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回顧評林彪元帥(五)
作者:宋林玫  发布日期:2012-03-17 02:00:00  浏览次数:2103
分享到:

各位讀者因為主要想把最後結論部分與各位分享,故省略抗日部分及全部解放戰爭部分。

(2)面對毛皇  沈寂有因。

       林彪解放初期的沈寂絕對與其健康狀況有關,尤其50年代最初幾年。但是林彪健康狀況絕對不是他沈寂的唯一原因,尤其是50年代中、後期。那麼林彪沈寂還有什麼主要原因呢?本文之前曾述及林年輕向學時勤奮學習的情況,林的這一習慣始終保持。林彪對讀書的喜愛,據李文普回憶。林經常在他的陪同下在大連,廣州,上海上街逛書市,即使病重休養時林的最大興趣還是讀書。林讀書涉獵甚廣,從馬列毛的著作、《共產黨宣言》,軍事著作到《安那.卡列尼娜》、《老子》甚至《藥典》他都讀。有些精讀、細讀、刪繁就簡寫心得、總結。特別是林彪對歷史書籍尤其有興趣,因而對歷代開國將帥命運的故事甚為了解。林彪清楚認知毛澤東本質上是一個開國皇帝,而歷代開國元勳戀棧者多沒好下場。反而那些急流勇退者得以保持善終,這一點無疑影響林彪在開國之初所採取的自處態度。所以林彪在解放初在其房中就有“張良範蠡,急流勇退”的自書條幅。在他的筆記中有“西漢故人以權貴不全,南陽故人以悠閒自保”一語。類似意思的還有不少,這些條幅、筆記毫無疑問是林彪內在的真實心聲,無疑也是林沈寂的重要原因。
    長期與毛澤東共事,使林深暗毛的為人,毛的政治脾性,毛對他“好”的原因。他讀書有許多寫在書頁上的隨感、眉批就反映出林內心對毛的看法及對自己的警醒。如:“他(指毛)為你捏造一個‘你的意見’,然後他來駁你的意見。並無,再捏造——老東的慣用手法,今後當注意他這一著。”又如:“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為已,過為人”面對這樣一位“領袖”,在過去戰爭中“豆腐要當鐵打”的慬慎的林彪,能不靜下來先做點觀察、預防,能不沈寂一點嗎?
        全國解放了,軍事閗爭結束了,林彪現在面對的卻是全新的變幻詭詐的政治戰場。對於這種課題,林彪不及對純粹的戰爭熟悉,也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他太需要觀察,學習和思考了。這也必然是促使林彪沉寂的原因。
       何況林彪從小養成的性格,他對“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生活的向往。他要求自己“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已復禮”等等。綜合以上各條即他身體狀況,他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對毛的暗熟,對新環境的相對陌生等等。這些原因的組合,可能就是林彪當年沈寂的全部原因。
       當然在這種沈寂中,林彪也有其他的思考,首先林彪必然考慮到年紀的因素。畢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才42嵗,是毛澤東手下最年輕又是戰功最豐之將帥。作為一個英雄他必須考慮,自己是否甘心就這樣沉寂地渡過漫長的餘生,尤其當後來他在身體上自我感覺較好時。須知他所在的仍是一個革命氣氛濃列彌漫的時代,他能完全置身事外嗎?他過去革命多年,卓有成就,而且他清楚毛一直對他仍有期望。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作出斷定,在沈寂的背後,林彪的心態。他對是否出山興趣並不太大,出不出山無所謂,更不會主動積極要求,但是也不作永不出山的絕然決定。這種基本不動,力戒主動,又不等于絕對不動的態度,筆者認為是較符合林彪性格的。林彪這種態度也使我們可以明白或解釋,林彪當時及以後的許多具體表現:淡泊的生活,令人費解的冷漠、躲避、搪塞及兩面性,而一旦復出就有許多驚人之作等等。
        也因此他深居簡出,常以身體為由一般不參加中央的活動,元帥們的聚會。很少與別人接觸,幾乎不去探訪任何人,連毛澤東那也极少去,有人來訪多以葉群擋駕。連戰爭影片也不愛看,不穿軍裝,甚至不喜歡身邊的人穿軍裝。常坐藤椅上看書或踱步深思,完全不象一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出來的元帥,令許多人感到古怪及費解。
        話引到韓戰,韓戰實際上是林彪冒著與毛澤東衝突之險,婉拒前去指揮,可以肯定林表是主動躲避者。身體肯定是一個原因,上面講及在南方與白崇禧交手時的身體情況可以為証。林彪已為毛把仗從滿洲打到海南島面前,海南的仗是死也得給完成的,這是関係全國“解放”的問題。至於新的大任務,馬上又去出境跟美國人苦戰,那就另當別論了。何況從未與美軍交過手,對朝鮮情況不熟悉。美國的能耐林彪不會心中無數,畢竟將軍的才幹只是勝利因素之一。這裡不存在怯陣、畏縮的問題。林彪對於應否“抗美援朝”,對於剛成立的新中國,就在共產國際集團中顯耀義氣有沒有必要,與毛的看法有異,恐怕也是思想精細的林彪躲開這一任務的考慮吧。至於說林彪想去,而是毛以林有病趁機釋去林彪手中兵權,此說難成立。其實林彪海南“解放”後已去休養,毛要奪林的兵權早就有機會了。而韓戰突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都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真的發生,上那找人用去?世界革命大局都還沒定,就釋中流砥柱愛將的兵權,那不是自毀長城嗎?所以林彪沒有統領韓戰與身體健康有關,與他跟毛的基本看法不同也有關。
       幾十年國際局勢的發展,中國在斯大林的挑動下毅然進行韓戰,無謂地幫金日成。造成美國放棄二戰後期雅爾塔會議所訂勢力範圍綫,把該綫從臺灣島以東而移到了臺灣海峽的中間線。使中國的“臺灣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為金日成爭回了半個朝鮮,而自己卻失去了一個臺灣,不知何時才可以“統一”。林當年對“抗美援朝”的深思遠見,他的推諉也不無道理。

  
(3)彭帥被貶  無奈“騎上”

      事實上,客觀情況不可能讓林彪總那樣沉寂下去。經多年的休養、調治,林的健康情況已較為穩定。1955年林被受元帥銜之後,毛讓傅全章給林檢查身體。中共中央毛澤東對林身體情況是有底的,林試圖總以身體推托已有些說不過去。毛澤東為了鼓勵或者說引林出來,特地給林手書曹操“龜雖壽”一詩。盡管林的態度仍不那麼積極,由於毛的推動,林彪在中共中央領導層的位置不斷上升。1954年9月(及以後59,64年)林被推舉為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4月中共七屆五中全會,林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中共八大選主席,毛以少一票當選,後來證實毛是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林,也可見毛澤東對林的期望。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增選林彪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但是仍未見林彪在政治活動中以積極姿態出現。
        但是發生在1959年7、8月份,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史稱“盧山會議”促使林彪不得不與沉寂告別。1958年毛澤東推動“人民公社”、“大躍進”,毛本想在經濟上大露一手,卻出現“共產風”、“浮誇風”把國民經濟搞砸了,充分暴露出毛澤東對和平經濟建設的庸碌。盧山會議本來是想就此總結經驗,但是由於毛澤東犯錯之後很憋氣,沒面子。倔強的彭德懷這位戰功卓著、中共軍方第二位元老又以一種毛難以接受的方式,向毛提出了尖銳而正確的意見,使毛與彭幾十年的戰友關係終於鬧翻。於是毛把反“左傾”的會議變成了“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會議。毛澤東為了增強自己的反擊能力,並讓元帥排名僅次於彭的林彪代替彭,急急召林上山。7月23日林彪上山後才得知“毛、彭鬧翻”這一驚人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在盧山給了毛一個很好的支持。現在客觀地分析,林面對當時情況,不支持毛行嗎?毛澤東本人為“反擊”彭已到了翻箱倒櫃,挖祖宗十八代,潑婦罵街的程度。朱德對彭的批評軟一點都被說成是“隔鞋搔痒”,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几乎所有中共高層無不站在毛一邊。林即使消极對之也不可能,所以林彪可以棌取什么態度就可想而知了。一向要就不幹,一幹就有“特色”的林彪在批判中順著毛意,高調批判彭德懷這是可以預見的。我們現在去挑林當時發言的“毛病”,相信也可以在當時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的發言中找到,因此以此責難林彪意義就不大了。
       我們是否可以從林彪其他一些“動作”窺視到林的内心呢﹖
如林批彭時說:“在中國不要想逞英雄,只有毛主席才能當大英雄。你我離得遠得很,不要打這個主意。我有暮气……。”這是否反話正說提醒彭呢。
其二,毛澤東亂算舊賬,說彭在長征到達會理時支使林寫信反對毛的四渡赤水,走弓背戰術。彭德懷要林出來當面澄清,林彪當時即庄嚴作出聲明“我當時寫信給中央﹑要毛﹑朱﹑周離開軍事指揮崗位。由彭德懷指揮作戰,事前並沒有同彭德懷商量過,與彭德懷無關”。所以林彪并非祇有批彭,也為他解圍,彭為此還讓秘書特別去向林彪表示謝意呢﹗
        林彪對“大躍進”也無好感,曾私下說毛澤東是“憑空胡來”、“說絕了”、“做絕了,絕則錯”。林也對人說過,彭德懷的“萬言書是正确的,就是急了點”
       林彪在讀史書時,讀到曹操任宰相後感到“騎虎難下之勢”,就曾眉批﹕“不要輕易騎上去”
       可見面對當時大气候,他在毛革命中的地地位和具體表現情況,他能逆大流而動嗎﹖只有被動“騎”上去了。


上一篇:狂想曲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