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劲帆:文学观问题再探——兼答田地兄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8-24 02:00:00  浏览次数:4210
分享到:
   田地兄在《我的文学观(也答劲帆兄)》一文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第一个是:永恒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去用文学去追求普世价值,因为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变成错误了。这种说法有合理的内核,政治是生活中变异性极大的东西,当政治错误时,文学紧跟错误政治就会糟蹋自己,时过境迁就失去了价值。作家们需要保持警惕,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还是太笼统了些,看上去很有时髦,却缺乏科学应有的精确。
       人类的价值观的确是处在历史变迁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观,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历史是人类知识和道德观念不断积累的过程,过去与未来有着继承关系,有嬗变的部分,也有相对长久的部分,甚至有无法变动的部分,这些无法变动的部分便可称为普世价值,比如人的生存权应该得到人类自身的尊重,不可以随便杀人,如果连这一点你都认为今后会被否定,那人类都无法存在了,遑论文学。我们也不能因为人类价值观会有变化就否定任何信仰的追求。屈原爱国,爱的是楚国而不是大中华,从历史的角度看,他在悖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潮流,似乎是落后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爱国的真诚,不能否认他的诗歌的文学价值。这就像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一样,我们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但无数的相对真理使人类愈来愈接近绝对真理,没有相对真理就没有绝对真理,我们不能因为达不到绝对真理就放弃对相对真理的追求。即便是在文革那样人妖颠倒的时代,官方意志成为主流价值观,但是在人民中仍然存在着人类的良心,譬如张志新。按照田地兄的逻辑,所有的价值观都会变化,所以对文学来说都没有表现的意义,不论那是四人帮的价值观,还是张志新的价值观。如此一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是非可言了。文学是审美,是非则是与审美相关的事情,真善是美的,假恶是丑的。如果文学完全无关于是非,那也就与审美绝缘了。试想,读者对贾宝玉与薛蟠形象美丑的判断,难道不是与他们人品的优劣相关吗?
       田地兄说:“难道你看生活的时候不带着你自己的爱与恨吗?难道你的笔没有流出你的价值观吗?那你就是在为政治服务。我要说的是——这,都不关文学的事。” 作品表达了爱憎就不是文学。那么我要问:到底什么是文学,文学难道与感情无关吗?文学难道是远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吗?难道只是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吗?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是非,作家没有是非,没有爱憎,又哪里会有感情能够感动读者?我说要有是非,并不是说要在文学作品中明目张胆地讴歌或者鞭挞,而是主张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应随着人物、场景和故事自然流露。我们应该反对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概念化的道德说教,而不是把是非善恶一概抹去,否则就如同把婴儿与脏水一道泼走了。事实上田地兄自己的创作就在否定他的理论,在他的电视剧本《穷爸爸富爸爸》中,主人公王富贵为了帮助老战友,放下自己家庭不顾,跑到澳洲当战友孩子的冒牌陪读爸爸,为了维持那孩子的留学费用,他出去干苦工,田地兄写的都是他的好事,把他当作善良人物加以赞美,有明显的倾向性,按田地兄自己的标准,这也不是文学。
       田地兄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文学只要写出人与社会的矛盾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价值判断,只需要宣泄。这意味着,他主张的宣泄是不带任何倾向性的。其实,宣泄这个词本身就含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内在的东西向外界倾吐,而不表示外在的纯客观描写。倾泻必包含情感,有情感就有倾向性,不管你承不承认。如果田地兄说:“我所说的宣泄就是纯客观的。”那我只能说你用宣泄这个词用得不准确。作者写作是否真的能做到完全不包含自己的价值判断呢,我是持怀疑态度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作者不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全写到作品中,必对生活素材有所选取有所剪裁,选什么不选什么,你想表达什么,本身就会包含作者的价值判断,读者也可以从你的作品中读出你的价值判断,比如我读过好多篇田地兄写情爱的作品,我得到的印象是,作者主张性爱是美好的事情,不应该加以禁锢。田地兄又说“要有审美享受,要有震撼。你写到人的内心深处了,就震撼了。”田地兄写了那么多作品,是否都严格遵循了他的纯客观原则,我说不好,有多少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只有靠广大读者评说了。我只想说,我看鲁彦周编剧、谢晋导演表现右派生活的电影《天云山传奇》时,看到女主角用板车拉着生病的男主角在风雪漫天的山路上艰难跋涉的场景,我的眼泪唰唰只流,心灵强烈震撼,这种震撼是我在读田地兄的作品时没有感觉到的(虽然我也很喜欢田地兄的作品,但那是不同风格的东西)。如果你说这是政治而不是文学,那我要说,虽然它涉及了政治,但它更重在写了人性的美好。杨显惠的《告别夹边沟》中有一篇《上海女人》也是这样震撼人心,一个上海姑娘千里迢迢到甘肃劳改农场寻找未婚夫,最后执意把冤死的未婚夫从坟墓里挖出来烧成骨架,把骨架背回家乡。这样美好的人性,这样震撼人心的文字,你都认为不是文学,那我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还是那句话,文学写作是作家个人的事,且需要多种风格,各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写就好了,不必在创作方法上非要论出个高下不可。



评论专区

样板读者2014-11-20发表
快来看快来瞧,阿庆嫂和沙奶奶打起来了!
唐山人2014-11-20发表
新读者,我不参与你和墨尔本马犁的争吵(又曰叫板),我只想说说我对《唐山大地震》的看法。看之前,有人叫我带一盒纸巾,准备擦哗哗的泪水。可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一滴都没流!我就一直在纳闷,是我心太狠,还是电影太差劲呢?谁能告诉我,电影的哪部分催人泪下?
主持人田地2014-11-20发表
很好。依然理性。在网上讨论,想做到理性,似乎很难,可是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记得进生说过,文学承载什么,这是讨论不清的事情。确实,世界上的事哪一件能讨论清呢?连人是怎么蹦出来的都没讨论清楚呢。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个就什么都不干了。要不然还活着干什么?讨论是个好事情,可以相互了解对方。要结束了,谢谢你。
田地2014-11-20发表
既然劲帆兄好奇,那我就满足你的好奇心。我从没反对过“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我反对的只是人云亦云的思考。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田地兄怎么饶了一圈又站到你要否定的“对生活深刻的思考”这边来了?当然,讨论会已经宣告结束,我只是好奇而已,就此打住。
wenyou2014-11-20发表
关于文学的责任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举个尽人皆知的例子,斯托笔下《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毫无浪漫可言,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赋予了作品力量。斯托并没有简单地把奴隶制和道德正义对立起来,却引起了社会对蓄奴制及道德危机的广泛议论。当林肯总统遇到斯托的时候,传说他曾说过“你就是写了一本书,引起一场伟大战争的小妇人吗?”我理解长久以来文学被政治绑架的痛苦,虽然文人们坚决的摆脱刻意,却不由自主地被刻意主宰。文学可以不为意识形态服务,田地先生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但是当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你却不得不面对道德的判断和良心的拷问,你的作品逃不掉读者心中价值观念的审视。所谓对读者心灵的震撼也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我认为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长久以来我们接受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教育,长久以来文学寄居于政治的卵翼下与政治同流合污,这是对文学神圣地位的玷污。我们已经习惯于以政治规范道德进而规范文学创作,其实这都是是非颠倒的,应该以道德来规范政治,一切才顺理成章。
田地2014-11-20发表
不过,劲帆兄可能还是有点误解我了。我不是说文学不可以普世,我是说,这不是文学要肩负的任务。文学不仅可以普世,可以政治,还可以科学,甚至宗教。文学是反映生活的,这个谁都不会否认,这个我们没有分歧。既然文学反映了生活,自然要包罗万象。我强调的是,这不是文学必须承载的任务。简单地说吧,我实在是太讨厌动辄搬出思想性、主题,甚至与之连带的“挖掘”、“深化”等字眼了。我认为,这样的“挖掘”和“深化”是在把作者往歧路上引,而且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破坏原作的艺术性。我以为,文学创作大抵分成三类:一是用手写,二是用脑写,三是用心写。用手写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用脑写的,加入了思考,也就是挖掘思想,深化主题。我觉得用心写才是人间正道。
墨尔本马犁2014-11-20发表
文友加朋友,对不住,刚一来就要和楼主叫板了。所谓的震撼,是要有相似的经历,想像的背景;所谓的理解,是要有相近的体会,相类的经验。劲帆为谢晋的电影所震撼的镜头,马犁也曾经眼泪哗哗的;劲帆没有感觉到震撼的田地的作品,马犁也曾眼泪哗哗的,岂止是泪眼哗哗,简直是心在悸动在狂跳。。。震撼的关键在于:是否触动了那颗经历过人生体验过生活的心。劲帆的作品构架大,内容多,有时顾前不顾后;田地的小说则五脏俱全,两个日常人物也有出彩的故事。
墨尔本马犁2014-11-20发表
致新读者/唐山大地震——老天爷降下的大灾祸,大事件,二十四万人伤亡,其中六万多人绝户。不用拍成电影(电影不同于小说,不大不足以赚取票房),怕死的人闭上眼睛一想,尸山遍野,累骨横陈,就是震撼!可是谁能告诉我,如果真相一如坊间小道消息所讲的,地震预报准确,怕动摇人心,隐匿不报,剥夺了百姓的应有的知情权,这后面的震撼才真正让历史有锥心之痛呢!马犁的本意是:从日常平凡的小事里写出那些个不平凡的感悟和震撼,是要有文学的真功夫的!仅供商榷。
tiandi2014-11-20发表
比如《红楼梦》,你说主题是什么?不就是个爱情故事吗?再加上四大家族那点勾心斗角的事。还有什么?可就是有人说,曹雪芹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预言了封建社会必将灭亡。曹雪芹知道了还不得气死!我不觉得曹雪芹写的时候会这样“挖掘”,这样“深化”。
tiandi2014-11-20发表
wenyou所言极是——田地先生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但是当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你却不得不面对道德的判断和良心的拷问,你的作品逃不掉读者心中价值观念的审视。所谓对读者 心灵的震撼也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我认为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wenyou2014-11-20发表
关于文学的责任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举个尽人皆知的例子,斯托笔下《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毫无浪漫可言,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赋予了作品力量。斯托并没有简单地把奴隶制和道德正义对立起来,却引起了社会对蓄奴制及道德危机的广泛议论。当林肯总统遇到斯托的时候,传说他曾说过“你就是写了一本书,引起一场伟大战争的小妇人吗?”我理解长久以来文学被政治绑架的痛苦,虽然文人们坚决的摆脱刻意,却不由自主地被刻意主宰。文学可以不为意识形态服务,田地先生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但是当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你却不得不面对道德的判断和良心的拷问,你的作品逃不掉读者心中价值观念的审视。所谓对读者心灵的震撼也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我认为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长久以来我们接受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教育,长久以来文学寄居于政治的卵翼下与政治同流合污,这是对文学神圣地位的玷污。我们已经习惯于以政治规范道德进而规范文学创作,其实这都是是非颠倒的,应该以道德来规范政治,一切才顺理成章。
tiandi2014-11-20发表
有一点,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来吧。劲帆兄质疑我的作品——“有多少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可不怎么厚道了啊。不过我不计较,争论嘛。我想说的是,就算是我的作品没有一篇能震撼人心,那也帮不了劲帆兄一点忙啊。最多,也就说明我田地还不是个成熟的作家罢了。难不成劲帆兄还要指责刘勰吗?——你有什么资格写《文心雕龙》,你指点这个,指点那个,你写一篇我看看!
tiandi2014-11-20发表
有一点,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来吧。劲帆兄质疑我的作品——“有多少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可不怎么厚道了啊。不过我不计较,争论嘛。我想说的是,就算是我的作品没有一篇能震撼人心,那也帮不了劲帆兄一点忙啊。最多,也就说明我田地还不是个成熟的作家罢了。难不成劲帆兄还要指责刘勰吗?——你有什么资格写《文心雕龙》,你指点这个,指点那个,你写一篇我看看!
tiandi2014-11-20发表
比如《红楼梦》,你说主题是什么?不就是个爱情故事吗?再加上四大家族那点勾心斗角的事。还有什么?可就是有人说,曹雪芹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预言了封建社会必将灭亡。曹雪芹知道了还不得气死!我不觉得曹雪芹写的时候会这样“挖掘”,这样“深化”。
梦侨2014-11-20发表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劲帆认为——“人类的价值观的确是处在历史变迁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田地认为——”文学观也应该随着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以上是梦侨的综合解读。
主持人田地2014-11-20发表
很好。依然理性。在网上讨论,想做到理性,似乎很难,可是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记得进生说过,文学承载什么,这是讨论不清的事情。确实,世界上的事哪一件能讨论清呢?连人是怎么蹦出来的都没讨论清楚呢。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个就什么都不干了。要不然还活着干什么?讨论是个好事情,可以相互了解对方。要结束了,谢谢你。
tiandi2014-11-20发表
wenyou所言极是——田地先生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但是当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你却不得不面对道德的判断和良心的拷问,你的作品逃不掉读者心中价值观念的审视。所谓对读者 心灵的震撼也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我认为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梦侨2014-11-20发表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劲帆认为——“人类的价值观的确是处在历史变迁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田地认为——”文学观也应该随着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以上是梦侨的综合解读。
新读者2014-11-20发表
我没有跟墨尔本马犁你叫板的意思,只是说我的看法。震撼不一定有相似的经历,想像的背景。如影片“唐山大地震”令人震撼,是被震撼的人有同样经历吗?显然没有,那是什么?那就是文学的效应。
田地2014-11-20发表
既然劲帆兄好奇,那我就满足你的好奇心。我从没反对过“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我反对的只是人云亦云的思考。
唐山人2014-11-20发表
新读者,我不参与你和墨尔本马犁的争吵(又曰叫板),我只想说说我对《唐山大地震》的看法。看之前,有人叫我带一盒纸巾,准备擦哗哗的泪水。可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一滴都没流!我就一直在纳闷,是我心太狠,还是电影太差劲呢?谁能告诉我,电影的哪部分催人泪下?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田地兄,由于你把震撼人心当作评判文学的标准,我才把你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对照起来分析,这样便于说明问题。可能没有说清楚,让你误会了。其实震撼人心只是文学能达到的效果之一而已,并非全部,不震撼人心同样可以是优秀的作品,譬如侯宝林的相声以滑稽幽默见长。况且我并没有质疑你的作品“有多少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我是说须由广大读者评说。我只是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读你的作品尚未感到像看《天云山传奇》那样强烈的震撼,这并不是贬低你的作品,我说了你的作品风格不同,你的作品属于那种奇思妙想,令人心驰神往、血脉贲张的一类,我同样喜欢。
样板读者2014-11-20发表
快来看快来瞧,阿庆嫂和沙奶奶打起来了!
墨尔本马犁2014-11-20发表
致新读者/唐山大地震——老天爷降下的大灾祸,大事件,二十四万人伤亡,其中六万多人绝户。不用拍成电影(电影不同于小说,不大不足以赚取票房),怕死的人闭上眼睛一想,尸山遍野,累骨横陈,就是震撼!可是谁能告诉我,如果真相一如坊间小道消息所讲的,地震预报准确,怕动摇人心,隐匿不报,剥夺了百姓的应有的知情权,这后面的震撼才真正让历史有锥心之痛呢!马犁的本意是:从日常平凡的小事里写出那些个不平凡的感悟和震撼,是要有文学的真功夫的!仅供商榷。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田地兄,由于你把震撼人心当作评判文学的标准,我才把你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对照起来分析,这样便于说明问题。可能没有说清楚,让你误会了。其实震撼人心只是文学能达到的效果之一而已,并非全部,不震撼人心同样可以是优秀的作品,譬如侯宝林的相声以滑稽幽默见长。况且我并没有质疑你的作品“有多少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我是说须由广大读者评说。我只是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读你的作品尚未感到像看《天云山传奇》那样强烈的震撼,这并不是贬低你的作品,我说了你的作品风格不同,你的作品属于那种奇思妙想,令人心驰神往、血脉贲张的一类,我同样喜欢。
新读者2014-11-20发表
我没有跟墨尔本马犁你叫板的意思,只是说我的看法。震撼不一定有相似的经历,想像的背景。如影片“唐山大地震”令人震撼,是被震撼的人有同样经历吗?显然没有,那是什么?那就是文学的效应。
田地2014-11-20发表
不过,劲帆兄可能还是有点误解我了。我不是说文学不可以普世,我是说,这不是文学要肩负的任务。文学不仅可以普世,可以政治,还可以科学,甚至宗教。文学是反映生活的,这个谁都不会否认,这个我们没有分歧。既然文学反映了生活,自然要包罗万象。我强调的是,这不是文学必须承载的任务。简单地说吧,我实在是太讨厌动辄搬出思想性、主题,甚至与之连带的“挖掘”、“深化”等字眼了。我认为,这样的“挖掘”和“深化”是在把作者往歧路上引,而且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破坏原作的艺术性。我以为,文学创作大抵分成三类:一是用手写,二是用脑写,三是用心写。用手写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用脑写的,加入了思考,也就是挖掘思想,深化主题。我觉得用心写才是人间正道。
墨尔本马犁2014-11-20发表
文友加朋友,对不住,刚一来就要和楼主叫板了。所谓的震撼,是要有相似的经历,想像的背景;所谓的理解,是要有相近的体会,相类的经验。劲帆为谢晋的电影所震撼的镜头,马犁也曾经眼泪哗哗的;劲帆没有感觉到震撼的田地的作品,马犁也曾眼泪哗哗的,岂止是泪眼哗哗,简直是心在悸动在狂跳。。。震撼的关键在于:是否触动了那颗经历过人生体验过生活的心。劲帆的作品构架大,内容多,有时顾前不顾后;田地的小说则五脏俱全,两个日常人物也有出彩的故事。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田地兄怎么饶了一圈又站到你要否定的“对生活深刻的思考”这边来了?当然,讨论会已经宣告结束,我只是好奇而已,就此打住。
田地2014-11-20发表
劲帆兄的回复很理性,先叫一声好!然后再说一声对不起,刚才贴卓然的文章时,没看到你。我是说,我得收回“作壁上观”这句话。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