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莫高二四九窟
作者:海曙红  发布日期:2019-09-22 15:41:15  浏览次数:1746
分享到:

千里迢迢去了一趟敦煌,非同寻常的慕名而去。敦煌艺术,纵达一千六百余年,在中国深沉浩瀚的艺术史中,犹如一座丰碑,记载着前人的创造以及对后人的启示。敦煌莫高窟大大小小幸存的佛窟大概近千个,要一一领略每个石窟,远非力所能及之事,但若能从观赏过的石窟中挑出几个享受一番艺术之美,倒也不虚此行。

4e69a9e86051c6e8a980b0e01a99e108.jpg

在莫高窟的第一天,有专业人员的陪同讲解,认真地观看了二十来个石窟,印象最深的要数凿于西魏时期的二四九窟。早在亲临敦煌之前就耳闻这个石窟的壁画非同寻常,尤其是名闻遐迩的《狩猎图》,果然眼见为实,真切地感受了一番这个洞窟的壁画所独具的那种流动飞扬的西魏风格。

说到西魏,就要讲讲南北朝,因为西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五代之一。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群雄争霸、战乱纷争的年代,从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于公元535至556年立国,享国二十一年,寿命很短。尽管如此,西魏于敦煌却是壁画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四九窟壁画犹如乱世绝响,格外受到后人瞩目。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由汉至北魏,再到西魏,走过了数百余年的历史,异国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大西北已站稳脚根。敦煌地接西域,西行求法与东来传教的僧人在此驻足并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发展,佛教在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中渐渐汉化,莫高窟也发展成了受人瞩目的佛教艺术石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敦煌艺术研究专家段文杰就曾说过,“北魏晚期,特别是西魏时代,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等新内容也进入了石窟,突破了土红色涂地所形成的浓重淳厚的色调和静的境界,出现了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生动意趣。”

西魏的二四九窟壁画显然不同于北魏石窟,亮丽的蓝紫色浮动于朱红色调的飘带和流云之中,构架出西魏式流动飞扬的壁画。二四九窟的顶部是莲花凿井,在覆斗一般的顶壁四面绘制了本土及佛经的各种神异传说,既有印度佛教中原本就有的艺术形象,更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中国神话人物如伏羲、女娲、西王母,加上《山海经》中的九头雄虺,与佛经中的阿修罗、天龙八部,一同飞翔于想象出来的灵异世界中,混构出一幅融杂着各民族异彩的神话场面。

天顶四面画满了天宫诸神、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天宫诸神表现的有东王公与西王母分别趋四龙车三凤辇,相对成双,车上华盖高悬,旌旗飘扬,前有扬幡持节的仙人,后有守护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天兽开明尾随,他们神采飞扬地向着同一方向飞行,在天花旋转和云气飘渺中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巡天行列。

而狩猎场面或《狩猎图》则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因为那场面描绘得着实有趣:一个跃马飞驰身姿矫健的猎人似在追赶一头野牛,突然身后扑来一只猛虎,紧急关头,猎人借跃马腾空之势,回身一箭向虎射去。前有野牛后有猛虎地,猎人处境堪忧却能转危为安,而那野牛腾空奔逃之中本能而惶然地回首惊望,简练的土红色线条勾勒出了野牛瞬间奔逃求生的活泼神态。

人与兽斗,其乐无穷。驰马追赶猎物的猎人,落荒四散奔逃的野牛黄羊,形象之生动有趣为其它石窟壁画所不及。尤其是画者传承了汉代壁画的技法,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暴烈的野牛活泼的动态神情,堪称神来之笔。天上人间,如此表现民族传统,如此刻划神话题材,是二四九窟壁画的独到之处。在以佛像佛经故事为主的众多石窟之中,莫高二四九窟的特色之鲜明,令人回味再三。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