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没有人告诉我关于宗教的任何美好信息,那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
我眼里的宗教,尤其那些金发碧眼的传教士和嬷嬷们,要么是潜伏的特务,要么就是暗藏祸心,在育婴堂里蓄意虐待中国孤儿的坏人。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一生除了信奉他们举起右臂,手握拳头,在镰刀、锤子下的誓言,没有其他信仰。
在一次晚餐中,父亲悄声告诉母亲,一位外国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事情。那语气充满着敬意,而神情却是凝重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修女的不良印象,瞬间被颠覆了。
毕竟,父母是天下所有孩子心中的第一任上帝,而我的父亲和母亲,却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神灵。他们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定,无异于肯定了那位金发碧眼的嬷嬷。
多年后,当我来到异国他乡时,才知道被父亲赞叹的修女正是:特蕾莎嬷嬷。
人们说:“特蕾莎嬷嬷一生与穷人生活在一起,她身边充满苦难、饥饿、疾病、死亡,但她心里却饱含光明,她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呢?
都是,无一例外。
人类的原始属性是至善的,是具有恻隐之心的,只因我们崇尚和迷恋的事物不同,所以,我们看不到他人的不幸,感受不到他人的疼痛,更不懂得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
我们在娘胎里,已经营养不良了。
从婴儿开始,我们就被溺爱着。
少年时,读书只为取得好成绩,没有人教给我们怎样尊老爱幼,怎样去孝敬父母,怎样关心他人,怎样去培养公德心;我们生命中稚嫩的白板上,涂抹的色彩是单一的,甚至是单调的,而且唯我独尊;直到青春期,我们仍然只会爱自己,却不知道如何爱他人。
我们排斥苦难,追求权、情、名、利,让心灵的取景框,患上审美疲劳症,人生的条形码标出的无非是:狭隘,浮躁,虚荣,功利;不仅自暴自弃,还盲目地妄自尊大,先天不足,后天又严重失调。于是,我们很“顺理成章”地远离了上帝——慈悲,道义,博爱的代言人。
这是我们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悲哀源自于一个盛大的悲剧——教育。对,就是教育。
是教育的失败,导致空前绝后的悲剧,羁绊了我们原始的良善,屏蔽了我们的悲悯心,使人性美丽的土壤,开出排他、冷漠、自私的花朵。
当我们自以为是地在小我的世界里自娱自乐时,特蕾莎嬷嬷在做什么呢?
她正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在教堂门口,在公共建筑的台阶上,捡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儿和垂死的老人,并把光滑美丽的额头贴在频死的病人的脸上;她正冒着被撕碎的危险,从一条饥饿的野狗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她正带着天使般的微笑,把艾滋病患者紧紧搂在怀里,并告诉他们:“耶稣爱你,他在天上等你。”
嬷嬷用爱心告诉世界,愈是贫穷孤独的人,愈是拥有最为敏感的心灵;她用行动告诉世界,那些穷困的苦难者,他们的自尊心是最强烈也是最为脆弱的;她用上扬的嘴角告诉世界,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不要封闭你的慈爱;她用一颗母亲的心告诉世界,灵魂是平等的,人是需要关爱的,不论在印度,还是在任何一个有人类的聚居地,概莫能外。
1979年,特蕾莎嬷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那天,她穿着一件价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以穷人的名义走上领奖台,她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尊严,多么圣洁的一个名词。
嬷嬷在如此盛大的荣誉下,在那些达官贵人面前,她依然宠辱不惊,用平和温暖的话语告诉全人类:人,不论贫富贵贱,都是有尊严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荣誉,乐于被人称颂,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可我们在荣誉下迷失了,误以为荣誉可以带来一个人的尊严,却恰恰忽略了,“尊严”,她是原发的,我们在母亲的子宫里,就与她共存。她和人性中所有的美好品德从来都是一体的,是属于原生态的。
等我们降生到后天,该如何护持和绵延这份尊严?像嬷嬷那样,没有私心私念,做利他的事情,拥有一颗怜悯心,有着博爱的情感,为服务他人甘愿做、欢喜受……
台湾资讯学者及作家李家同校长,千里迢迢来到印度,他与其他同工一起走进肮脏、嘈杂的贫民窟。在那里他做了一辈子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洗碗,给病人穿衣服,喂药,洗衣服,搬运尸体......之后,他写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
我在想,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精神没有皈依,心灵的圣地已近洪荒的今天,人们鄙视谴责凶残,邪恶,暴力,欺诈,但是却很难摆脱自身的不虚伪,不贪婪,不自私,不嗔怨,不......
我们自诩良善,亲和,正直,也可以自觉守护道德底线,不使它坠落。然而,我们却很难做到时时怀有慈悲心,关爱他人,如同关爱自己;很难做到念念不忘知恩感恩,用报恩回馈社会;很难做到处处道德高尚,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他人。可是,特蕾莎嬷嬷做到了。
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教育的失败,导致空前绝后的悲剧”。那么,嬷嬷又是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她的明师是谁?是社会?是体制?还是生养她的父母?
假如都是,我们何不为自己的子孙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从现在开始做起。
假如都不是,她的高尚、慈爱、视众生如己出的悲悯心怀,就只能归属于原发的,与生俱来的至善的人性!
然而,我们这些与嬷嬷有着相同血肉之躯,有着平等灵魂的人们,又该做怎样的归属呢?
如果说,人类是从鼻祖那里继承了原罪来到世间,让我们无法获得灵魂以及灵魂载体的完美,特蕾莎嬷嬷无疑就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她毕生都在维护穷人的尊严,并以自身的苦劳来教导世人,“你们要彼此相爱!”
特蕾莎嬷嬷这位爱的天使,跨越了种族,肤色和宗教信仰,为博爱的精神作见证。在这个没有信仰,鄙视良善,抛弃仁爱的数字化时代,她毫无争议地走进人们心中,成为那座不朽的雕像。
尽管,我和她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以及有那么多不同之处,但她依然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嬷嬷。
30/07/2013 于 悉尼
我眼里的宗教,尤其那些金发碧眼的传教士和嬷嬷们,要么是潜伏的特务,要么就是暗藏祸心,在育婴堂里蓄意虐待中国孤儿的坏人。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一生除了信奉他们举起右臂,手握拳头,在镰刀、锤子下的誓言,没有其他信仰。
在一次晚餐中,父亲悄声告诉母亲,一位外国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事情。那语气充满着敬意,而神情却是凝重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修女的不良印象,瞬间被颠覆了。
毕竟,父母是天下所有孩子心中的第一任上帝,而我的父亲和母亲,却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神灵。他们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定,无异于肯定了那位金发碧眼的嬷嬷。
多年后,当我来到异国他乡时,才知道被父亲赞叹的修女正是:特蕾莎嬷嬷。
人们说:“特蕾莎嬷嬷一生与穷人生活在一起,她身边充满苦难、饥饿、疾病、死亡,但她心里却饱含光明,她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呢?
都是,无一例外。
人类的原始属性是至善的,是具有恻隐之心的,只因我们崇尚和迷恋的事物不同,所以,我们看不到他人的不幸,感受不到他人的疼痛,更不懂得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
我们在娘胎里,已经营养不良了。
从婴儿开始,我们就被溺爱着。
少年时,读书只为取得好成绩,没有人教给我们怎样尊老爱幼,怎样去孝敬父母,怎样关心他人,怎样去培养公德心;我们生命中稚嫩的白板上,涂抹的色彩是单一的,甚至是单调的,而且唯我独尊;直到青春期,我们仍然只会爱自己,却不知道如何爱他人。
我们排斥苦难,追求权、情、名、利,让心灵的取景框,患上审美疲劳症,人生的条形码标出的无非是:狭隘,浮躁,虚荣,功利;不仅自暴自弃,还盲目地妄自尊大,先天不足,后天又严重失调。于是,我们很“顺理成章”地远离了上帝——慈悲,道义,博爱的代言人。
这是我们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悲哀源自于一个盛大的悲剧——教育。对,就是教育。
是教育的失败,导致空前绝后的悲剧,羁绊了我们原始的良善,屏蔽了我们的悲悯心,使人性美丽的土壤,开出排他、冷漠、自私的花朵。
当我们自以为是地在小我的世界里自娱自乐时,特蕾莎嬷嬷在做什么呢?
她正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在教堂门口,在公共建筑的台阶上,捡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儿和垂死的老人,并把光滑美丽的额头贴在频死的病人的脸上;她正冒着被撕碎的危险,从一条饥饿的野狗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她正带着天使般的微笑,把艾滋病患者紧紧搂在怀里,并告诉他们:“耶稣爱你,他在天上等你。”
嬷嬷用爱心告诉世界,愈是贫穷孤独的人,愈是拥有最为敏感的心灵;她用行动告诉世界,那些穷困的苦难者,他们的自尊心是最强烈也是最为脆弱的;她用上扬的嘴角告诉世界,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不要封闭你的慈爱;她用一颗母亲的心告诉世界,灵魂是平等的,人是需要关爱的,不论在印度,还是在任何一个有人类的聚居地,概莫能外。
1979年,特蕾莎嬷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那天,她穿着一件价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以穷人的名义走上领奖台,她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尊严,多么圣洁的一个名词。
嬷嬷在如此盛大的荣誉下,在那些达官贵人面前,她依然宠辱不惊,用平和温暖的话语告诉全人类:人,不论贫富贵贱,都是有尊严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荣誉,乐于被人称颂,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可我们在荣誉下迷失了,误以为荣誉可以带来一个人的尊严,却恰恰忽略了,“尊严”,她是原发的,我们在母亲的子宫里,就与她共存。她和人性中所有的美好品德从来都是一体的,是属于原生态的。
等我们降生到后天,该如何护持和绵延这份尊严?像嬷嬷那样,没有私心私念,做利他的事情,拥有一颗怜悯心,有着博爱的情感,为服务他人甘愿做、欢喜受……
台湾资讯学者及作家李家同校长,千里迢迢来到印度,他与其他同工一起走进肮脏、嘈杂的贫民窟。在那里他做了一辈子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洗碗,给病人穿衣服,喂药,洗衣服,搬运尸体......之后,他写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
我在想,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精神没有皈依,心灵的圣地已近洪荒的今天,人们鄙视谴责凶残,邪恶,暴力,欺诈,但是却很难摆脱自身的不虚伪,不贪婪,不自私,不嗔怨,不......
我们自诩良善,亲和,正直,也可以自觉守护道德底线,不使它坠落。然而,我们却很难做到时时怀有慈悲心,关爱他人,如同关爱自己;很难做到念念不忘知恩感恩,用报恩回馈社会;很难做到处处道德高尚,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他人。可是,特蕾莎嬷嬷做到了。
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教育的失败,导致空前绝后的悲剧”。那么,嬷嬷又是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她的明师是谁?是社会?是体制?还是生养她的父母?
假如都是,我们何不为自己的子孙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从现在开始做起。
假如都不是,她的高尚、慈爱、视众生如己出的悲悯心怀,就只能归属于原发的,与生俱来的至善的人性!
然而,我们这些与嬷嬷有着相同血肉之躯,有着平等灵魂的人们,又该做怎样的归属呢?
如果说,人类是从鼻祖那里继承了原罪来到世间,让我们无法获得灵魂以及灵魂载体的完美,特蕾莎嬷嬷无疑就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她毕生都在维护穷人的尊严,并以自身的苦劳来教导世人,“你们要彼此相爱!”
特蕾莎嬷嬷这位爱的天使,跨越了种族,肤色和宗教信仰,为博爱的精神作见证。在这个没有信仰,鄙视良善,抛弃仁爱的数字化时代,她毫无争议地走进人们心中,成为那座不朽的雕像。
尽管,我和她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以及有那么多不同之处,但她依然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嬷嬷。
30/07/2013 于 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