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乜辛然47、眼见不实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5-01-05 18:52:54  浏览次数:1630
分享到:

乜辛然说,“庄子认为‘得意’可以‘忘言’。而王弼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我要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得到的‘象’是一个错误的‘象’,那么,我们得到的‘意’会是正确的‘意’吗?”

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等了半天才有人问,“可乜道长怎么知道这个‘象’是对还是错呢?” 对于得意忘象的讨论,对于现代社会极为重要。

这话问得非常及时,要不然乜辛然都不知道该怎样往下说了,他说,“比如,曹不兴画的佛寺谁见过?”

(注,曹不兴是晋代著名的画圣。)

“在下见过”

乜辛然说,“好,你说一说,你感觉他画的与真实的佛寺有什么不同?”

“说不出来,不过能够感觉到的确和真的佛寺不一样。”

乜辛然说,“好,我来告诉你,曹不兴所画的佛寺之所以让人感觉不像真的,是因为,他不懂得用数字和几何来表达真实物体,用更加专业一些的术语来说,就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画法几何中的灭点。没有灭点,画出来的建筑物就会千奇百怪。不论你怎么仔细画,它也不像。”

有人把这个叫做透视,其实这是一种视觉与实际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或者说用人类的思维去纠正视觉。我们的视觉其实已经经过大脑的修正了。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颠倒的。也就是说,上在下,左在右。这只要看一看照相机的原理就明白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的大脑将这些物象纠正了过来。古代中国人的眼睛里看不到这个差别?因为没有几何学。有了几何思维后,就会发现,如果,物体的距离与眼睛相等,那么就应该是一道环形的墙壁。可现在它不是,而是一个平面,那么,它只能用远小,近大来表达。

相反,由于有了几何学的知识,西方国家在各种造型艺术上都十分注重透视现象。比如,大卫雕像的头就不成比例的大。这是因为米开朗基罗认为那座像太高。当人们从下面仰望的时候,如果按照原来的比例雕刻,头就会显得小,因此,将比例进行了调整。而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考虑到视觉效果而设计了一个1%的弧度。而中国人直到二十一世纪在视觉的研究上也十分落后。

场下又是一片骚动。乜辛然说,“什么是灭点,就是两条平行线向无限远伸展后的交点。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于是他让石崇找来一支女人描眉的碳笔,一大张白纸和一根可以当作直尺使用的木条,开始给大家示范。

这个灭点的问题,直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没有解决。乜辛然其实就是随便的画了几笔,没想到看过的人的啧啧称奇。石崇最后还要求把这幅画留下来裱好挂在正厅。乜辛然心里说,“这哪成,以后到了21世纪,人家看到这个还不骂我招摇撞骗?”所以他不肯这样做,但物以稀为贵,整个大晋朝不会有人画出这样的图来,石崇当然不肯撒手。最后,乜辛然说,“这样吧,我明天把你的崇绮楼用这种方法画下来,你再裱,怎么样?”他把头转向大家,继续说,“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虽然我们用眼、耳、鼻、舌、身获得外部信息。但未经大脑分析就无法确定真相。根据什么分析?只有数学和几何。反过来,我根据外部信息,在没有解剖前就能推导出眼睛的构造是一个镜片后面视神经。”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由于没有数学,几何的约束,中国人在使用语言作比喻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异想天开,其中不乏振聋发聩之作,但也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