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中篇

短篇中篇

活化石
作者:許均銓  发布日期:2010-06-19 02:00:00  浏览次数:2334
分享到:

        何華詩在移民到澳門之前,是B國華僑。古稀之年的他,個子不算高,年輕時練過幾路拳腳,身體還挺硬朗。此時他正輕鬆地走進酒樓,遇到同班同學李緬生,手扶拐杖正要上樓梯,有二十餘年糖尿病史的他,走平路還可以,上樓梯是一件極辛苦的事。今晩是B國校友會慶祝建校60周年聯歡宴會,再辛苦也要去。每年秋季都有同學聚會,轉眼已十多年了。何華詩戲稱為:花甲古稀校友會,兩個老人一起慢慢上酒樓。

    酒樓內有一位皮膚較黑的歌手在獨唱B國歌曲,這是宴會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之一。歌手並不是校友,而是地道的B國人。B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局勢動盪,神州大陸正是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最高潮,個人崇拜也到了史無前例的最高峰,這種思想傳到B國的華僑之中,他們也在追逐這種崇拜。B國內部矛盾已到達爆發的邊緣,政府只有將矛盾的焦點轉到華僑的身上,製造排華事件,轉移了人們的視線——政府禁止華文敎學、華文報刋出版等,緩和了內部矛盾。

    B國華僑大量移民到澳門,B國人也跟着華僑到了澳門。在B國未必成為朋友的人,在小城反而因為共同語言而成為朋友,這位歌手就是其中之一。也只有B國人才能唱出地道的B國歌曲。何華詩只知道他在唱B國歌曲,但唱什麼內容卻略知一二而已,當時的大漢族主義的思想嚴重影響他們落地生根。

    “喂!是活化石!”有一位校友在對同桌的同學說。何華詩轉過頭,逐一與校友們握手、寒暄。

    “我年輕時就有一個綽號,現在還眞喜歡這個綽號。”何華詩風趣地接着說,“活化石不是我的專利,是我們大家的!”校友們如丈二和尙,摸不着頭腦。

    何華詩在賣弄關子,見大家在等待他的下文,才說出:“我們是一群活化石!是我們母校的活化石!我們這一群遷徙到澳門的校友,個個都已花甲古稀,不是活化石,是什麼?”說完又自覺有點掃興,隨即哈哈大笑。幾位校友反應各不相同,有幾位也跟着笑,但都聽出此話所道出的後繼無人之意。

    宴會開始了,一個袖珍型的校友活動會,校友不足五十人,同班的校友沒有三個,大家是因為同校而相聚。司儀照在B國時的規定,先唱國歌,再唱校歌,這在澳門的社團不多見。這就是B國華僑愛國愛鄕的優良傳統。

    歌聲把何華詩的回憶拖回到半個世紀前的B國首都,他高中畢業後在一間華僑學校任小學老師,因國際形勢的複雜多變,當時國家領導人出席國際會議,都要取道B國機場轉機,國家領導人的安全就是當地華僑社團的一個重要任務。何華詩參加了多年的保衛工作,也見過多位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還有幸與國家領導人合影。那是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時代,譜寫了何華詩生命中最輝煌的一頁,也鑄造了何華詩的愛國愛鄕的情操。

    校歌唱完後在司儀的“請就坐”聲中坐下了。司儀介紹出席這次活動的,還有B國華商商會的副會長、過埠來參加宴會的B國在港校友會會長、羊城校友還發來手機短信祝賀。學校停辦已四十多年,何華詩等仍然懷念建在B國首都小山崗上的學校,其中不少同學動手參加過建設校舍等工作。

    何華詩看着參加袖珍型校友聚會的校友比去年的又少了些,不覺多了一層愁緖。校友們連校歌都唱不齊,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是幾十年前唱的歌曲,能聚集到一起吃餐飯已不容易。今年初有一位老同學因肺癌與世長辭,她也是校友會活躍分子之一,在B國時是合唱團的團員,參加過數次大型的“黃河大合唱”表演,此時她長眠在另一個世界,她知道校友會聚會,只是……何華詩的思想飛回到年輕時代校友的軼事。

    “活化石!乾杯!”有幾位老同學過席到何華詩的席上敬酒,又是一陣酒杯撞擊聲。有的校友站不起來,用酒杯碰碰玻璃桌面。

    “我們之中有不少人參加校舍建設,學校莫名其妙地被沒收,我們知道這一切不合理,我們都知道,但我們無能為力,我們是不是一群活化石?我們還是那個時代的一批活化石,當時國家的外交範圍遠沒現在廣泛,領導人出席國際會議取道B國首都轉機,B國的華僑為國家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見證了一個時代,雖然那個時代已一逝不復返……記得那個時代的人已不多,但卻永遠留在我們這批活化石的心裡,你們說是不是?”他的高論獲得一陣掌聲和歡呼聲。

    澳門的深霄燈光輝煌,行人、車輛相對減少,宴會後的何華詩很興奮,他的思想飛回到靑年時代,B國的椰林塔影在他心裡留下永恆的回憶。他家離酒樓不遠,他決定步行回家。他是一名平凡的老人,有誰會想到他珍藏着與多位國家第一代領導人合影的照片,此時他輕鬆地走在高士德大馬路上,口中哼唱古老的校歌,那首漸漸進入歷史的校歌……


上一篇:父親的心願
下一篇:情陷维拉坞


评论专区

緬甸文人2014-11-20发表
緬甸與柬埔寨,命中注定有此劫.
黄潮平2014-11-20发表
深有感触.简直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柬埔寨华文学校唸书时的政治气候是一样的
黄潮平2014-11-20发表
深有感触.简直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柬埔寨华文学校唸书时的政治气候是一样的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