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忆旧
去年,当我得悉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邢质斌已经退休的信息时,内心立即产生一个快速的反应:“什么,她也已经退休了么?”或许,我当年采访她时脑子里一直留下的是她的青春形象,一下子对不上“退休”的涵义;又或许,这几十年来我还常常看到她主持的播音节目,习以为常地觉得她工作起来还是那么轻松愉快、精力充沛,根本未联系得到退休的日子。其实,屈指算来,她现在也已超过60岁了,走上退休的人生新阶段也是合情合理了。
由于知道她已退休,自自然然地又引起我回顾30年前到中央电视台采访她的那段情景。
1981年我在广州花城出版社工作时,创办了电影电视杂志《影视世界》,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影视单位采访组稿,中央电视台自然被列为首选单位之一,而电视界除了要反映艺术系列中的编、导、演等人员之外,新闻范围的许多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朝夕与亿万观众见面的新闻播音员的风貌,都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所以,在1981年初冬,我与一位摄影记者一起,去到北京中央电视台,要求采写一个新闻播音员,经与台里有关领导商议,他们推荐的采访对象是邢质斌。这正合我们心意,因为邢质斌在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中,早已小有名气 ,她那朝气蓬勃、端庄大方的形象,音质清纯、字正腔圆的声音,都为广大观众所赏识和接受。
于是,一天下午,我们去到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室现场开始了采访。为了对播音的全过程有个粗略的了解,我们先在周围巡看了一遍。这时,邢质斌正在化妆间化装,接着又在电视新闻录制间作新闻解说录音。随后,大约下午5时左右,我们来到播音现场,看到人们正在忙碌着:灯光师在摆弄着聚光灯,摄像师、技术员在仔细地检查录像设备,美工人员在布置播音席后面的背景……不一会,手里拿着稿件的播音员邢质斌进来了,她迅速而习惯地坐到播音席上,灯光师再一次调整好光线,摄像师认真地选好角度和校准了镜头。接着,人们所熟悉的、每晚都可看到的新闻联播节目的录像工作开始了。只见邢质斌在强烈的聚光灯照射下,在转动着的录像机前,从容不迫地播着稿子,一条一条的新闻,通过她那清脆、明快、质朴、亲切的语音和自然、大方的表情,非常流畅地传递到观众中去。不到半小时,当晚口播新闻的录像工作就顺利结束了。邢质斌的所有表情动作,都是那么自然而干净利落,使人觉得她对自己的工作胜任愉快。
一般人认为,像邢质斌这样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一定要广播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才能担任,殊不知,邢质斌原来只是个高中毕业的下乡知青,并曾在农村当广播员。她从一个农村广播员到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这当中有着一段传奇式的经历。
1968年,邢质斌从北京到郊区大兴县红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插队。由于劳动积极,第二年就当上“五好”社员,被邀请到大队、农场和公社介绍经验。人们不仅爱听她劳动、学习的事迹,而且被她那银铃般清脆、响亮和富于感情色彩的声音所吸引。那年公社农场的广播站有个广播员生孩子休产假,小邢就被借去顶替那广播员的工作,后来广播站发现她是个广播的好手,便把她留下来当了正式广播员。1969年冬天,县里开展挖河工程,她被派到工地搞广播,她的播音才能又被公社领导看上了,不久,她又变成公社广播员了。有一年“三夏”时节,小邢乘着广播车,从下午3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她又被上调到县里的广播站工作。她当公社和县里的广播员时,还得自己采访、编写或改编稿件,并为节目选配音乐。这些活动,给了她扎扎实实的锻炼,为她后来搞电视播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这些,小邢自豪地说,我念稿子的本事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录音科科长宋培福有事去到大兴县,偶然听到县里的广播站广播,一下子被女广播员的声音吸引住了,她的音质、力度和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很动听,起初他以为是县广播站转播电视台的播音,后经了解,原来是县广播站自己的广播员播的。他立刻联想到中央电视台正希望扩大播音员的队伍,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吗?于是,到了1974年9月,中央电视台录音科便有一位职员去到大兴县寻找那位广播员,县广播站站长就带他去找到邢质斌。当时小邢正在晒场上打稻子,穿着旧棉袄,腰间系着稻草绳,“土”气十足,那职员先向他说明来意,随后让她读了一段文字,听后思索了一会,说:“你等着约个时间到我们台里试试录音吧!”几天后,小邢如约到了中央电视台试录音。这次考试的主持人是老播音员赵忠祥和录音科长宋培福,他们都认为小邢的声音很不错。但不巧,她当时正患感冒,主考人未能作出判断,便约她感冒过后再来一次。一个星期后,小邢悄悄地抽空再到中央电视台试录音,她没有对别人讲及这件事,生怕考不上让人家笑话。但第二次考试后不久,她就接到调令,从此就在中央电视台生根了。
小邢到了中央电视台后,先是做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的解说工作。当时,她在老播音员赵忠祥、刘佳等的帮助下,业务提高得很快。但在1978年8月以前,我国电视观众还不认识邢质斌,因为尽管她已经干了多年电视台工作,可还是个躲在屏幕后面解说的“配音演员”,还没有试过“出图像”(自己在荧光屏上露面)。
可是,一个意外的机会到来了:1978年8月,中央领导人出访罗马尼亚等国,小邢被派去作现场电视广播解说,要通过国际电视卫星转播,这在我国广播史上还是第一次。当时的计划并没用让广播员出图像,后来临时决定要广播员出图像。小邢这时紧张得很,因为不要说在外国,就在国内播音,她也还没有出过图像呢!但是,领导上既已作出决定,她也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了。这么一来,小邢就要充当我国国际电视卫星实况转播的第一个出图像播音员的角色了,这是她自己和大家原来都没用想到的。那天,当全国观众在荧光屏前注视着国际卫星转播的时候,邢质斌首次在屏幕上露面。当时人们看到,她一手拿着鲜花,说:“我们现在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电视台广播!”另一只手作了一个示意动作,由于紧张,动作的幅度过大,看起来比较生硬,回国后,还被同事们学着她的样子逗笑哩!但不管怎样,邢质斌就这样迈开了出图像播音的第一步,而且是在国际场合意外地迈出第一步的!
出国广播回来后,从1979年9月开始,小邢正式参加出图像的新闻广播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学习,她终于成为一个熟练的播音员了。
播音员接触的广播内容十分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科学,真是无所不包,但他们播音的时候,却是那样轻松自如,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了如指掌似的。这除了要求他们具备敏捷的思维、伶俐的口齿之外,还必须对所广播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才能使人听来感到真实可信。而这就得靠他们平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邢质斌像其他老播音员一样,在这方面是认真下过功夫的。比如她经常广播国际国内新闻,平时就特别注意读报,关心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熟悉各种人名、地名和事件,许多国家的首都和领袖的名字,她都拿来背诵。当年我采访她时她33岁,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家务事不少,但平时仍注意读书看报,看文艺作品,努力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
在播音技巧上,她也不断学习和磨练。到中央电视台初期,她认真地学习了北京广播学院有关吐字发声等广播员业务训练教材,还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业务讲座。每次播音,拿到稿子后,她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打上各种各样的符号,如怎样分音节,突出哪些重音,在什么地方断句等等,都画得清清楚楚才广播。小邢把这叫作播音时的“拐棍”,没有它,念起来心里就不够踏实,久而久之,她形成了习惯,连平时看报纸也随手画上符号了。这些都表明了邢质斌时时刻刻都注意提高自己的播音技巧,反映了她对自己的职业由衷热爱。
以上回忆,只是我当年采访邢质斌时的一些片断。此后几十年间,邢质斌又有了许多进步和变化。她曾到过新闻学院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文化水平,又当过中央电视台的播音组组长,是播音指导,帮助过不少播音界的新人。由于她工作出色,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奖——金话筒奖。她还当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国播音学会的常务理事……现在,这位金牌播音艺术家要退休了,她周围的许多同事舍不得,广大喜欢看她播音的观众也舍不得。在这里,我也以一个忠实观众的名义,遥祝她退休以后,生活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