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陪老师上考场
作者:凡夫  发布日期:2012-08-06 02:00:00  浏览次数:2750
分享到:
       張偉斌老師,是我印尼老鄉先達人。先達華人不認識他者,少也! 先达人,稱老師爲“先生”,说快是就變成”先’” 一字,如张老师为张先等。先达这地方虽然不大,却为印尼华人所周知,因为那里的华人说的话---先达国语,是一种如中国四川、广西人说的普通话。除此,它丘林起伏,有山有水,是个地杰人灵的山城。我称老张爲“張先”,除尊重在于懷念先達國語。但,他卻認爲是我故意調侃他的瘦,隱喻他瘦仙之意。 爲此,我就索性稱他爲“張仙”了。
 
 
        認識張老師,不過幾年。當年,是爲了想了解先達華文教育促進會而結識他。時,只在電話中淺談而已後來,經文友老沈的介紹,我才正式認識到他,但也只知道他是先達人所敬重一生服務華教,是碩果尚存的幾個老教師之一對他並沒有太深入的了解。
      他舉家搬到楠榜(lampung)之後,我再也沒有機會和他聯系了。一直到今年清明節回以你掃墓,聽先達朋友說他已搬遷來椰城,且住在和我同區的Gading Serpong裏。他突然變成離我不遠鄰居,慶幸地覺得和他有緣。不久前,遠居北京的先達鄉友張從來印尼參加他的校慶,我陪他到張仙家,聊了一個下午。和張老師的友情自然突進,了解更爲深入。
       此次,知道了他要到廣州參加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的碩士論文答辯,非常好奇和興奮,有一想旁聽和見證一下碩士學位的論文答辯過程的念頭。得張老師的同意後,我買了機票,于六月七日專程來到了廣州,和張老師等在廣州機場會合,共住入了離暨南大學華文學院不遠的國茂酒店,並和他同房共室。同來的還有另二老師陳鳳瑩,劉慈輝老師。她們也是參加碩士論文答辯的。
       同房共處,促膝談心,知道了更多有關這位一生爲華教事業奔波、給年輕華人子弟貢獻不少的老師。當他回憶起那段蘇哈多打壓禁封華文華教最黑暗時代,他爲了當華文家教老師,被關押五年多的饑餓苦難,以及在監獄中爲牢友治病的情況。娓娓道來,我才知道他原來還是個受過中醫教育的醫生,加深了我對他敬佩的分量。
       考碩士學位,主要是考你的畢業論文。張老師讀的是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系,當然是他專業的科目,因此,他的論文《二戰後印尼蘇北省華文教育發展研究》寫得順手應心,集中焦點于印尼華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對這祖先文化的地位價值、史進程、將來展望等等,分析的頭頭是道,精辟非常。我相信:沒有多年的親身經驗和認真的觀察,他不會寫得如此專業。它不但是碩士的論文,也將是以後研究印尼華文教育的寶貴參考資料。
       畢業論文最重要的一環是論文答辯。六月九日是張老師答辯的時間。我陪他上考場,經評審老師的同意,坐在旁聽位上聆聽。經過兩天的溫習和准備,張老師胸有成竹地面對朱其智(中山大学博士教授)、王衍生、金穎(兩位都是濟南大學 博士)三位評審考官的問題。而張老師的碩士導師---師玉梅博士,不能參加評審,只在旁觀見證。在受限于十分鍾的時間內,他滔滔不絕地闡述他的論文重點。在答辯時間裏,他對答如流,毫無怯場表現。經此,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就順利通過了。以後,得稱他爲張碩士。
       當我問張老師得碩士文憑之後有何打算時,他毫不猶豫地說,當然繼續努力,在有生之年,爲華文教育培養好華人子弟成爲華文精英,以及幫助友族(他的論文裏說的“親族”)認識華文文化,奉献余力。他還說要回到他那出生地先達,爲他的鄉親服務,如此壯志理應獲得鄉親的大力支持。但願,先達鄉親,尤其華社領導,慧眼識良才,不辜負其心其志才好果印尼華文教師,人人能以他爲板样,一心一意爲華教事業努力不懈,中華文化何愁能滅絕?何慮不能在海外承传、發揚光大?
      印尼華文經過32年的空白,華教幾乎斷層之時刻,有賴于華文老師們的齊心合力、精誠合作、團結一致地填補空缺,迎頭趕上落差。印尼華文老師的任重道遠,時代使命艱巨,應如張老師,再接再勵,先強化自己,再有力有效地力挽狂瀾,完成接層重任才是。過往,曾經有過一些華文老師,爲名爲利、因情因氣,惡鬥紛爭,家醜外揚地嚴重破壞老師爲人師表的形像。誠令印尼華人痛心疾首。今後,希望能以張老師爲典範,努力修補過失,將功補過;且痛定思痛,警戒不再重現窩裏鬥,乃我寫此文的另一企盼。
      一身仙氣的張老師,以七十歲的高齡,尚且孜孜不倦,花那年寶貴光陰勇往直前,考取華文教育的碩士學位。他放棄安逸,寧作老驥伏櫪的犧牲精神,是先達人之光,也是我印尼華人之寶!稱他張仙不爲過也!祈禱他宏願早達,爲印尼華教開花結果!乃我虔誠至盼!
 
14-06-2012   廣州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