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蓝色领带的祝福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0-07-02 02:00:00  浏览次数:2777
分享到:
 悉尼“2010 和谐文化中文有奖征文比赛”二等奖      
 
对一个移民来说,特别是像笔者这类难民,定居的过程好不容易,定居了,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放下了。人生路途的崎岖都要面对,“大石”是一块跟着一块放下的。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平凡的或者不平凡的际遇,都是曾经的记录。有些际遇虽然一般普遍,很多沦落天涯的人都体验过,心态也因人而异,却是永记当事人心底的。
顺利、安全定居澳洲,这一块幸运的土地 A lucky land,本身就是一件最大的幸运。移民故事中有很多不幸的或到不了彼岸的泪水,有幸登上彼岸的,也充满了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太多的挑战、风里雨里的坎坷和各种不同的际遇。那么重大的生活迁徙和变动对任何人都非简单平坦!移民的故事讲不完。
笔者移民的过程是一系列的努力争取和幸运的际遇。幸运的际遇都是神奇的,或者说天赐的。对笔者来说,当年冒险离开越南,最先放下的一块“大石”就是茫茫大海的逃难航行终于结束,不只途中没有不幸遇到海盗,葬身大海,而且平安登岸,登香港的岸,获得联合国驻香港难民公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of Refugees的直接照顾,住在条件比其他东南亚难民营好过多倍的香港难民营。都要感谢上天的赐予,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只能以“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放下了”来形容,接下来的便是申请定居地和获得批准。还记得当时晤面interview 的移民官是澳洲移民局的 Mr.Hungerfold(可能是英国背景),从晤面到离港,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我一家就免费乘搭“澳航Qantas”来了澳洲,在在都是争取和际遇。抵达澳洲时,也有心头放下一块大石之感,接着就是面对新的生活,真正地脚踏实地,一切从头开始。
一晃眼,笔者定居澳洲三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那是1979年年中澳洲的冬天。记得当年以印支难民身份踏足澳洲的时候,心中实在不情愿来阿德莱德。那时侯,谁知道阿德莱德是在澳洲的哪一个乡下?别怪我地理知识贫乏,真的不是开玩笑,我们心中选择的地方是悉尼或者墨尔本,现在想起来,做难民还挺“势利”的,居然还挑剔定居点。抵达悉尼中转的时候,我和妻还和移民官申辩,坚持要在悉尼下机,结果当然是乖乖听话上机,继续朝阿德莱德目的地去。这是澳洲移民局的安排,悉尼的移民中心migrant hostels都人满了,只能去阿德莱德!不听行吗?当然不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竟然已经爱上了阿德莱德,成为很地道的阿德莱德人Adelaider !最近报载,据世界权威经济、社会、人文学家最新评选,悉尼和阿德莱德都名列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的前十名!虽然没能定居在全球名城悉尼,能定居阿德莱德难道不是一生也难得一遇的幸运吗?想当年,对阿德莱德的美名“充满教堂和节日的城市”居然有恐惧感,真觉得自己幼稚没用What a loser
一住进移民中心的第二天,我的家庭就循例被负责移民事务的官员约谈,填写一些表格和確定有关在中心安顿的一切安排,过程细节仍历历在目。当时的移民中心主要收留的都是来自印支特别是越南的难民。我们除了关心暂时的居住条件,社会福利,孩子的入学等问题之外,就是就业和将来搬离移民中心,自食其力的问题。对难民来说,真是心同此理!据说,二战后很多欧洲移民的定居过程也是如此。
我和妻都心急着想知道当时澳洲的就业情況,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以便安定下來。移民官告诉我们找一些工厂的生产线工作还可以,专业工作就难了。当时,虽说澳洲的经济黄金时代已经大不如前,但,很多朋友还是很快在附近的工厂找到了工作并随即搬了出去,开始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我和妻的工作愿望其实並不高,只希望能继续从事我們热爱的行业---教师,谁知道这有可能吗。不管怎么样,有工就打吧,像别人一样,自食其力,脚踏实地。
当时阿市Pennington移民中心经理Mr. Tom Bavistock (南斯拉夫背景)和负责移民事务的主任Ms. Olive Taylor (英国背景)在了解了我和妻在越南时的履历和英文水平之后,给了我们两人在移民中心打临时工的机会。我的第一份临时工是代替一个度假的主管,负责移民中心的“少年康乐部”,指导和照顾新抵达的青少年每天的活动,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下棋、打桌球、打牌等,这工作倒满适合我,这不是又回到了在学校做“孩子王”的生活了吗。不久,我又兼任了移民中心办事处的传译和翻译,代替去度假的传译;妻则在餐厅里柜面管发食物,没多久就转到中心的托儿所工作。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我们都希望能快一点离开打临时工的阶段,找到一份长久而稳定的工作,搬出移民中心,真正地自力更生。
由於妻和我都期待找到合适的工作,兩個孩子大的那时也只有四岁多,我们也就将就地呆在中心里做“寨长”,一住就是九个月。一般住在移民中心超过6个月的人会被戏称为“寨长”,这虽是说笑,听起來也免不了尴尬。当时我和妻的決定是,找到稳定的工作之前就需要耐心暂时住在中心里,免得一搬出去就要自己张罗包括租房子、电冰箱、交通工具等琐事。这决定其实是明智的! 
1979年年底的一天,移民中心的“老板”Tom Olive指着手中的“广告人报The Advertiser”一则招聘广告,说“你该去试试!你能行!”。那则广告只占一个小方格,“南澳州天主教教育厅Catholic Education Office SA”需要一个具备英、中、越三种语言能力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的教师。我决定去应聘,带着 Tom 写的推荐书。移民中心的餐厅经理Mr.Paul Cheliah (新加坡印度裔背景)在我去面试的前一天晚上送给我一条天蓝色条纹的领带,当年宽宽厚厚的高档时髦那种,说明他用过的,有幸运“经历”的,对我说:“祝你好运!”,这关爱打动我心。第二天,我打着这条领带“出征”,并以特好的状态和优势胜出,在澳洲主流教育机构得到第一份稳定的教职。面试我的是一位天主教的修女Sister Judy Redden(英国背景),该教育厅的多元文化部门主管。令我铭记的是一个天主教机构没有因为我的佛教背景而拒绝了我,确确实实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精神!
我们一家四口就在移民中心的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安顿下来,并在定居三年后成为澳洲公民。30年来,我先后在天主教中、小学,一个公立中学和一个私立学院先后执教“ESL”,“亚洲研究”和“汉语”,这些科目可说都是我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吧;妻则在一个公立小学当传译和翻译,不久,也正式执教“ESL”、“越南语”和“汉语”,和其他族群背景的老师平起平坐,融入了主流的大团体。
定居执教的初期,我和妻都没有正式的教师执照 teachers registration,那可比考驾驶执照难上百倍。由于我们在越南执教的履历只获得部份的认可,转正之前,经历过一段持临时执照执教(authority to teach)的时期。也就是说,我们白天教全职的课,下班后,夫妻两轮流在师范攻读,填补对南澳教学课程的专业知识。我们以接近不惑之年、资深的中学教师身份,继续修学,终于取得澳洲教师执业资格,正式从临时执照转为执业教师,期间的甘苦和所承受的压力,实不足外人道也。一位教授曾对我说:“不要卖命! Dont work too hard!”,我们感激这种关心。“不卖命”似乎是澳大利亚人的潇洒精神,我们却“疯”了,绝对是典型的“学习狂”、“工作狂”,不管压力有多大,只是向前看,还继续“卖命”直到做得更好和成功。
1987 年,笔者离开了服务了7年的南澳天主教教育机构,完全因为机构主管的大度,她说:“你离开我们吧,不用再每年和我们签合同,政府的教育部会聘用你,你将得到一份长久而稳定的工作 a permanent job,你将是南澳大利亚的公务员,国家的公仆,这对你,对国家都是更好的事!”。就这样,二十多年来,我就一直在南澳的公立教育系统执教;上级,同事都把我当“自己人”,我已经属于这个“大团体”了!对个人定居的种种际遇,笔者只有庆幸,对上述有关人士和机构心存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笔者获南澳教育部及学校领导的委托,率领澳洲学生代表团五访北京、上海、山东、瞻仰孔庙、三登泰山极顶,为越来越获重视的中澳文化教育的交流做桥梁,建立姐妹校关系,给南澳大利亚州和山东省的姐妹关系加砖添瓦。在深刻感受到对自己血脉中“上下五千年”传统的仰慕的同时,也不忘一定要回报澳大利亚的慷慨和眷顾!所有这些,都是个人很平凡的人生际遇,却都是难得的最大的幸运。今天,我们生活的这块幸运的土地上,从1973 年澳洲废除种族歧视的“白澳政策”以来,澳大利亚人都享受着多元文化的阳光,强调“多元文化”、“尊重”和“和谐”,每年的321日,澳洲各州区的学校和社区团体都庆祝联合国订的“和谐日Harmony Day”,表现出澳大利亚人对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视。生活在澳洲是有福的!
有了稳定的工作,从此,我的家庭也就和阿德莱德分不开了,应该说和澳大利亚分不开了。祖父母百年前离开中国,定居越南,他们和越南有一段,持续了三代人;我一家30年前离开越南,定居澳洲,我们和澳洲有一段,但愿这长久、幸运、快乐,我们无怨无悔。祖父母和笔者一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都曾经是船民,也和千千万万的其他移民一样,努力在新的定居地开辟自己的一片蓝色的天空!我相信幸运和缘分也许就在每个人的身旁,一些洋人同事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就常用“Good luck 祝你好运!来祝福我们。这篇文章里提及的几位有关人士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宗教背景,这是多么的可贵和值得珍惜!中国的哲人和老人常说惜缘、惜福,个人永记心底的除了Mr.Hungerfold 给的来澳洲定居的机会,第一个老板” Tom和修女Judy 的支持之外,还有Paul 送给我的那条漂亮的天蓝色条纹的领带!
20104月写于阿德莱德
 
【补记】“2010 和谐文化中文有奖征文比赛Cultural Harmony Project 2010 ‘说说你的移民故事’”是由悉尼澳华公会 ( Australian Chinese Community Association of NSW Inc.) 连同悉尼市议会 ( City of Sydney Council ) 主办的一个突显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文学活动。这个活动得到澳洲联邦政府的移民及公民部 (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 的支持。“蓝色领带的祝福”一文荣获这个比赛的二等奖,作者除同意澳华公会将文章刊登于悉尼各大中文媒体之外,愿借阿德莱德“I 时代周报”、“新报”和“澳洲华文文学网”的宝贵版块,刊登此文,与社区的广大华人老乡们分享个人的移民历程与经验。20106 26 日补记于阿德莱德。

上一篇:冬之随想


评论专区

李南方2014-11-20发表
景亮兄,你好!起码有七年没见,真是久违!你的短信---一个惊喜!一定联系。
吳景亮2014-11-20发表
南方兄: 久違,有空請多聯系。可用電郵較為方便。
吳景亮2014-11-20发表
南方兄: 久違,有空請多聯系。可用電郵較為方便。
linanfang2014-11-20发表
谢谢你的祝贺!望通过网上平台大家交流。李南方
李南方2014-11-20发表
景亮兄,你好!起码有七年没见,真是久违!你的短信---一个惊喜!一定联系。
读者2014-11-20发表
祝贺笔者获得“2010 和谐文化中文有奖征文比赛Cultural Harmony Project 2010 ”奖项!!
linanfang2014-11-20发表
谢谢你的祝贺!望通过网上平台大家交流。李南方
读者2014-11-20发表
祝贺笔者获得“2010 和谐文化中文有奖征文比赛Cultural Harmony Project 2010 ”奖项!!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