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感谢艾孚骥先生及澳华文学网文友们对《莲》引发思虑的思虑持续关注,关于观世音的由来及性别问题,我想稍作回应、。
观世音是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左协菩萨,无性别。据说最初的艺术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双马童神”;佛教产生后,其艺术形象变为一匹小马驹,名称“马头观世音”,为一慈眉善目的菩萨。后来它又被人格化,表现为威猛的男相形象,此为“观世音大士”。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男相,如河北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观世音菩萨立像,形象粗犷威武,衣饰朴素。隋唐以前,观世音菩萨还依旧是男身,体格刚健、清貌秀骨;唐代以后的观音像脸庞逐渐丰腴圆润,并且双眉修长、红唇秀鼻、黑发披拂,面容更显俏丽,逐成为象征如母慈爱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时代其着装似为透明轻薄的裙裾,呈雍容华贵状,尽符当时的女子美。到了宋代,观音菩萨彻底变成了女相,元明之际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淑女,非常端庄美丽了。
观世音自印度来到中国,从男身转为女相的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中国妇女是决定这种转换最关键的因素。封建时代,中国妇女普遍信仰观音,在民间出现的送子观音等中土化的观音,更是孝道思想与观音信仰融合的典型产物。作为贤妻良母的最大愿望就是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而生儿育女本是妇女之事,求子首当妇女出面;观音作为送子之神,即是生育之神,这从情理与生理而言,都非女性不可,送子娘娘由是而生。
观音由男转女的佛理依据也存在,事实上大乘佛教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是:“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为了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有情,观音菩萨随机应变,目的就是方便传法,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女的,观音菩萨就化身女子给你说法,如果你是男的,观音菩萨就化身男的给你说法,如果说法对象是小孩子或是老人,也同样化身成小孩子和老人.因为在古代,跨性别的单独近距离交流是不符合道德的。
据此,我在《莲》中,是让观音的原身妙善公主流落民间,以农家少女的身份,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悲哀与苦难,却能勘破生死并转化为拔苦与乐的实践。在第二十三章中,我做了这样的描述:莲为行医方便,白天女扮男装,晚上又换回女装。她的徒弟善财一次发现莲身着女装,让他莫名惊诧,问道“观世音大士,你为何身着女装?”莲说:“善财,进屋再说。”善财满脸狐疑道:“观世音大士,你到底是男是女?”莲告知道:“善财,我本王宫中一女子,因拒婚,违抗王命,被逐出王宫。我曾遍历了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许多苦难,发愿要尽我所能,救苦救难,做到闻声而至。为此我不得不女扮男装,才好应付这一路风尘。来到岛上,看到此处缺医少药,而患病者又多妇女,我只好利用夜晚,扮作渔妇出门就诊,有不少都是危急病者,着实令人心焦。暂时未告知真相,也是怕你担忧,别无他意。”
《莲》在创作时,有意回避了观音印度佛教的背景,使其完全中国化,创作了全新意义上农家少女型具备“大爱”精神,真心、善心和美心俱全的东方女圣人形象。
附言;希望艾孚骥先生能留个人Email给我,方便求教,同时可否寄发《莲》的电子版,以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