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阅尽繁华 不忘初心
作者:梁军  发布日期:2021-01-26 10:44:25  浏览次数:1776
分享到:

前些天,蒋行迈先生在作协群提议,为了庆祝《澳华新文苑》出版一千期并何与怀博士八十寿辰,应由各华人文化社团联合,为何与怀先生颁发“澳华文学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

《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逢周末出版,出满1000期,要19年时间。在澳华文学的发展史上,一个连续坚持19年的文学专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创造这个奇迹的主编—何与怀先生,厥功至伟!

2019年7月7日下午,艾士菲天主教社区俱乐部。新州华文作协为我的小说《悉尼追梦录》举办作品研讨会。第一次出书,第一次开有关自己作品的研讨会,第一次与悉尼的文坛精英们结识,第一次聆听专家学者们对拙作的意见,许多的第一次叠加起来。虽然作协秘书长山林已将会议程序安排妥帖,心中还是不免忐忑,不知道研讨会开成什么样子,自己能否承受灰头土脸的窘迫。

会场来了百十人,张劲帆会长为我一一介绍。恍如小时候正月里去老太太家拜年,怯生生站在妈妈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长辈,舅姥姥、姨姥姥、舅老爷、姨姥爷、舅舅姨姨一圈叫下来,宛若《红楼梦》中的小红回凤姐的话儿:“ 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 

“这位是何与怀博士,咱们新州华文作协的名誉顾问。你的那本获得南溟出版基金赞助的《移民代理》,何先生也是评委之一。”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何博士了!先生广州口音,身量适中,戴着眼镜,眼神炯炯,面目慈祥,西装领带,一派学者的睿智风范。这种场合,男士大都穿smart casual,何先生着正装,可见其对研讨会的重视,对一个文坛新人的鼓励与尊重。

寒暄几句,何先生递过来一本《震撼南溟金石声—何与怀博士研究选集》,并在扉页签字留念。君子之交淡如水,赠书算是最高礼遇。我赶忙回赠了一本《悉尼追梦录》。

研讨会开始,我首先做了《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主旨演讲。

来宾发言的环节,何先生讲了许多。大意是肯定长篇小说的创作,希望我敞开来写,更多地宣扬普世价值观,还要求我把讲演稿发给他,刊登在《澳华新文苑》上。

中间短暂歇息,我向何先生解释,书名原本是《梦里浮生》。李煜有词: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这个名字和移民生活更加贴切。但出版社要求改名,好像国内曾经有过类似的书名,主编建议干脆就把书名改得直截了当,吸引读者的眼球。何先生会心一笑:“看来你还是喜欢《梦里浮生》这个书名,我也觉得这个更有味道……”

会后,组织者安排餐会。我四顾寻他,已不见了踪影。如此行色匆匆,想必是拨冗莅临,哪里在乎一餐一饭。先生偌大年纪,乘公交由南区跑到内西区,就是为了面对面叮嘱未曾谋面的文坛新人几句殷切的希望,着实令我心生敬意与感动。

不久,《澳华新文苑》陆续发表了作协会长张劲帆先生的《梁军小说的结构和情节简析》,作家田沈生先生的《期待传世之作—梁军作品研讨会感言》,河南籍作家张卫红女士的《携一缕暖阳赴文学盛宴》和《心中有信仰 笔下有力量》,我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演讲稿,随笔《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说《七宗罪》……

2019年8月18日,南溟出版基金年度新书发布会在Campsie图书馆举行。金帼敏的《安义坊》,黄冠英的《南溟秋兴》,何玉琴的《人生400度》和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移民代理》一同亮相。

大家正在七手八脚地布置会场,我再次看到那个亲切熟悉的身影。何先生今天来得特别早,就是为了避开繁忙时段,和各位作者拉拉家常。

闲谈中,我才知道何先生是天津南开大学英语系六十年代的毕业生,论起来,我得尊称大学长。我们从天津城市的历史变迁,聊到他毕业后回广州中山大学教书,那里又曾经是我父亲的母校,越聊越亲近,完全没有代沟隔阂。

作为南溟出版基金的评委之一,轮到他上台讲话。未曾开口,台下已经有人窃笑。圈内人和文友们都知道,何博士开讲澳华文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澳华文学诞生至今,几乎所有作家的经历与作品,何博士能够如数家珍;澳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地位,何博士分析得头头是道;英美文学的历史追溯及发展现状,何博士信手拈来。这样侃起来,听众自然过瘾,时间当然不够用。

何先生演讲从来都不用稿子,随便与在座的文友或相熟的作家开句玩笑,就能娓娓道来,引入正题。

演讲高潮迭起,听众们兴趣盎然,主持人萧虹老师则频频看表,一脸无奈又钦佩的笑意。 

16116216.png2019年9月4日,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在结束了 “第五届中澳文学论坛 “和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 活动后,由墨尔本旋风式到访悉尼。悉尼中澳作家座谈会,地点依旧是Campsie图书馆。

中国文坛大咖们发言后,希望听众们提问,台下一片寂静。何博士不慌不忙站起来,向阎晶明提出国内鲁迅研究现状的问题。先生知道,这是阎晶明熟悉的研究领域。如此正中客人下怀,阎先生侃侃而谈,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1964年,一位广州口音,戴着眼镜,目光坚定的青年,大步流星走出天津南开的校园。心中铭记南开大学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从此迈步,走向世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依然奔走在守护与推动澳华文学发展的路上,风雨兼程……

值此学长八十寿诞之际,恭祝您: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下一篇:走过冬季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