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弯弯袁泾河
作者:马济元  发布日期:2020-01-22 20:16:18  浏览次数:1527
分享到:

弯弯的袁泾河,是苏南密如蛛网的河流中一条很短很小很不起眼的小河。袁泾河很短,她蜿蜒东流,河南岸是白茆镇的科泾村,河北岸是董浜镇的观智村,是两个镇正确说是两个村的界河;袁泾河很小,撑两条五六米长的农用船,就可以连接为一座过河的浮桥;袁泾河很不起眼,一叶小划子船可以在小河任意游弋,一竿罱网可以捞起河底淤泥。袁泾河从属白茆塘水系,四通八达,给予了小河两岸百姓诸多生活饮用之需,渔猎灌溉之利,舟楫航运之便。

这样的小河,于江南水乡随处可见,地方志上难找见她的名字,生于斯长于斯的袁泾人说不上她的几则传闻。我,一位年逾75岁的袁泾老人,怀着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希冀在老去之前,为家乡的这条弯弯小河,记录几片70多年来她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零零碎碎。

70多年前,苏南常熟地区活跃着一支著名的抗日武装,名字叫“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后来,“民抗”部队整编为隶属新四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沙家浜》的故事家喻户晓,而白茆毗邻沙家浜,白茆塘通着阳澄湖。因此,紧挨着白茆塘的袁泾河,新四军队伍是常来常往。我家所居住的杨家宅基一度就是新四军后方医院(我家田头墓地里,60年代初挖掘出了后方医院撤走时埋藏的许多玻璃针筒、量杯等医疗器具)。后来,这所后方医院迁往袁泾河东的独水圩唐家湾(因为更隐蔽)。那年,新“江抗”杨浩庐副司令在阳沟溇反伏击战中负重伤,入住唐家湾新四军后方医院治疗了八个月。新四军北撤之后,我们全家人都时常东躲西藏,后来父亲还是被日寇抓去且险遭毒手。爱党爱国的袁泾人,热情款待新四军,积极为新四军筹粮筹款,村民金根根、杨涣男、唐昆等就是拥军的积极分子。弯弯的袁泾河畔,新四军在袁泾百姓支持下,神出鬼没打击敌伪,为常熟地区的革命斗争,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70年前,袁泾人欢天喜地迎来了常熟解放。世世代代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扬眉吐气地做了国家的主人。袁泾的老百姓,和全国所有的翻身农民一样,走进农会献计家乡改天换地,走进夜校认字争做文化的主人。那时期,袁泾河畔响彻“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的歌声,而后又唱响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掀起了抗美援朝热潮。为抗美援朝,袁泾的后生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志愿军,袁泾的家家户户节衣缩食捐钱捐物,即使是少年儿童也积极捡拾废铜旧铁捐献给国家买飞机大炮。前方的战士冰天雪地打击美帝野心狼,后方的农民互助合作掀高潮。纵然,没能实现一天胜过二十年的豪言,但是,全国上下依然万众一心地努力着奋斗着。所以,渐渐地,袁泾河畔的牛赶水车,脚踏水车销声匿迹了,我们的杨家宅基西建设起了常熟县最早的电力排涝灌溉站,在袁泾河的淼溇口和曹古浜口等多处河口又修建了防洪闸。这样,袁泾河南大片的田地从此旱能灌涝能排,确保了庄稼旱涝都可以有好收成。兴修水利,改天换地,这是亘古未有的伟业,惊天动地。所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主席风尘仆仆来到了白茆视察、鼓劲。再后来,抑或是由于连续三年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抑或是由于偿还打美帝的外债,袁泾河两岸的老百姓也又一次得勒紧裤腰带,与国家一起共克时艰。那时家乡农民下河滩摸螺狮,去荒地挖野菜,努力寻找一切可以裹腹的食材。记忆中,袁泾河边的一棵棵老榆树,就因为被剥光了树皮而枯萎死去。

家乡农民向来勤劳善良,而况,那时所说的困难比之从前的逃荒讨饭坐监狱,要容易克服,也充满盼头,大家相信希望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此后是解放军工作队进驻白茆镇,也入住了科泾村,袁泾河畔紧锣密鼓开展了广泛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两年后,红红火火的大革命浪潮席卷乡村每一个角落,也波及袁泾家家户户。然而偏远乡村终究不是城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于农村,促生产才是落脚点。吃上白米饭,住上新瓦房,才是农民们最迫切、最实在的追求。所以袁泾农民一如既往地苦干实干拼命干,他们每天《东方红》出工,《国际歌》收工(即通入每家每户的广播喇叭响起、停播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黄梅天挑灯夜战连轴干,大家一如既往地干得心甘情愿,干得扎扎实实。相较而言,那个时期的孩子交上了鸿运,小学校办到了家门口,袁泾河畔破天荒有了小学堂,农家子女背上书包跨进了学堂,开始有书包翻身的好梦。尽管那时的学堂办在破庙或者仓库里,上课只能围坐着八仙桌,学校也只有一位老先生。袁泾河畔涌现的大学生,该是从这时候起始。

物换星移,40年前起,袁泾人习惯了的大呼隆下地出工,悄然改变为一个个离队上班。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史无前例地进了工厂当了工人。这些农业户口的工人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后甩开膀子干承包田的庄稼活或者养猪喂鸡。这些农民亦工亦农,因而袁泾人家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渐渐地,袁泾河畔修建起了宽阔砂石路、水泥公路,跑上了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之后是快如风的小轿车。高速公路也如长龙似的从袁泾河上空穿越而过。随即,多少年来矗立在袁泾河边的土坯稻草房,悄无声息地地不见了,代之而起是一座座崭新的瓦房。再后,瓦房又逐渐被粉墙黛瓦的小洋楼、小别墅所替代。更引人注目的是,袁泾河南岸那座四百多年前的红豆山庄,又栽种了千棵红豆树,开辟为红豆山庄风景区。袁泾河北岸呢,修建了风车、栈桥等,演变成了泥沧溇湿地生态公园。

这三年,袁泾河本身,也发生了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袁泾河南岸的科泾村,被规划入常熟市的万顷良田丰产方,因此,袁泾河南岸村民被整体搬迁,自然村落都夷为平地且复耕种上庄稼,村民眉开眼笑地搬入了紫霞花园。弯弯的袁泾河,她的河水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抽干,淤泥被掏净,河床得到疏理,小河两岸砌上了“石驳岸”,安装了石栅栏。弯弯的袁泾河,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昔日懒散的模样,容光焕发地融入了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入住紫霞花苑袁泾人,他们与袁泾河近在咫尺,因而会时常回到“老家”,或站在“老屋基”上,或信步河塘草坪,眺望泛着清波汩汩流入白茆塘的袁泾河,笑盈盈地面对火红的朝阳,举起手机、相机,拍摄下袁泾河畔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象


下一篇:经历无聊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