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沉淀在记忆里的端午节
作者:王继宝  发布日期:2013-06-08 02:00:00  浏览次数:2309
分享到:
       屈指算来,还有四天就是端午节了。节日的临近,一些与节日有关的商品也被精明的商家推出,社会各单位也都安排了休假。岭南的地方还按传统举行龙舟比赛。端午节标志性的食品——粽子,更是有了诸多的身价,有普通人享用的,有为高端人群量身定做的,显示着社会层次的多种需求。旅游单位也适时推出端午节休闲旅游。季节入夏炎热,可商家的竞争、角逐正映衬了天气的气温进入白热化。远离社会的喧嚣,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晚上意外找到一张家庭的老照片,随即打开了我回忆的闸门,勾起了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过端午节往事。照片我捏在手里,心中无法平静。凝望许久、浮想联翩,心里潮湿着、回忆着。嘴里喃喃地说着:“那端午节、那喜爱吃的雄黄蛋”。照片上已作古的奶奶、爷爷其舔犊之情和对我的悉心呵护,觉得犹如就在昨日。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我家当时6口人的生计使做饭的奶奶难以开心。端午节快到了,急的奶奶坐立不安,怎么使孙子过好节日成为她老人家牵肠挂肚的事情。那个时候 , 我们家住的是四合院,院子里奶奶喂了鸡。鸡下蛋后,奶奶不光自己舍不得吃,也舍不得让上班挣钱的父亲吃,一直攒着,等端午节的来临。
        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又没有上学,起床的时间忽早忽晚,没有定数。睡懒觉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天我还没有睡醒 , 奶奶就先把煮好的鸡蛋 , 做好的香包放到我的兜枕旁边,还用雄黄抹到我的耳朵窝里。可能由于老人家给我抹雄黄触动了我,我惺忪的睁开眼睛 , 抚摸着发热的鸡蛋和有香味的香包。问坐在床前的奶奶说:“今天这是怎么啦奶奶?又吃鸡蛋,又给我香包”。奶奶告诉我说:“孩子,今天是端午节 , 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不光要吃鸡蛋 , 还要吃粽子 , 门口插艾蒿,打扫庭院。我懵懵胧胧 , 心里不明白,只是瞪着一双傻乎乎的眼睛。可小孩贪吃 , 贪玩 , 就剥开染红了皮的鸡蛋吃了起来。起床后到外面一看,屋门、大门、窗户上都插上了艾蒿。是爷爷早起,在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就把艾蒿拔来 ,依次插到家里有门有窗的上面。我心里打着问号,不解地眨眼看着奶奶和爷爷。想到这不光吃,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奶奶告诉我:“吃吧孩子 ,等你长大了,念了书你就知道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了”。她老人家因受文化的限制 , 当时没能给她的孙子讲透端午节的来历和内涵 。可她老人家爱心凿凿 ,疼爱孙子胜过疼爱自己,宁愿自己不吃也要让她的孩子吃。现在老人给孩子煮个鸡蛋算不了什么,可在生活困难、温饱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能吃上鸡蛋就是难得的幸事。
       奶奶对我的疼爱不管表现在节日里,日常生活里她也一直疼爱她的孙子。有时父亲给奶奶买点好吃的,她舍不得吃,都一直给我留着。我们的一个邻居有时做点好吃的给奶奶送去,让她吃,她就吃一口,就把碗放到一边了。我有时与同伴出去玩回家,奶奶就把盛着好吃的碗端给我,让我吃。我也不推辞,端起碗就大口大口地吃光。这就是一个孩子,这就是我童年享受到老一辈人对我的舔犊之情。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家人把疼爱都泼洒在我身上,倾全家之力让我得到了最好的享受。
        如今 ,奶奶和爷爷已经成为我永恒的思念 ,光阴也蚕食了我的少年和青年。可端午节在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 ,煮鸡蛋 , 包粽子 , 插艾蒿 , 还在延续,且更隆重和浓厚。这一古老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节日,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挂艾是爱人的意思 , 还有防病作用 ; 佩香囊,就是给小孩 ,有辟邪驱瘟之意 。内有朱砂 , 香药,玲珑可爱 。现在想来,当时奶奶在困难的情况下,让我得到享受,是对下一代的祝福和期待,更是亲情的传承。我享受了这个习俗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 也因这个习俗在生命的延伸里,多了几份感悟,爱必将催生爱。
       抱石投江的屈原 ,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的乐章。屈原的壮举书写了历史,震动了华夏,在历史和文化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要纪念他 , 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的诗人。他的离骚 , 他的铭言 : 路漫漫 , 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这闪闪发光的语言 ,掷地有声 , 铿锵有力、昂扬向上。一个人的一生,就是求索的一生,就是探索的一生。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可生命的宽度、厚度、力度 ,都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手中 !

上一篇:东干脚的五月


评论专区

读者2014-11-20发表
“爱必将催生爱”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