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由于诸侯国多,涉及的人物多,交叉的关系多,所以读起来需要花费很多精神。
为了方便阅读,宣言把故事通俗化、轻松化,同时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给予归纳说明,这样能使阅读更轻松。
1、周朝是中国古代第三个朝代,统治长达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大块。
西周从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29年在镐京(现在的陕西西安)立国开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犬戎杀死为止,一共经历了十三代二百五十八年。
东周从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现在的河南洛阳)算起,到公元前249年东周 君灭亡止共二十六传五百二十一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春秋围绕的是争霸,有能力参与的是东齐、西秦,中晋、南楚。
2、周朝实行分封制。除周王自己的属地、军队外,其他土地几乎都分封给王族、旧朝贵族、功臣,土地和爵位的获得者就是诸侯。
诸侯国除在一些礼仪上不能僭越周天子的规定外,可以说是拥有一切自治权;诸侯君位也是世袭的,他们对周王理论上的职责是上贡、勤王和听从调遣三方面。
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只封给王族近亲和旧朝王族,如虞公、虢公、宋公;功臣最高只封侯爵,如姜子牙封齐侯。
诸侯的地位,先期以爵位高低排列;中期起以实力强弱排列,如齐桓公的实际地位要比宋襄公高;到了后期,周王势弱之后,诸侯不管原先的爵位高低都纷纷称王了,所以周王下面有秦王、魏王、齐王等等大王。
诸侯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对周王而言是臣子,但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君主,有自己的臣民、军队。
3、周王朝和诸侯的官职设制很复杂,名称也五花八门,有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宰、御史、尉、郎、史等等。即使同样履行宰相职能的官职名称也不一样,主要有太宰、司徒、中军元帅、相国、丞相、令尹这么多的叫法。
周王主要由周公、召公辅政,他们行使宰相职能。如果照搬原来的官名将会很复杂,达不到“轻松”的目的,所以在《东周三味》里面有许多地方抛开原官名,按通俗的叫法来称呼。
4、 诸侯的爵位跟官职不等同,一般来说,有官大都有爵,有爵不一定有官。爵位只是有待遇、有身份,但没有实际职务。
诸侯爵位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卿有上卿、亚卿之分;大夫则为上、中、下之别;士的地位不高。
周王和诸侯在位的时候自称“孤”、“孤王”、“寡人”;臣子称君主为“大王”、“主公”。
臣子在君主面前一般自称“臣”、“微臣”,请罪的则自称“罪臣”。为了通俗化,在故事中经常用到现代称呼法“我”、“你”、“您”、“他(她)”。
东周早、中期,诸侯之间的称呼一般是按国号加他们的爵位来称呼,如宋公、齐侯、郑伯、楚子、许男等。到了战国后期,超级强国秦国强迫弱国以 君臣之礼朝见。
5、 周王和诸侯可以封在位的臣子封号,所以大臣在生就会被称为“某某君”、“某某侯”。如秦国吕不韦被称为文信侯,楚国黄歇被称为春申 君。
周王和诸侯只有在死后才上谥号,谥号有好有坏。虽说大体是按他的功绩来追谥的,但属于善终、由自己的子孙来继位的先君,不管功绩如何谥号都不会太差。相反,被弑的君主谥号就差了。
好的谥号有:文、武、桓、昭、宣、襄等。差的有:灵、幽、闵、厉、殇、湣等。
君主在位的时候是绝没有称呼谥号的道理的,死后后人才会以谥号来称呼。
被杀失位或者末代亡国之 君大都没有缢号,所以也就只能称为“某王某”,如“燕王哙”、“宋王偃”,“哙”和“偃”是他们的名字。
君王的后妃称呼也大都在 君主死后上了谥号之后相应赋予的,并不是她们一出生就起这样的名字,也不是她们一出嫁就得到这样的称呼。如息妫成为楚文王 夫人、楚王死后追缢为“文王”,后人才称呼息妫为文 夫人。同样,秦穆公 夫人称为穆姬,卫宣公 夫人称为宣姜都是这样由来的。
兄弟是以伯、仲、叔、季、孟的顺序排列,故事中有不少地方称呼“某某叔”,是相对兄弟中年轻者而言。
6、 东周的天子从第一代周平王开始就受制于诸侯,并且王权越来越衰弱,所以周王室故事所占篇幅很少,基本是躲在自个余下来的不大属地里过家家自娱自乐。
在早期诸侯争霸时候,由于“工作需要”,周王被当作一面旗帜握在某人手里招摇撞骗。
当“春秋五霸”相继登场表演、“旗帜”的功效被人家看透之后,周王又成为一尊神像放在龛上,诸侯有兴趣或有所求的时候就去拜一拜。
当发现拜后也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周王也就成为一件过时的装饰品----丢弃不是使用也不是,就被放在阁楼里沾满灰尘。
最后,连阁楼也因为房子重建而被拆掉,上面的物件都被拿出来扔掉或烧火,这个时侯周王朝也就灭亡了。
7、 古代到底有多少诸侯国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夏启在立国时候封了一万个诸侯国,到了商汤有三千个,西周是八百个。
有没有这么多诸侯国众说纷纭,故且按这么一个说法,那么不要去说夏商朝,即使西周的八百个诸侯国,平均每个国家的疆域也就差不多现在的一个县大,最大诸侯国也就小半个现代的省而已。
东周到底封了多少诸侯没有一个绝对数字,在《东周列国志》里面提到的诸侯还不够五十个,活跃的诸侯更少,也就是十来个。
按地理位置来说是西秦、东齐、北燕、南楚,加上中原的晋国、郑国、宋国、鲁国、卫国、陈国;东南的吴、越。其他曹国、蔡国、许国、邾国、藤国、虞国、虢国、滑国等小国只是陪衬。南方江、黄、随等十几个小国是楚国的属国,出国对这些小国是先统领后兼并。
当时中原国家有些自大,把中原外围四周的地区称作戎、蛮、狄。即使西秦、南楚这样的大国也被他们排除在“决策中心”之外。
东周初期的大国也就是郑、齐、晋、鲁、宋、卫、燕这几个了。到了中期,秦、楚二国越来越强大,中原已经不敢、也无能力去抵制他们,相反慢慢被其制约。
最奇特的是吴、越二国,从小不足道到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但虎头蛇尾,吴国被越国灭了,越国被楚国灭了。
秦、楚先是染指,继是统领,再是称霸于中原。随着兼并的激烈,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只剩下二十五个大国,接着进一步兼并剩下秦、楚、齐、魏、赵、韩、燕“战国七雄”,最后由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
8、所谓“春秋五霸”不能理解为春秋时期只有这么五个霸主,他们只是霸主的代表人物而已。
在周王权衰落、诸侯兼并未进入白热化的时候,霸主代替周王在稳定东周秩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齐桓公是中原诸侯第一个霸主,死后宋襄公虚有其表代替了一下下,真正承接霸主地位的是晋文公。
晋文公之后,中原霸主的地位基本是由晋国、齐国的强君轮流担任,晋国到晋平公死后,由于君权旁落才彻底失去霸主地位。
秦国在春秋时期基本没有参与中原事务,只是致力于称霸西方,所以秦穆公称为西方霸主更恰当。
楚国在经营南方上成功得比较快,所以有力量参与中原霸主之争,但还是没有实力真正收服晋、齐这两个中原老牌霸主,所以楚庄王称为南方霸主更恰当。
北方的燕国虽一度灭了齐国,但实力还是比其他几个诸侯弱,至于郑、鲁、陈、卫、宋只是人家争夺、争取的对象。
战国时期基本是秦、齐、楚、魏、赵、韩、燕七雄的舞台,其中秦国一枝独秀,其次是楚、齐、魏、赵、燕、韩。
魏、赵二国在魏文侯、赵武灵王时期实力最强,但也是后继乏力,战争基本是围绕秦国统一天下来进行的。
9、混战有几条主线可循:早期是郑、周交锋于一时,郑、宋、卫、齐、鲁及一些小国之间的小交锋。
接着是争霸战,以齐楚、晋楚、晋秦、齐晋之间的交锋为主,交锋的目的是争夺对郑、陈、卫、宋、鲁、曹这些国家的收服、统领。
后期则围绕秦国的统一战来展开,具体的战略是“合纵”和“连横”,“合纵”的倡导人是苏秦,“连横”的倡导人是张仪。
10、东周时期极其流行看相、占卜、解梦,也有许多涉及到鬼神的故事。由于这些玄说、玄事很玄,不管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所以只能是抱“信者有、不信者无”的态度去对待,在故事中基本保留这些不科学的描述。
11、为了添加一点趣味性,偶尔会故意用一些现代官场的表达、处理公务语言来说古代发生的事情,并不是说古代就有那么一种做法和说法。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后世所作的诗词、歌词来套用在故事情节里面。
12、本故事以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为主要来源编写,参考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
13、东周时期文化璀璨,故事尽量保留了名句、典故。
14、《点评》仅是宣言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