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術館纤凈无塵的玻璃幕牆里望出去,純黑水池上橫陳一樹紅花的當代雕塑顯得格外奪目,午後的天空一片寶石藍,陽光強烈得很,似乎能感覺到又亮又熱的光波逼人而來。手里那杯薄荷茶又熱又香,桌边無人却似有人,剛看完「從德加斯到達利」画展,恍恍惚惚地在那些色光夢幻之作中低迴,看罷走了出來,却還不捨复又重入再看。幾位一百多年前的印象派畫家和超現實大師,好象都尾隨而來圍坐桌旁与我共享下午茶,即使是看完了展覽,那種精神上的審美亢奮,還在持續沸騰,良久未能平息。
變身之後的美術館有了一種摩登之中揉合古典的美,但她的華美外壳里面,最彌足珍貴的還是館藏藝術精品。一九凢七年來自紐約的茉莉安和羅伯遜夫婦,在紐西蘭小住半年,從此對這里魂牽梦繞,决定在身後饋贈珍藏名畫予奧克蘭美術館。這對美國夫婦贈來的名畫中,幾乎包括了十九、二十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有了這批絕世佳作金玉在前,才从苏格蘭博物館借得一批珍品,辦成這次「從德加斯到達利」画展-----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和波普主義的藝術巡禮。
在「魔幻荒謬」的达利和「美妙柔光」的莫奈之側,是「記憶与創造」的德加斯、「感傷清遠」的亚斯奈、「生動堅實」的畢沙羅、「柔密滋潤」的雷諾瓦、「狂野奔放」的梵谷,還有「載詩載梦」的米羅
個人最醉心梵谷的「橄欖樹」、西斯奈的「水壩」和畢沙羅的「廚房菜園」。
畢沙羅雖不如莫奈盛名,但實質上他的風景画得比莫奈更有味道,這次有幸親睹他的風景畫,才了解傑佛瑞贊美畢沙羅「懂得無論在哪里,光都照映在所有的物象上,賦予它們光或者色彩,栩栩如生地透露給我們的眼晴和靈魂。」這句話的真諦。
「廚房菜園」也是他画於一八七四年的代表作之一,畢沙羅与家人回到蓬杜瓦兹,其時鐵路火車已開始破壞鄉村寧謐。偏愛画蔬菜果園的畫家,將山林、農舍、田畦及農婦画入下午偏西的薄霧陽光中,全畫呈暖黃調子,他不太愛画陰影,却很擅長處理看上去凌亂無序的枯樹禿枝。細看可以欣賞到畢沙羅獨有的細碎点觸与短斜綫交融的筆調。
梵谷在一八八八年底精神錯亂,但他在圣雷米、奥文斯鄉間畫出了很多風格奇特的作品,「橄欖樹」除了有畫家別具一格的火焰式筆觸,樹叢枝椏的造型也酷似人體扭曲手臂朝天,給人窒息中吶喊呼救的強大逼力。整個畫面凌而不亂,用色極為大膽鮮活,那檸黄桔紅雖隔百年之久,却艷麗如新,仿佛作者為赶送展應急之作,數小時前才塗抹上去迄今猶未乾透。
梵谷是眾印象派畫家中最悲苦之人,画作賣不出去,當不成牧師,畢生潦倒貧困,甚至和妓女同居,過著「難堪、卑微、邋遢可笑的生活」。但這位畫家卻有着一顆純真的心靈,他看到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事物,并因此畫出超越古今的最偉大作品。
梵谷的命運似乎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宿命,他的人生故事和創作歷程,常常使我想起那一個人才俊彥輩出的年代,為甚麼僅僅在歐洲的一小群無名畫家,就掀起人類藝術史上一場如此轟天動地的變革。印象派在嘲諷謾罵声中如紅日冉冉升起,自此才有了這多的偉大畫家,在畫布上捕捉光影變幻,將瞬间化為永恒。
久立在他們的作品面前,細看那些筆觸以及層次豐富的色彩,我想自己多少明白了,他們可以這樣画,是因為他們專心致志,有激情心更靜,坐在湖边樹下寫生,不會一只眼晴盯著風景,另一隻眼睛窺視鈔票,更不會筆下功夫不夠,要靠一張嘴去搭夠,「說得一口好畫」而不是畫得一手好畫。
那時的畫家,從不自稱師從某某,也從不趨炎附勢。真愛藝術者不會愛名利,當然他不拒絕名利,況且那時的藝術家一旦有了名和利,都很愿意幫助自己的画友。他若辦畫展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与愛畫之人或畫畫之人交流,而非抬高身價自我增值。因為藝術不是街頭「賣武」,要靠打鑼吆喝以及找「做媒」來推銷自己。一般來說這都是些進不了藝術殿堂的門外漢才樂此不疲的勾當,這類街頭叫賣的東西自然也登不了大雅之堂。
真正的藝術作品,在真正的藝術家中產生,她們流傳至今,挂在博物館供人瞻仰欣賞,不是因為她們價值連城,而是因為這些作品代表了人類精神文明中審美的最高境界,彰顯着這個星球上萬物之靈最神奇無窮的創作能力。
一張画總是有著藝術家心靈与自然以及人生敏感的觸踫,画這張画的人不在了,這種觸踫却是永存下來,而且讓每一位來到她面前的人都清晰地感覺得到。
這樣的画就是我們所講的名畫佳作了!
變身之後的美術館有了一種摩登之中揉合古典的美,但她的華美外壳里面,最彌足珍貴的還是館藏藝術精品。一九凢七年來自紐約的茉莉安和羅伯遜夫婦,在紐西蘭小住半年,從此對這里魂牽梦繞,决定在身後饋贈珍藏名畫予奧克蘭美術館。這對美國夫婦贈來的名畫中,幾乎包括了十九、二十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有了這批絕世佳作金玉在前,才从苏格蘭博物館借得一批珍品,辦成這次「從德加斯到達利」画展-----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和波普主義的藝術巡禮。
在「魔幻荒謬」的达利和「美妙柔光」的莫奈之側,是「記憶与創造」的德加斯、「感傷清遠」的亚斯奈、「生動堅實」的畢沙羅、「柔密滋潤」的雷諾瓦、「狂野奔放」的梵谷,還有「載詩載梦」的米羅
個人最醉心梵谷的「橄欖樹」、西斯奈的「水壩」和畢沙羅的「廚房菜園」。
畢沙羅雖不如莫奈盛名,但實質上他的風景画得比莫奈更有味道,這次有幸親睹他的風景畫,才了解傑佛瑞贊美畢沙羅「懂得無論在哪里,光都照映在所有的物象上,賦予它們光或者色彩,栩栩如生地透露給我們的眼晴和靈魂。」這句話的真諦。
「廚房菜園」也是他画於一八七四年的代表作之一,畢沙羅与家人回到蓬杜瓦兹,其時鐵路火車已開始破壞鄉村寧謐。偏愛画蔬菜果園的畫家,將山林、農舍、田畦及農婦画入下午偏西的薄霧陽光中,全畫呈暖黃調子,他不太愛画陰影,却很擅長處理看上去凌亂無序的枯樹禿枝。細看可以欣賞到畢沙羅獨有的細碎点觸与短斜綫交融的筆調。
梵谷在一八八八年底精神錯亂,但他在圣雷米、奥文斯鄉間畫出了很多風格奇特的作品,「橄欖樹」除了有畫家別具一格的火焰式筆觸,樹叢枝椏的造型也酷似人體扭曲手臂朝天,給人窒息中吶喊呼救的強大逼力。整個畫面凌而不亂,用色極為大膽鮮活,那檸黄桔紅雖隔百年之久,却艷麗如新,仿佛作者為赶送展應急之作,數小時前才塗抹上去迄今猶未乾透。
梵谷是眾印象派畫家中最悲苦之人,画作賣不出去,當不成牧師,畢生潦倒貧困,甚至和妓女同居,過著「難堪、卑微、邋遢可笑的生活」。但這位畫家卻有着一顆純真的心靈,他看到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事物,并因此畫出超越古今的最偉大作品。
梵谷的命運似乎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宿命,他的人生故事和創作歷程,常常使我想起那一個人才俊彥輩出的年代,為甚麼僅僅在歐洲的一小群無名畫家,就掀起人類藝術史上一場如此轟天動地的變革。印象派在嘲諷謾罵声中如紅日冉冉升起,自此才有了這多的偉大畫家,在畫布上捕捉光影變幻,將瞬间化為永恒。
久立在他們的作品面前,細看那些筆觸以及層次豐富的色彩,我想自己多少明白了,他們可以這樣画,是因為他們專心致志,有激情心更靜,坐在湖边樹下寫生,不會一只眼晴盯著風景,另一隻眼睛窺視鈔票,更不會筆下功夫不夠,要靠一張嘴去搭夠,「說得一口好畫」而不是畫得一手好畫。
那時的畫家,從不自稱師從某某,也從不趨炎附勢。真愛藝術者不會愛名利,當然他不拒絕名利,況且那時的藝術家一旦有了名和利,都很愿意幫助自己的画友。他若辦畫展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与愛畫之人或畫畫之人交流,而非抬高身價自我增值。因為藝術不是街頭「賣武」,要靠打鑼吆喝以及找「做媒」來推銷自己。一般來說這都是些進不了藝術殿堂的門外漢才樂此不疲的勾當,這類街頭叫賣的東西自然也登不了大雅之堂。
真正的藝術作品,在真正的藝術家中產生,她們流傳至今,挂在博物館供人瞻仰欣賞,不是因為她們價值連城,而是因為這些作品代表了人類精神文明中審美的最高境界,彰顯着這個星球上萬物之靈最神奇無窮的創作能力。
一張画總是有著藝術家心靈与自然以及人生敏感的觸踫,画這張画的人不在了,這種觸踫却是永存下來,而且讓每一位來到她面前的人都清晰地感覺得到。
這樣的画就是我們所講的名畫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