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多年前,有过一句话说: “ 国家大事要让人民知道 ” ,现在这句话 ----- 我引用这句话 , 掐去了当年 “ 是谁 ” 说的 , 但还是很自信 ---- 今天的网上、网下无人会指责如此说是 “ 做无根据的传播 ”, 会说这样讲里面带点恼人的韵味。因为可以解释,关起门来的事情,以后可以开门告诉你的,这难道晚了吗?自然,不晚。
刚刚、中国的执政者关起门来把个不带官衔的周永康给法办了。这类国家大员,几十年来,殚精竭虑治理偌大的强盛国家,满腔的欢喜只使头上的毛发越来越乌黑,大有乌发冲冠的精气;如今、年把没见这位老乡,头发竟然全银白了,着实提醒世人,人间的自由日子真的好过“双规”几十倍;更让我想起几年前开门审判薄熙来的事,到底官大一级出事后人更容易萎顿下去,一如那有形资产般能被点钞机点去,也象是把以往幺五喝六的荣耀,也一跤跌倒便尽数给充公了。
周永康的新闻引起我想薄熙来的旧事,怎么想来好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终究是因为自己不是薄大爷的粉丝,没把他的沉浮当件大事看。
但是,薄大爷那次办得还是很风光的,至少人气很足,操办得象是旧社会里大户人家婚丧嫁娶般,一点没马虎之态。虽然结果不像是达到了“双赢”文明博弈的效果,但引得众说纷纭,热闹了一阵子,那些唾沫终究象夏天土路上的尘埃,太阳落后便坠回低处,弄不脏秦城牢房,但有些文字留下来。
这一次,周案,像是比薄案的处理,从两方博弈的角度看,跳出了“零和”的旧思维,很有“双赢”的味道。想那原因,老了,终究犯事时,年龄大些、更衰些、便更能看开,为娇妻幼子计,慷概地同法律合拍,心态便易于趋平和。反观那些维权的年轻大妈大伯的,关了数年出了监狱,同伙会相约到监狱大门口来迎接,又是献花又是拍照的,自信、潇洒、还要会餐、同醉,把个明明是“零和”的结局事后也装成是“双赢”了般,声言要继续玩下去,成了新常态了。我就想,一个国家,连坐牢都进化得如此表象不同, 内涵真的了得,便能理解欢欢喜喜码字的文人言必称“我们”、“我们”、糖葫芦般喜欢缀成串的聚众心态了。
博弈的伦理,对中国的平民犯事,自然不同如周般的高官,明明是“零和”,还是有“双赢”的态势,有点让人困惑。因为犯人常常是进去了又出来,出来了又进去,个个如此般“典型”得相识,将来的“百家姓”里,家史相同的会很多,这给人印象是在中国维权犯事风险不大,同高官间的博弈不同,官民两边都显得乐此不疲,生龙活虎般,周前、周后同样显出了民间人心的一种通融。
这种中国民间同政府博弈的特色,能极大地改造西方的博弈理论, 我想,这一点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