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原先是一首网络歌曲,一般来说,不大容易凳上大雅之堂。应该是点击率超高,深受网友们欢迎吧,这首歌很快便在神州大地传唱开来。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去年看广东卫视的春节晚会节目。一名叫慕容晓晓的年青女歌手甫一上台,就引得现场少男少女的极大轰动。她先唱了一首在网上被点击了七千多万次的歌曲《爱情买卖》,台下的歌迷举着她的画像,挥舞着荧光棒伴随她一起合唱。歌毕,观众热烈的掌声让她返场唱了这首《黄梅戏》:
从小爸妈就对我讲,
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
模仿着大人身段模样,
实现了我的理想……
像一股清风拂面,歌手将她从小跟随父母亲外出演戏的故事娓娓道来。
原来,歌手出生于安徽省一个黄梅戏世家,本名吴莉。她从小就被父母带在身边走南闯北地四处演出,耳濡目染之下,对传统黄梅戏竟也学得似模似样。十岁那年,她参加安庆市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就拿下一等奖。十二岁获安庆市青年黄梅戏演员大奖赛特等奖,十六岁时,随父母进入黄梅戏民间艺术团学艺。到北京读大学后,改唱流行歌曲。
正因为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当她唱到“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之后,身体一侧,喉音一转,便亮出了地地道道的黄梅小生腔: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官花好新鲜呐……
《女驸马》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才貌双全的冯素贞自小和李公子定亲,后李家败落又遭人陷害,冯的继母嫌贫爱富,便拆散了他们。于是,冯素贞女扮男装赴京寻兄,并以李公子之名应试。不想高中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故事由此一步步展开。慕容晓晓唱的,正是这出流传百年的黄梅剧中的一段精彩唱段。经她先用流行歌曲烘托,再转唱出黄梅戏的原始板本唱腔,真让人感到新鲜好听,又让人回味无穷。
演唱中,她多次在流行歌曲和黄梅戏曲中来回穿梭演变。这首歌,是由北漂的年青音乐人田一龙、何欣为她量身订做改编的,歌词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旋律纯美轻快、舒缓自由。而慕容晓晓以她晶莹剔透的声线,淳厚浓烈的唱腔,将现今和古时、将新潮与传统、将歌曲同戏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演绎得游刃有余,发挥得淋漓尽致。歌中她最后唱道: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
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相信听到这里,难免让人不油得不感到感慨。感慨女驸马考上状元不是为做高官,感慨冯素贞对李公子的一片钟情,感慨那已不再多见的传统戏剧,感慨自己那一去再也不会复返的年少岁月……
我虽然不是安徽人,但小时候看过电影《天仙配》、《女驸马》、《柳毅传书》等,感到黄梅调挺好听的,而且容易上口。
去年回国内探亲,朋友开车载着我们夫妇从上海到安徽黄山游览。高速公路进入安徽省境界之后,发现长距离的隧道特别多,许多还长达十多二十公里。按理讲,开挖隧道的成本要比修筑盘山公路高。后来知道,这是当地政府情愿多花钱,也要保护农田和山坡的植被。沿途所见到的农户,几乎家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可见安徽省很注重环境保护。
抵达黄山市住下,那里老城一条街古色古香,青砖瓦,木栋梁,石板街,十分整洁。老街周围不拆不建,新城区都在外围发展。
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区黄山就保护得更好了,除前些年架的高空缆车,再也不盖新建筑了。那些名胜古迹前,大多修有观景台,一是可阻隔游人踩踏触摸,二来也可保护游人的安全。我们还注意到,山上几乎不见有被丢弃的纸片、胶袋、空瓶,足见黄山管理有方。
我们还去了附近的宏村、西递等古村庄参观,那里的村民现在仍然住在上百年的老屋里。那里有状元进士的书香之家,有家财万贯的徽商大宅,还有权倾一方的达官侯门。那些老屋的外观是黑顶黑边白墙,里面的雕梁画栋,隔花通窗,抬脚才能迈过的门栏,吱吱作响的高大木门,那些大厅挂着的励人励志的长幅对联格言,假山、水井、花园,处处透着古朴的民风、深邃的学问、破落的身架。
真佩服这些深藏山野里的村庄,历经战乱和文革,竟能完整无损地保留下那么多徽式深宅大院。据说,不少中外古董商开出天价要收购这些老屋和家俱,村民都不为所动。
我想,也许就是安徽人民格外重视和珍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才让我们见识到那么多的民族瑰宝,才让我们饱览到那么多的青山绿水。如今,在许多省市的地方剧种、地方语言渐趋式微、后继乏人的时候,黄梅戏依然能够一支独秀、花香万里,还能搏得年青人的喜爱和疯狂,实在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这也是我感到《黄梅戏》是一首好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