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就是咱们行道的时候,不应该看重自己的私利,放弃了名相的比较,以金刚经里佛说的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还有就是“不住布施”来说明,什么叫不住布施呢?就是作为菩萨,不可以在施德的时候在意自己的功德,如果“住布施”了,菩萨都不能称为菩萨了,因为这表示他没有脱离欲界,还有凡人的私念在里头。以这样的概念解释“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或许更能丰富咱们得理解。

接下来误解就来了,这个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我这么理解,上品的仁爱,为大家做事而自己并不在意回报,这个仁是德行的一种,但范围缩小了,因为道德里有仁义礼智信五类。还可以结合前面的“其次亲而誉之”,第二层境界的领导者啊,他也是为大家做事不求回报,但是他呢受到大家的爱戴,这样问题就来了,一旦该领导者离开组织,那么大家就缺乏主心骨了,这样组织的精神领袖就没有了。紧接着,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我理解成“上品的义气,做事情了大家都看在眼里。”您说这不是好事吗?有义的行为在大家面前体现出来了。我后面再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这个上品的礼仪推行下来,大家都不理会它,于是乎伸着胳膊强行去推行它。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就说了,你看老子他是看不起儒家思想了,仁义礼都排在德后面,不然他怎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我这样解,我认为老子是站在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的角度说事呢,比如您作为市长,听到某某地方一小伙子路见不平,救下一个被强盗抢劫的少女,您说这小伙子做的不好吗?但您作为市长,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咱们市里怎么会有强盗呢?大家如果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怎么会抢劫呢?那就是你领导者没做好,这就是角度了。或者说,您作为老师,您说上课,底下学生都没站起来说老师好,玩手机的扔小纸条的打游戏的,这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好,那您觉得这学生不好吗?大家都不尊重老师就他一个人有礼貌。但您作为老师,您就要考虑教育理念是不是不对,为啥学生都不尊重您了?也就结合前面“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来理解了。老子这里还都用“上德”“上仁”“上义”“上礼”来说事,证明老子并没有觉得仁义礼仪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呢,你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看到这种情况了。比如,你要树立榜样了,你要树立校园标兵了,你要给绩效第一的人颁奖了,那说明什么,说明你要强调某个人的行为好了,也就是说组织里有问题出现了。因为“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您说仁义哪里不好?但是如果大家都不仁义,那么仁义的人的行为就很明显了,这是体现出来了。如果大家都善良朴实,您只会看到大家快乐相处,彬彬有礼,礼貌待人,尊师重道,哪里会有榜样和楷模呢?或者,咱国家太平盛世,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都是人民的公仆,那么既然都是清廉的官,怎么能体现出某个领导的高尚作风呢?或者以前动荡时期,这些历史上的名将就产生了,救江山社稷于危难之中,很著名的岳飞将军,请问他是在和平年代出名的吗?就是在社稷危若累卵之时他挺身而出了。因此“国家昏乱焉,有忠臣”另外提一句,咱也有这么断句的,就是“大道废,安有仁义...”这样的断句,但解释起来,相对肤浅,窃以为不符合老子的原意。然后呢,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说啊,这个礼仪体现出来的时候,忠诚和守信用的人已经很少了,动荡的局势就要来临了。这什么意思呢,可以以“其次侮之”作为参考,您领导者看见属下吵架侮辱对方,就一个小伙子彬彬有礼,您把他树立成礼仪的榜样,然后让大家都去学他,但没人听,大家都在纠结自己的私欲问题,和同事打架,吵架,没完没了,您的制度都推行不下去了。

最后,老子的一句“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就告诉大家,您一定要从自身做好,爱护属下员工,而上行下效,所以“行不言之教”。您没有多余的爱好,因此属下也不会想方设法讨好你。您自己给员工丰厚的福利,那么员工也没有任何必要讨好你,或者和大家争夺利益。所以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您把道的法则做好了,那么每个人自然会仁义礼智信。不要去强调道的表象,而放弃了道的根本啊!

我解释了这章我个人的理解,也是为老子甚至道家否定儒家思想做一个辩护,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启发,那么我深感荣幸,欢迎批评。



上一篇:笑谈“无为”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