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了周桓王登基,周、郑君臣从对峙到交锋的故事,这一篇要来穿插说说卫国发生的大事了。
卫国在东周初期列在大国行列,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一定的分量,特别是在平定犬戎之乱、辅助周平王登基,以及迁都这些大事上卫国都出过力,所以在说东周故事时候不能漏掉卫国。
卫国的故事虽不少,但卫武公之后能登大雅之堂的却不多,卫国君臣出演的大都是丑角。
卫国最早建国于黄河和淇水之间,早期的卫国国君不乏是明君,特别是康叔治卫有方,但后来慢慢衰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淫乱,二是黩武。
属于西周的故事这里不说了,要来说的是周平王东迁后,卫国发生的第一件大事,这大事也是丑的。
故事的主角姓名:姬州吁(音yu);身份:卫国公子;行为:弑君;被害者:姬完;时间:公元前719年。
概况起来是: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弑杀了当时在位的哥哥卫桓公姬完,随后自立为君。
州吁的作为使卫国先是步入动乱,接着进入淫乱,再由淫乱引发新的动乱,前后长达几十年。
从此以后,卫国也就自动自觉从大国的行列退了出来,沦落为一个被强国争夺的对象。
州吁是什么人?他是卫庄公一个庶子(小老婆生的)、卫桓公同父异母的弟弟。要说这起弟弑兄、臣弑君的丑事,还要从他们的父亲卫庄公的家事说起。
卫庄公有好多老婆,榜上有名的有:
大老婆齐国人庄姜,没有生育;
二老婆陈国人厉妫(音gui),也没有生育;
三老婆是厉妫的妹妹息妫(跟以后要说的大美人息妫同名不同人),息妫肚皮最争气生出两个儿子,大的取名为姬完,小的取名为姬晋;
四老婆是老大庄姜的宫女,她生有一子,那就是混世魔王州吁。
之所以说州吁是混世魔王,因为他性格暴戾、勇力非凡,从小就特别喜欢舞抢弄棍。好多人从他的相貌、言谈举止都看出这不是什么好鸟。
按理说,出身低微的坏鸟是难有作为的,无奈卫庄公偏偏喜爱这只鸟。父亲的宠爱弥补了州吁出身的缺陷,让他“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不甘心将来君位旁落而暗暗寻觅机会。
当时有一个名叫石碏(音 què)的上卿看出州吁的不善,也看出卫庄公的溺爱将会为国家带来的后果,曾多次进谏:“主公,臣听说过‘爱子莫大于教之以义方而弗纳于邪。’任何一个做父母的爱惜自己的儿女,应该是从道义上去教诲,以免他走邪路。”
石碏这话已经点明卫庄公没有从道义上去引导儿子,而是一味溺爱骄纵,可惜年老的卫庄公不但眼花看不清楚好鸟坏鸟,而且耳背听不出忠言谗言。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死了,大儿子姬完登基,那就是卫桓公,不久石碏也退休养老了。
卫桓公姬完才智平庸,在为君期间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连弟弟州吁不轨之心也未能察觉而有所防备,所以当了十六年太平君主之后,在人间的福禄也就即将跟他的名字一样完了。
公元前719年是周平王驾崩、周桓王继位的交替年,作为诸侯大国的卫桓公理该离开卫都前往洛邑凭吊先君和庆贺新君。一直对君位虎视眈眈的州吁认为机会来了,他跟亲信石厚商议后决定在城西门举事。
一番密谋之后,他们事先在西门埋下伏兵,然后由州吁以为兄长饮行为由把卫桓公接到附近的行馆。
卫桓公是个忠厚的人,一点没有怀疑弟弟此举的动机,欣然接受州吁的邀请。并且接受他“咱兄弟共乐”的“好意”,把护卫都留在行馆外。
他饮了州吁的敬酒之后回敬了一杯,州吁故意用衣袖扫落酒杯,然后假装去捡酒杯绕到桓公的背后,掏出身上的短剑一下就插进哥哥的后背直穿胸口,卫桓公当场毙命。
石厚见州吁弑君成功,随即带领伏兵包围了行馆,卫桓公随行人员害怕州吁的勇力不敢反抗。
随后州吁带着一班亲信来到朝堂,向战战兢兢的臣子假报桓公是得了急病驾崩,临死时传位给自己。说了这么一番连自己都知道骗不了人家的谎话之后,州吁当仁不让的当起国君来。
州吁弑君篡位才三天,国民对他的行为传闻得沸沸扬扬,君臣(民)矛盾不断加剧。
从古到今,转移矛盾最好的途径就是对外用兵,州吁决定发动战争。
对谁用兵呢?他选中的对象居然是强大的郑国,因为州吁觉得讨伐郑国有借口,那就是郑庄公囚母杀弟(详见《郑庄公黄泉路会母》)。州吁这个弑君者竟然出头要为郑国人打抱不平,这“见义勇为”倒也滑稽得很。
州吁虽然选中了讨伐的对象,但他知道郑国比卫国强大得多,单靠一国之力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就派出使者去联络了陈、蔡、宋、鲁四国一起出兵。这四个诸侯国居然都接受他的邀请,因为他们出兵有各自的因由:
当时陈国和蔡国是周王的忠实追随国,一方面因为郑国与周王关系恶化,陈和蔡二国也就跟郑不和睦;另一方面是人家邀请自己伐郑,假如不出兵应付一下怕惹来周王的误解,所以也就不得不勉为其难出来应付应付;
宋国的出兵,却是因为当时在位的宋殇公有私心,他的一个堂弟公子冯(后来的宋庄公)寄居在郑国,他害怕冯会借助郑国力量来抢自己的君位,所以想通过这次出兵解决自己的忧虑。
宋殇公为啥会这么忌惮逃亡的堂弟呢?里面又有因由,当年传给宋殇公君位的人是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这个公子冯的父亲宋穆公。
有了这么一个干系,宋穆公在位的时候,公子冯的身份比宋殇公“根红苗正”多了。
宋穆公为啥不把王位传给儿子而传给侄子呢?这里面还是有原因,因为宋穆公的位子是得自哥哥宋宣公,而这个宋宣公就是宋殇公的父亲。
宋穆公意外从哥哥手里得到君位,为了回报他的恩德,就决定投桃报李把位子传还给哥哥的儿子宋殇公。
这本来可以成为谦让的美谈,无奈宋殇公即位之后,兄弟俩都没有父辈的风范,在朝的宋殇公担心堂弟来抢位,在野的公子冯不甘心君位旁落,一气之下逃离宋国去投靠郑国。
有了这么一个前因,宋殇公也就同意一同兴兵伐郑(以后再详细说);
鲁国之所以出兵,却是因为鲁隐公本人是一个傀儡国君,实权集中在公子姬翚(音hui)手里,姬辇私下接受了州吁的贿赂后擅自决定发兵。
有了四国兵马的帮助,州吁胆气壮了,他统率五国兵马耀武扬威的前来攻打郑国。
面对五国敌人的光临,郑庄公一点不惊慌,他笑了笑问众臣:“怎么样?你们怕了吗?有什么计策说出来让寡人听听。”说完悠闲的挪了挪一下姿势,让屁股更舒服些。祭足是第一谋士,大家都望向他。
祭足看郑庄公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清楚他有了主见,为了让主子表现才略赶紧说:“臣愚钝,还请主公明示。”
郑庄公听到这话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他站起来开始分析各国的心态:“陈、蔡二国与郑没有直接的怨恨,必定不会尽力;
“宋国是因为公子冯投靠在这里的缘故,只要暂时支走冯,宋必定会退兵;
“鲁隐公本人并不愿出兵,只是姬翚的主意,因此手下兵将也不会出大力;
“至于州吁嘛,他出兵的根本目的不在报仇,只是想借此来扬扬威而已,只要给他一点面子诈败一场,目的达到也就会退兵。再说,州吁弑君不得人心,不久国内必定大乱,他自顾尚且不暇,怎么还有心思来打仗?”
这分析确实有水平,不愧是英明的领袖,众臣大呼:“主公英明。”会议也就结束了。
事情果然如庄公所分析一样,州吁在打了自以为是胜利的一小仗后草草退兵,其他各怀鬼胎的四国诸侯当然都领兵回国。
虽说州吁“凯旋”归来,他的君位还是不稳,还是逃不过杀身之祸,这就有了《石碏大义灭亲杀子》故事。
【本篇名句】
爱子莫大于教之以义方而弗纳于邪。
【点评】
历来是“君家无亲情”,因为君位太诱人了,诱得当事人忘记了亲情。
在周朝王权衰落之后,弑君情事经常发生,这也是东周的一个特别的现象。
州吁弑君,虽夺得了君位,但好景不长以丧命告终,怎比得上当公子的逍遥快乐!真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