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宋金时期的重武器—“铁浮图”与“拐子马”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5-09-08 07:41:42  浏览次数:13
分享到:

今天,我给各位说一说宋金对抗的两件高能武器:“铁浮屠”和“拐子马”。

因为缺少骏马,“两宋”自卫反击战的历史,特别是南宋抗金的历史,注定带着一种悲壮的底色。“悲”是因为缺少战争必不可少的骏马,“壮”也是因为缺少骁勇骑兵,南宋军民只能用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来抵御铁蹄的践踏。

“岳家军”是抗战中的核心力量之一,创造了不少神奇的战绩,据载,岳飞曾率军击破了让南人闻风丧胆的金军“铁浮屠”和“拐子马”。

 到底什么是“铁浮屠”和“拐子马”呢?历来的解释带有比较浓厚的悲情和亢奋混杂的情绪,也带着道听途说的望文生义和心领神会的热情创造。

一直到清代,大致的解释是:“铁浮屠”就是重装铁骑,通常三人一组,士兵和马匹全都戴上厚重的铁甲,然后彼此相连照应,开战时,“铁浮屠”用来打头阵,冲乱对方的阵脚;而“拐子马”则是轻装骑兵,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善于迂回,往往从两翼杀出,让人措手不及,冲乱对方阵脚。早期抗金,宋军面对“铁浮屠”和“拐子马”时,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在铁骑压阵,难以破局的困难情况下,岳飞闭帐苦思,终于想出了击破“铁浮屠”和“拐子马”的办法:

打“铁浮屠”,劈马腿!——甲再厚,马腿没法包铁皮啊,这就是“铁浮图”的死穴;

“拐子马”的优势是速度快,但因为速度快,往往遇到障碍“刹不住脚”,宋军就在战地预先深挖沟,埋尖木,引诱敌骑冲锋。结果,“拐子马”前排坠入,后排追尾,整个骑阵陷入混乱,战场秒变“连环坑马窝”。

关于“拐子马”的模式,还有一种“很演义”的说法。

岳飞的孙子岳珂作为军人后代,大院子弟,沙盘演习是很在行的,他在《鄂王行实编年》中对“拐子马”的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意思是,金人用“皮索相连”的方法把三个骑兵连在一起,强化了骑兵“三位一体”的力量,简直是战无不胜。后来《宋史》也延用了这种说法:“(金)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皮带),三人为联。”至此,这种解释差不多成为定论了。

但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瞎掰。

大概是因为娴熟于骑马,也深度研究过军事战略战术,清朝的乾隆皇帝就对这种捆绑式战术嗤之以鼻:马匹本以机动为要,若三马相连,必因马力参差、骑者勇怯而互相牵累,反而削弱战力。近代学者邓广铭也指出,这很可能是宋人因惧敌而生的夸张传说。

另外,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还说到宋人曾布局过“东南拐子马阵”,这么看来,“拐子马阵”也可能是宋军发明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