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老舊書屋說拾遺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1-12-17 02:00:00  浏览次数:2083
分享到:
       白天的艋舺,許多街頭小販推車擺賣,無數路人其間還有一輛接一輛的機車靈巧穿行,青草巷的生草藥滿滿堆在人行道上,剝皮寮老街亮了竟夜的紅燈籠,還未熄掉。趁等候文友踫面的暇餘,在那幢百年閩式「樓仔厝」的门廊里坐了良久,原木橫匾上「莾葛拾遺」四字龍飛風舞,门邊一株胳膊粗的老籐,綠葉茂盛,開著淡紫的小花,沿著灰泥批盪剝落的牆角,攀沿而上,已覆蓋至房頂。
        坐小木凳以老石磨作几,就一壺凍頂烏龍,考究起「莾葛拾遺」來。數年前這里還是沒落茶室,凋零老者聚此大話西遊,樓上居住一些弱智殘障人户。与常為人詬病的街友、小販、流鶯、黑道構成艋舺人文殘照。如果說「莾葛拾遺」前身,是舊艋舺的縮影,那未經營者別具匠心的空間改造構思,巧妙結合了現代人文環境,就是一種歷史与文化的再創新生。
         說出來很難令人相信,這滿店的古瓷舊書、老照片和字畫,搜集伊始的理念竟然是勿棄垃圾的環保精神。老板胡建平認為,人們搬家時最大煩惱是處理無用之舊物,一些被視為帶不走的書籍字畫及花瓶陶器。他的「莾葛拾遺」能夠帮助解決這個難題。胡老板如有相當的鑒賞功底,當能从尋常人家棄物中淘出寶來,但他惜書愛書,珍惜民間歷史遺物收購之,又開店供人玩賞挑選甚至交換,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功德。箇中除了要懂,還耍有心,聽說這個店可是年年虧損的。 店中的書均為雜書,我也是抱著得一好書如遇意中之人,一切隨緣的愿望,在架上找到了幾本書,有我最愛的徐志摩全集,西塞羅語錄,其中一本「格言聯璧」是非賣品,收有古諺及格言數百則,甚得我心,三書竟然只化了一百五十台幣。
       各處角落散放着古董相機、軍刀和小擺設,隨意拿起一張泛黃的照片,都有年頭和來歷,相中人均有著那舊時代男女面對鏡頭的拘僅和羞澀,姿勢生硬。一些日據時期的獎狀,戒嚴年代的書信,幼稚園獎狀,職校肆业証書,周璇、白光的黑膠唱片。就連洗手间前面也擺了幾十個舊花瓶和陶塑。
        久候的文友施施然進來了,同樣為發現此小店而大喜,即時亂竄拼命翻書、拍照,我覺得彼此都像頭餓狼,飢渴得紅眼圓睜,嗅覺靈敏地不放過任何可充饑的文化食糧。兩頭大狼轉悠半天,才在石磨邊歇息下來大談文學,把那壺烏龍泡了又泡,直至口里啖出鳥來。
        空氣里飄揚着的意大利歌劇,換上了鑼釵交集的藏樂,嗡嗡誦經声不絕於耳,實在難以忍受起身要求換唱片,櫃台後面蒼白得毫無血色的小姑娘,怯生生地向我解釋,這是為了增添民間風味。看得出她是不想換音樂的了,惟有要求再添點開水,她倒是很快就端來了,却只有壺底那末一點點。
       就着最後一杯已經沒有茶味的清水,再次探討「拾遺」。於我而言,明天將踫到甚麼事,的確無法預測。但對昨日或過去發生過的事,除個人記憶或長者口耳相傳之外,書可為證,籍可為考,一街一屋,一碑一石,都有歷史。重讀与重游,不僅是對歷史的重溫,而是追尋那一風雲變幻年代值得謳歌禮贊的本真。
       不忘過去,不是為了後退,而是為了走得更遠。 拾遺不僅是思古懷舊,還是精神的洗禮,因為我們之中不少人誤以為自己建樹空前絕後,紙醉金迷中刻意將歷史淡化甚至扭曲,他們忘記掂量個人与民族的歷史之重,同樣也忘記了昔日的教訓種種。這也是為甚麼那些企圖改寫歷史矢言創造歷史的人,一次又一次重覆失敗鬧劇的歷史重演之原因所在。
         在台北艋舺,走進一間「莾葛拾遺」,一壺茶三本書,两頭餓狼尋文化之食,拾歷史之遺,自得其樂大半日。回到廣州街上,公園里的水景噴泉已經直上雲天,一群被善眾放生的鳥雀,展翅飛過龍山寺香煙燎燒的屋脊,向著自由的天空飛去,漸遠漸遠……

上一篇:小鸽子的故事


评论专区

无恙2014-11-20发表
好一个艋舺游记———— 不忘過去,不是為了後退,而是為了走得更遠。 拾遺不僅是思古懷舊,還是精神的洗禮,因為我們之中不少人誤以為自己建樹空前絕後,紙醉金迷中刻意將歷史淡化甚至扭曲,他們忘記掂量個人与民族的歷史之重,同樣也忘記了昔日的教訓種種。這也是為甚麼那些企圖改寫歷史矢言創造歷史的人,一次又一次重覆失敗鬧劇的歷史重演之原因所在。
无恙2014-11-20发表
好一个艋舺游记———— 不忘過去,不是為了後退,而是為了走得更遠。 拾遺不僅是思古懷舊,還是精神的洗禮,因為我們之中不少人誤以為自己建樹空前絕後,紙醉金迷中刻意將歷史淡化甚至扭曲,他們忘記掂量個人与民族的歷史之重,同樣也忘記了昔日的教訓種種。這也是為甚麼那些企圖改寫歷史矢言創造歷史的人,一次又一次重覆失敗鬧劇的歷史重演之原因所在。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