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许多华人被“卖猪仔”飘洋过海到那儿当矿工,人们还叫那地方作“金山”(又称三藩市);后来,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也发现了多处金矿,如巴拉勒、阿拉勒等,大量华人又涌到那儿做苦工,也把这地方叫金山。为了避免与美国的金山混淆,遂把三藩市叫做旧金山,而墨尔本则称作新金山。
去年秋天,我们与友人结伴去参观的,正是一个位于阿拉勒的“金山”。在“掘金”时代,阿拉勒是华人劳工的聚居地之一,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居住在那里的华人已经很少了。听说,完整的华人家庭只剩下几户;不过,当地的许多家庭都有着华人的根,只是经过世代繁衍,异族通婚,许多已经地方化,都变成了澳洲人了。
我们这次到阿拉勒,比较详细地参观了那里的“金山博物馆”,了解到当年大量华工的苦难史,他们对开发澳洲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与当地外国朋友结下的情谊。这些史实,除了通过图片和中英文文字说明、讲解外,还通过许多实物和模型生动地表现出来。如华人劳工当年采矿用的都是锄头、盆钵等挖金淘金工具,搬运矿砂则用独轮鸡公车,作业非常艰苦。生活环境也十分简陋,住的是棚屋,室内仅有中国古老农村式的土灶铁镬和几个瓦碗瓦钵。金矿区还经常发生欧洲白人与华人矿工的冲突,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不时采取粗暴手段对老实的华工进行欺诈掠夺甚至杀戮……
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座金山博物馆,建筑物比较新,其外形设计又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经了解,原来这博物馆从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到施工,都有华人筹划参与。建筑物所用的瓷砖、琉璃瓦、装饰雕花等,有些是中国广东省台山市赠送的,该市还派出一批工匠前来建筑安装,墨尔本的四邑会馆也捐资帮助,使这座建筑物成为当代中澳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也是当年在这里开采金矿的华工的后代对先人的缅怀与纪念。为什么台山市愿意援建这座博物馆呢?因为在当年的华工中,祖籍台山的人特别多。现在,阿拉勒与台山已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