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健康是福
作者:王继宝  发布日期:2013-07-08 02:00:00  浏览次数:2786
分享到:
       这几天心情很不平静,七十二岁的老母亲因病住院了。在这猪年将至的喜庆时刻,容不得半点犹豫,住院、治疗,成了家庭的大事。兄弟姊妹们都跑前跑后,问大夫、找专家,一心想把母亲的病治疗好。
    这一天我在病房值班。站在高高的病房楼上看到,夜幕降临,病房外的路灯睁大了眼睛,居民区里噼里啪啦地响着鞭炮声,以此拉开了过节喜庆的序幕。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一辆接一辆,回家的人们带着喜庆和年货,急匆匆地走着。喧嚣了一天的城市车水马龙,还在亢奋之中。我一边看母亲打吊针,一边在病房楼的窗前,目睹这喜庆迎年的气氛,可自己却无暇去顾及,想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病。
     脑瘤是切除了,取出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子。手术后,她老人家就一直打着点滴,使着氧气,昏睡在病床上,没有睁眼,更没有说话。我守侯在老人的身旁,心疼地看着她憔悴的面孔,不时地喂点水,翻一下身,期盼她快一点醒来,可现在是十天了,还在昏迷状态,我心里有点急。到底何时恢复,有危险吗?要等待,可还得听大夫的。
     母亲的身体一直很硬朗,平时也没有头疼脑热的,七十二岁的老人,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买菜、做饭、照顾父亲都是她亲为,也不愿麻烦儿女。我们姊妹七个全靠父亲和她拉扯长大。早年在农村上坡干活,为了挣点钱,还去村里办的小煤井上装过车。晚年,不能干了,就在家里照顾有病的父亲,也没有歇息。料理家务,迎来送往都是母亲包揽。她能干的事情一定自己干,连个电话也不打给孩子们。我们兄妹成家后,一个个走向自己的小天家,老人这里就是经常回来看望,有时父亲头疼脑热的就是母亲守侯在身旁,我们做孩子的平时买点常用药,放在家里备用。每逢春节,老人的生日,我们一家二十多口人凑在一起,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对话的屋子,充满了笑声。这是父母最高兴的时候,父亲手舞足蹈,想欢迎客人一样让他的孩子吃饭,喝酒。天伦之乐让老人心花绽放。可母亲长脑瘤住院,一下子打破了家庭的平静,昔日的问候看望,其乐融融,变成了现在的24小时守护;当下不但母亲需照看,父亲也需要伺候.正常的生活节奏一下子被打乱。
    怎么办?在一阵心忙之后,姊妹们商量了照顾父母的方案。父亲安排到小弟弟家暂住,由五弟两口临时照顾。其他的家庭成员轮流在医院值班。弟妹们都积极主动,花钱的事都争着拿,没有一个退缩。我白天在医院找大夫商量给母亲治病的方案,晚上也得值班。
    夜里12点,母亲大便了。这是手术后母亲第一次大便,是好事,我赶紧忙活。当把准备好的褯子用完后,我没有立刻扔掉,而是为母亲收拾好后,拿着擦过屎的褯子到病房的洗刷间洗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为母亲洗褯子,褯子虽脏,可这褯子上有母亲的味道。由于是午夜,病房及洗刷间的人很少,有值班的在场,轻病号的陪护也都睡着了。我洗着褯子,想到了我小的时候,那时又拉又尿,母亲为我洗了多少次呢?自己不得而知。水龙头哗哗流淌的水,洗净了褯子上的屎,也洗净了我怕脏的心灵。回想起来,老人是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养大的,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我为老人做点事情,与老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这褯子的脏早已被亲情所淹没,被对母亲的爱所主导,"脏"在这里淡化了,爱在这里神圣了。所以,洗这有屎的褯子,是在为母亲做一点事,尽一次做儿的孝心。
       经过一个半月的治疗,母亲从昏迷到消瘦,从半身不能动到慢慢恢复。针灸、锻炼,姊妹们一开始就像哄小孩一样照看母亲,最后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了。她的左半身不但恢复了知觉,还能下地走路,自己还能自理,这真是奇迹,我激动地流出了泪水。是大夫用他那神奇的双手为母亲赢得了健康,用那高超的医术驱走了病魔,用那美好的心灵换来了母亲的笑声爽朗!到这时,我们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得到了放松,姊妹们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一家人又恢复了以往的欢乐。虽然花了一些钱,但能给母亲一个健康,姊妹们都觉得值!
       健康是福,这既是老人的幸福,也是做儿女的幸福!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