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为什么不用土豆做货币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3-01-20 19:51:50  浏览次数:605
分享到:

(自凤凰大语文)钱不就是一张纸吗?放到现在,不就是手机里的几个数码么?怎么就能换来我们想要的东西呢?怎么就让很多人如痴如醉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钱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的。

人类自从有了劳动分工,也就有了交换的需要。原始社会是没有货币的,开始,只能是以物易物,也就是拿我家的土鸡蛋换你家的粗陶罐。后来,几个聪明的脑袋凑到了一起,都认为应该找到一种东西,它可以代表任何东西,有了它,随时随地可以换来你想要的东西。

三个臭皮匠(裨将),顶个诸葛亮,大家一琢磨,又补充了一些条款:这个东西本身应该有使用价值,没用,要它干嘛;还要比较稀罕,需要花时间,投入一定的劳动才能得到它,如果随地可以捡到,那是很难成为货币的;这个东西还要容易分割,容易保存,可以带着出去旅游,出门总要花钱的嘛。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始,有人图方便,也想用自己家里的几麻袋土豆或一篮子鸡蛋做货币,但最终被否决了,因为土豆的价值太低了,也不容易长时间保存,如果发了芽,那就成了有毒的食品;同样,鸡蛋也做不了货币,容易打碎,所以,老人都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再说,土豆(又叫做马铃薯,或名洋山芋、地蛋、土豆等) 300多年前才传入中国,据说是明朝的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

实物交易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Image有专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用小麦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交换。想一下,倒也合理。小麦有食用价值,可以作为粮食储存;需要投入劳力和时间才能获得;也比较容易携带。但我认为,这种一般意义的“商品替代物”早就出现在各个部落中,只是苏美尔人有比较喜欢写日记的农民,把这个现象记录下来了。

还有一些奇特的货币,简直是匪夷所思,比如,太平洋雅浦岛上的居民,因为岛上缺乏矿石,就用石头作为货币,大的石头不方便搬运,拥有者在石头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如果转卖给了别的人,新的拥有者再写上自己的名字。反正岛上的人都知道这个交易,无法赖账,这就依赖于契约精神了,这也是货币的本质特征。

如果用财经工作会议话语来描写货币,货币应该长这么个样子:① 广谱接受性;②价值稳定性;③适合分割性;④方便携带性。很显然,作为货币的金属具备了这些特征,因此,在实物货币的类型中,金属货币最具代表性。但是,最早的货币也未必就是金属货币。我要强调这个“但是”,因为我们中国早期的货币就不是金属货币,在我国,比较早的货币是贝壳。

Image陶器不能分割交易,珠玉太少, 而“环贝”、“虎贝”类的贝壳,光洁靓丽又不容易腐朽,可做装饰品,具备“有用”的特点;内陆不容易获得,稀罕;便于携带与计数,可以一个一个交换,或一串一串来支付,方便!一串十个叫做一“朋”,王国维《说珏朋》:“五贝一系,十贝一朋”,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计数法,如“贝之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见《新唐书·南诏》)。因此,通过长时间的交换,最终海贝被选为主要货币。估计是擅长商业的殷人(也就是商人)在进攻东夷的过程中,带回来大批海贝,然后新年一号文件指定为大商朝货币。在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天然贝,三星堆也发现了贝壳,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晋人法显《佛国记》记载了他前往天竺途中游历中亚南亚各国的所见所闻,包括市场贸易:“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其实,云南地区长期使用贝币作为主要的地区性货币,一直到清军进入,贝币才被铜钱所替代。还有不少南亚民族,包括美洲大洋洲原始居民都曾经用贝作货币。

估计,当年我国东南沿海如青岛人民的幸福感特别强,有来自中原的商人围着他们要求建立代理加工关系,不断鼓励说,你只管多吃海鲜,全免费,只要把吃剩的贝壳给我就行。还有这样的好事?当然,这是不可持续的致富途径,一段时间后,海贝成了濒危动物。

这一段时间的造富运动在汉语中留下了深远的印记,很多代表财物的字都用“贝”做偏旁,比如:财、货、贵、资、购、贸、赊、账等,可能是当年造字的“仓颉”希望提醒年轻人,若在路上捡到个贝壳可不要丢了,可以拿来换一只羊。当年送礼,用的也是贝,因为“贿赂”两个字都是以“贝”字作偏旁的。现代社会,还隐约保留了古代对“贝”的爱惜意识。偏远地区的单身汉花重金娶了个媳妇,就当个“宝贝”疙瘩一样爱护着;城里人好像有文化,但在这个问题上比农村人高明不到哪里去,他们直接把情人喊作“贝贝”,当他们这么喊的时候,可能也是在计算着花了多少串“贝”,买了两居室,才引进了这个贝贝。

Image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金属来制作货币,因为金属本身有使用价值,可以作农具、兵器等,金属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劳动才能完成开采、冶炼和铸造。除了金银等高级金属,古代中国普遍铸造铜钱作为日常货币。考古发现,在公元前六世纪,河南境内就开始了铜钱的铸造活动,可见,河南人总是开风气之先的。

开始的时候,铜钱的形状多种多样,包括模仿海贝形状的贝币,模仿农具的赵国的铲币、中原地区的布币,模仿兵器的齐国的刀币、楚国的蚁鼻钱。但这种乱七八糟、形态妖娆的货币在秦始皇登基之后被统一了。秦始皇表示:不要在我面前摆放什么铲币刀币,谈农耕征战,小case,我要天圆地方,一统天下。秦统一六国后,“废贝行泉(钱)”,发行了“秦半两”,它就是圆形方孔钱。因为里面是个方方的空框,大家都想和它拉近关系、称兄道弟,因此就称为“孔方兄”。

Image

因为谁都想发行货币,制作“刀币”,收割韭菜,不少地方割据政府借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名头开矿铸币。为抵制这一类现象的产生,中央政府开始统一铸造国币级“通宝”、“元宝”,并标定重量。

刘邦一直很崇拜秦始皇,曾经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推翻秦朝以后,继续发行“半两钱”。汉初发行货币是比较自由的,甚至可以私自铸钱,比如汉文帝有个特别要好的男闺蜜邓通,有一次邓通撒娇说:“相师说我会饿死。”然后拉着汉文帝的袖子说:“怎么办?你说怎么办?你说嘛!”汉文帝拍着文绉绉的胸脯说:“这有什么难的,划给你一座铜山,你自己铸钱,让你一年登上福布斯!”虽然,邓通最终还是饿死了,但毕竟在一段时间内做过首富。

当然,草根阶层和皇帝是交不上朋友的,但想弄点钱是人之常情,有人就对铜线来个微加工,剪裁或刮磨下来一些铜粉,再把“破相”的铜钱拿出去流通,积少成多,也多了一条生财之道。为了阻止这种偷铜行为,刘太太吕后下令给钱币加一圈围边,并且规定一枚必须重五铢,称霸中国币坛的“五铢钱”,就这么出现了。看来,不管男女,要管理好国家,首先得会抓经济,吕后搞经济就很来事。

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铜料紧缺,为弥补铜料的不足,政府想用铁来铸币,十个铁币等于一个铜币,但铁钱很笨重,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1000个大钱)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绢要付九十到一百斤重的铁钱,很不方便转移支付。

因为人们普遍希望过上“轻松”的生活,金属钱币太沉,携带不方便,后来,几个聪明人喝完两壶“牛栏山”外加一瓶“江小白”,又想出个办法,使用“交子”,也就是可以交换商品的虚拟货币。我国宋代开始使用的交子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质货币形态。

兑换时每贯必须要扣除30枚铁钱。据载,成都有十六户富商搞了个合作社,开设交子铺,经营铁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开创民间金融的先声。

进一步调查,我发现,唐朝就已经有“飞钱”了,意义和交子一样,可以到指定的钱庄兑换硬通货。李白的父亲是通过投资移民落户四川的国际豪客,李白曾经自己夸口说,在外游荡交朋友,一年花费三十万金,且不说李白是不是坑爹的货,我就关心,他怎么随身携带三十万金,这中间,大部分只能是“飞钱”吧。

交子就是纸币的前身,从携带的角度来看,那是相当方便。当人们发现拿着一张纸就可以换来东西的时候,就跟我们今天拿着一串数字就可以shopping一样,很多人都惊呆了。

纸币虽然诞生于宋朝,真正带着它走向世界的是元朝。忽必烈大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不鼓励金银流通,然后把这种“新技术”带到周边国家,骑在马上一通展示。周边国家一看:OMG,居然用纸做钱,还有这种操作?来自威尼斯的驴友(据说也是个大忽悠)马可·波罗把“大汗的纸币”写进书里,启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

就像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不监管就会出问题。很快,纸币出问题了,有的不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发现,只要印一张纸,自己就有源源不断的钱可以花费,买别墅,造游艇,于是就失去了控制,不断印刷纸币,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货膨胀,加之遇到战乱,通胀失控,于是:

纸币崩溃了!崩溃了!

更加夸张的是,津巴布韦发行过一百万亿一张的大额钞票,到这个地步,纸质货币离废纸也就不远了。

Image

明中后期才开始玩白银,白银作为货币倒是用得挺顺畅,我们现在看古代小说,印象里古人都是用白银,其实,也就几百年的历史。

清朝呢,白银和铜钱并行。光绪年间,开明大臣提议学习西方铸币技术,金属货币从纯手工打造,走向了流水线操作。圆形无孔的银元逐渐代替方孔钱,成为中国铸币的新模板。辛亥革命后,根据“谁当家谁作主”“谁做主谁有钱”的不成文规定,流通货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北洋政府的“袁大头”时期,一个是国民政府的法币时期。

现代人越来越清楚地理解到,货币的本质是信誉,发行一百元纸币的机构必须担保,你拿着这张代表一百元(财富)的纸片,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它来兑换价值一百元的商品,这样,人们才把真金白银或货物给银行,换回来几张纸币。一旦发行货币的机构没有信誉了,纸币可能很快贬值。

现在,还有一些更加虚拟化的货币,比如比特币(Bitcoin)。这都是一些实验性货币,“虚拟”大于“货币”,还是一句老话:交易要谨慎,入行有风险。

钱是个好东西,这一点你我得承认!

特别是在工资不高、“刚刚(jiāngjiāng)够用”的阶段,靠写网络文字是无法谋生的,为了多挣一点钱,我们出去摆地摊,出去送外卖,出去发广告,出去教授儿童钢琴的同时教授大妈瑜伽,也说不上斯文扫地,就想早点还清房贷。虽然累一些,但朝着希望奔跑,心理积极向上,再苦再累,能挣钱就好。总之,感觉钱这个东东吧,太有意思了,我和读者一起为“您”辛苦为“您”累,就是希望“您”来我们家的时候成群加结队。


下一篇:赛姆与蒂尔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