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你把以前《評林彪元帥》一文放到澳華文學網吧,於是我就聽了朋友的意見,因各種原因好像放得不連貫,斷斷續續。其實本人對林元帥的評價不在文章的前面,主要在後面。本人自以為後面的觀點才比較值得向大家介紹,是否如此只能請讀者耐心注意!要不變成讀者不屑一看的東西。
“國家主席” 林彪入殼﹖
因為文革,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打倒,多年來一個國家連個國家首腦也沒有,空著。在國際活動中,誰去代表國家?中國還參不參加國際活動了﹖對外國來說,中共不等于中國吧﹖﹗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出現重設國家主席的意見,本來是很正常的事。不管最後誰去當這個主席,林彪的提議合乎國家、人民利益及愿望。第二:林彪等人在本來就是討論修憲這一議題上,公開提出自己的主張並無不妥,而為了促成此事組織几個同伙吶喊支持也屬正常。他老毛要做什么事的時候找人幫吶喊、助聲勢不是更大嗎﹖﹗第三:林以前不肯出山,警醒自己“不要輕易騎上去”。由于林躲著,毛難以調動他,毛為此吞食安眠藥,聲言“活得沒意思”。批評林“有暮氣”,還罵過林“想當明世宗”,這些都歷歷在目。現在林出山了,即使林如毛說想當國家主席,這意味著林想多做工作,這應該是正合毛意,是好事啊﹗怎麽毛這麽快把過去對林殷切期望,一下全抛到九霄雲外了呢﹖第四:須知僅在一年多以前,毛澤東欽定的中共新黨章中明文將林彪确定為“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既然林彪當的是毛的“接班人”當然是接中國黨、政、軍全部大權。假如有毛不想管的權,如“國家主席”讓林去管不是最适當不過嗎﹖合乎邏輯的應該是:即使有人要與林爭,你老毛還理應幫林才對吧?第五:林彪已是老毛“一人之下,億人之上”,要使林彪“急于奪權”的命題成立,除非林在毛還活著的時候,公開請毛或暗中搞毛下臺,他來當“黨的主席”,這或許說得通。林此前也沒有任何暗裏或明裏讓毛下臺的活動,即使按毛的指責,林也不過是要個“老二”而已。因爲“國家主席”在中國永遠是“老二”啊!林彪這樣水平的老手會冒著與老毛鬧翻的危險,去爭一個本來就在手上的東西——“一人之下,億人之上”嗎!因而毛把林在九屆二中全會的公開活動定為企圖搶班奪權的共黨“歷史上第十次大路線鬥爭”不能令人信服。至于陳伯達等隨林頌毛,那些在1966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全會公報中,就開始使用的所謂“三個副詞”等等。更是四年多以來毛一直津津有味地在這些頌聲中欣然受用,從未說過半句不妥,這次卻突然說成是“反黨”更是滑稽可笑之極。
那麽關于“設國家主席”問題,内中究竟有什麽奧妙呢﹖下面一說値得我們深究;中國以外輿論界其中有此一說,大概如下:1970年廬山會議後,林告知吳法憲:“我告訴你們一個事實,廬山會議前是毛澤東親自對我至少兩次說到……要當國家主席,……並提醒我發起這個建議,我是奉命做事“。“可是當我的意見出來後,毛澤東居然出爾反爾,說他根本沒說當國家主席的話,弄得我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我為此幾次想同他交換意見,他都故意躲開”。林彪還向吳法憲說及江青最初想與其結盟,挺張春橋作總理,但他沒有這樣做。林根本看不起江青,更不願聼她使喚。這使江、張與他之間產生嫌楔等等。林向吳法憲表示:事到如今也衹好作兩手打算。
歷史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這些話因為是林﹑吳之間講的,林已死,吳後來也關押﹒誰得知這些話的內容,除非是吳法憲後來在獄中交待。或吳曾把林的話與其家人或其他什麽人說過,又或是林與其他人說過類似的話,然后經過長期曲折的渠道,傳了出來。這個過程是難,但也絕非不可能。毛是否會這樣做?讀者可否記得,本文前面曾提及,早在以前養病讀書期間,林曾有一個眉批:“他先為你捏造一個‘你的意見’,然后他來駁你的意見。並無,再捏造——老毛的慣用手法,今後當注意他這一招。”林彪是否真的中了老毛這老招法。我們衡量毛皇帝的政治品格,林彪的性格,當時毛﹑林的關系,發生這種事的可能性也不能抹殺。當然歷史是重實據的,推論性的東西不足為鐵定,但在此這點已不妨礙我們對是非整體的看法了。
毛皇變態 轉挺江張
文革開始江持夫威從文藝切入,恬不知恥地肆意從各方面插手中共政治,中共高層許多人都極為反感,林也不例外。對毛搞文革,林曾對葉群說:“看他以後怎麽收場”,表現了内心並非支持的態度。誰不知毛卻讓江青成為“中央文革小組”的領導,更有甚者,江青積極染指軍隊。林只好囑咐葉群“不能讓這個女人插手軍隊,軍隊不能亂”。但江青在毛支持下又當了“軍委文革小組”副組長。林為防江青亂軍,指示秘書起草《軍委命令》。卻在江青作慫下,被毛批示為“此令作廢,軍隊要介入,軍隊不能成為防空洞,避風港”。從此軍中鬧得不可收拾,許多將領被鬥死﹑鬥殘。向林彪告急的電報堆積如山,林氣的面色發青。衹好找徐向前,聶榮臻商量,又重定了“九條”,卻又被江青砍去其中保軍的關鍵措施。江青還攻擊軍隊是“死角”,“還鄉團”,公開要揪“軍內的劉鄧路線”。1969年中共九大時,毛沒有採納林與陳伯達起草主張國內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政治報告,而讓張春橋﹑姚文元去寫﹑並讓林彪照讀,使林極為不悅。林甚至念完以後還對葉群說:“全念錯才好呢!”。
從文革前期的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江青是有野心的,野心有多大,他積極介入文革政治最後想達到什麽目的,從一位美國女記者訪問他以後對她以“紅都女皇”稱之,可見一斑。江完全可以有這樣的企圖,因爲她是毛的妻子,年齡也與林彪差不多。毛、林關係也並非無懈可擊,毛選人繼大任,血統也可以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毛沒有可用的兒子,能排除江青竊取大位之心嗎?歷史上還有一個武則天嘛。
而江青與張春橋才是一對政治上有緣的死黨(在生活上有否如傳説中江青和莊則棟之間的關係那就不得而知了),江、張一直企圖爬頭,取林而代之。眼看林被定為毛的接班人,而他們和林之間關系並不融合,勢必影響他們的前景。所以他們也想與林結盟,並希望林以後能挺張春橋當總理。張春橋曾去蘇州、毛家灣見林,無非想伺機籠絡而已,但自視甚高的張春橋並沒撈到什麽。這無疑堵截了他們企圖聯林入盟的想法。總之對江青來説若大中國有一天她當老大,春橋當老二是最完美的。
林彪對江﹑張的肚子裏潛藏什麽蟲是明晰的,所以林曾說:“政變正朝著有利於筆桿子而不是槍桿子的方向發展”;“筆杆子托派集團(共黨中對極左的“不斷革命論”者的稱呼)正在篡改,歪曲馬列主義,為他們的利益服務“。林曾提出“清君側”,搞掉江﹑張﹑姚等几個“奸臣”,實行新政路綫。所以“一聽她的聲音就討厭”的林彪既與江等有虛與委蛇的事,實質上他們之間水火不相容,鬥爭才是林與他們的主線。可以想象江﹑張躲在暗角中,隨時窺竊林的“毛病”。想方設法向毛讒言,企圖取而代之就並不奇怪了。“9.13”林彪事敗後,毛澤東就說過:“你們不要看不起女人呢﹗在林彪的問題上,她(江青)比我還早發現呢﹗”可見江﹑張在改變毛對林彪態度上的重要作用。
那時候的毛澤東又麼樣呢?本來老毛(尤其他自己)那一代對他們的子女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因而那時不乏正派純樸的共幹子第。但是艱苦奮鬥出來的不少共幹,當然希望他們不易得來的成果能恩澤其後代。這也是出現一種以血統特殊或高貴自稱,類似“八旗子弟”的“高幹子弟階層”並活躍於各領域的原因。文革前後毛澤東逐漸老了,加上風氣的影響,人老心也會變,他老人家是否也有想過交大統於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呢。聯係後來林出事以後毛遠新的提拔,表明毛已有此意。但這時毛從血脈上已找不到合適的人,多年的相處江青也不合他的心意。已經沒有當年在延安座大腿時可親可愛的激情和感覺了。不過夫妻二、三十年,還生有李娜一女,江青的一些話他還是會聼的。不管如何毛澤東對接大任的人總可以要求此人爲他喜歡,使他稱心,放心,以至對他言聼計從,千依百順吧。林彪當年他喜歡過,那都是當年毛清醒時以“革命”利益出發考慮的。而現實的林彪以他的性格不但不是千依百順,有時還不太識趣,甚至挺勥,早已不合心意。
所以廬山一場戲根本是在各種新因素下,毛澤東已討厭林彪,決意換馬。現在基本是文鬥,林已沒有統兵打仗時那麽有用了,毛也沒有解放戰爭時期的英明了。他老人家長期玩弄政治權術玩得變態了,他已很難與別人長期共事。好比一個沒結婚卻又喜歡魚水之歡的老富婆,玩完一個又一個,玩厭了就換。林彪當時不愿出山,毛像個年輕戀人一樣希望達到目的。林不幸出山了,毛遂了願。玩了幾年,又厭了又想換了,這叫政治“性變態”,是獨裁者特有的病症。與1966年八屆十一中全會拋棄劉少奇一樣,廬山會議是毛澤東找茬抛棄林彪的會議,什么“發難”,“國家主席”什么“天才論”,“三個副詞”等等,都是毛的手段和藉口。沒有這些“問題”,毛也一定找林的毛病,也一定能找到。總之要換你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就是廬山會議的實質,廬山會議的奧妙。君信否﹖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麽毛可能的政治新愛江﹑張等人(即以後的四人幫)在毛的偏愛下上去了,祗要毛有足夠的壽命,不出數年又會完蛋!又會被抛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