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寻根认祖在深秋
作者:林爽  发布日期:2011-02-18 02:00:00  浏览次数:2403
分享到:
生来与結下不解之缘!    
生于硕果丰收的金秋八月初(故外祖父为我取名爽)。与母亲离乡背井赴香江定居﹐
却于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仲秋夜。 不想离家数十年后,魂牵梦绕回乡寻根认祖竟也实现于深秋时节!踏着浓艳秋阳,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一直盘旋我脑海。
 
早上十时多,在新相识的朋友陈郴先生陪同下,随着澄海电视台摄录队,与外子、大姐、大姐长媳,还有比我年长两岁的堂外甥,及比我小五岁的表弟等,一行十人于萧洒秋风中,来访我的祖居渭池及自己的出生旧居。  
此刻, 满地秋声,轻佻秋风拥着黄叶狂舞半空,仿如弹奏着我心爱的古琴《梧叶舞秋风》
 
踏着静落阶前叶,目睹枯木在干涩秋风中,显得那么凄迷!而我,这离乡数十载的游子,却是近乡情愈怯!故乡,我回来了!  
那涂满岁月斑痕的祖居渭池老墙,在秋阳中显得老态龙钟。举头望见门楼上斑驳破碎的牌匾,大夫第三字刻印痕迹仍依稀可见。心头忽地涌起一阵激情!忆起周前曾到水仙古庵拜祭列祖列宗情景,泪眼朦胧间,仿佛看到老祖宗们在向我点头微笑!  
 
据饱经苍桑、閱历颇深的堂外甥说,大夫第乃当时为东里富户的祖父所建的私人宅院。想當年祖父乘红头船往泰国谋生,刻苦耐劳大半生后终于发迹,就将开米铺、金行赚得的大把花白白银子源源不断地汇回乡,先后建了大夫第渭池祖屋。而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大夫第是五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风火式山墙,穿斗式梁架结构;两侧厢房均有天井、通巷。 正门贴上对联:家住吉宅永平安﹑人居华屋长富贵。横额是万事勝意,体现也隐藏着中国人祈求平安,富贵的传统文化。大夫第主屋仍高大宽敞,保存尚好﹔虽无当日豪门富户雕梁画栋的繁华气派,却仍保虚室生白,吉祥祉祉的气象。
如今只叹人事全非,朱颜已改……  
 
乡亲们听说我从紐西兰回来探亲,都用友善的眼光欢迎我们。偶尔有一两位老婆婆还能叫出我阿爽的乳名,并述说出我童年的往事。这使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童年。
最后,摄录队来到我的小學母校门前。想当年那個爱满身披红的黄毛丫头,如今已成偏爱一身黑衣黑裤,两鬓飘霜的老游子。时近中午,学生都已放学回家,但见校门深锁。老游子只能凭门轻叹。  
透过圆门环往里面窥探:墙上那句勤学向上缓缓勾起儿时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文学爱好者表弟回忆说,当年的我,每天清早,总是甩着两条结上红丝带蝴蝶结的小辫子,背上母亲为我亲手缝制的红布书包,颈上系戴着象征染滿革命烈士鲜血的红领巾,像个红皮球般,活蹦乱跳,欢天喜地上学去!
呵呵!经表弟这么一描绘,童年与玩伴们斗嘴、胡闹,同上学、齐回家的情况,又活灵活现于眼前……赶緊挨近母校門前留影纪念。  
    
樟林古港秋水长天,清游悒爽,心情舒畅无比!回程经樟林三角点,被老姿娘餐厅吸引,决定让她可口的海鲜午宴抚慰串串辘辘肌肠。
 
零八年深秋,我老远自南半球回乡寻根。得到大姐及各位外甥与甥媳们的诚心接待,二十多个日子中,总在盈满亲情中度过,岁月升腾着欢乐情怀将永远留驻红头船故乡游子心中!  
 
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的乡親﹗老游子还会再来的!              
 
稿27-11-2008

上一篇:快樂元宵節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