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聯想與遐思
作者:李景麟  发布日期:2009-11-16 02:00:00  浏览次数:2255
分享到:

♦ 讀詩札記

近日讀到《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所載中國著名詩人雁翼的詩。由於時空的阻隔,與詩人和其詩可謂久違了;然而,我不想從詩論層面,去談自己與詩者睿智心靈之邂逅與交流;而是祇想通過讀到他的詩,作為契機覓到切入點,來談談其引動的諸多聯想及遐思......

看來這出自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先請看這樣的一些詩句吧:

 

是民族的魂魄

燃燒在

你我的心肺

──《醉歌雪梨》

我知道每一盞燈籠

都有自己的路

不是苦難的逃避

而是征服

命運的陷阱

──《唐人街留言》

讀到詩句如此峬峭,流麗瑰瑋,膾炙人口,曲盡其妙,足令人欣喜逾常,甚至能讀出人生篤實學問,感悟到剴切哲理之深遠雋永......

駕馭「詩無達詁」的翅膀讀詩,就是這麼神奇:民族的魂魄,使我想起那謂之六行:仁、義、禮、智、信、樂。

倘佯在歷史的隧道,經歷五千年的尋覓,我找到一個民族靈魂提煉的傳統美德──這既是我華夏的厥初、崛起永恆的精神源泉,也是每個華裔內心世界之支柱。 每逢吟誦著這民族行為的規範,無論浪跡天涯飄泊到何處,我都在心中萌發文化上的回歸意識,激盪起強烈地追求中華文化的巨瀾,一種深沉的文化眷念與永遠揮之不去的故鄉熱土情結......

於是,“是民族的魂魄/燃燒在/你我的心肺”,我吟之便淚流滿面,是不無端的。

首先談談其彰顯的民族魂魄之倫理情感──「仁」:

講仁義道德,我最先想到《孟子‧滕文公》曰:「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看來「仁」與「不仁」,是如此尖銳的對立。作人則必祇能選擇其一!自然,選「為仁」,就如《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中,說的頗具體明白:「施生雖是好人,卻是為仁不富,家事也漸漸消乏不如前了」──筆者對此亦有實感身受:我移民香港初期,本在一家語言出版社任編輯,入息也豐且能兼顧業餘寫作;然而,為香港發育完好的市場經濟所吸引,遂棄文從商。雖說也曾有段時間賺錢的快感,然而,久而久之我受不了在商海沉浮的艱辛與為富不仁違心處事之折磨! ──要知道,對為富不仁者,古今千夫所指啊!不是嗎?﹝明﹞范受益《尋親記‧告借》云:「你為富不仁,心腸忒狠。」又﹝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山谷詩云:“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為富不仁者可以警。」甚至連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也說:「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加強烈了。」

於是,我選擇了 「激流勇退」! 且為此迄今不悔!說實話,此舉使我真實感受到甚麼是思想意識的轉變── 一次靈魂趨向形而上 之飛躍 。……

於是,其二我自然想到對「仁」持守的保證──「義」:

我想,我的「激流勇退」和對其迄今不悔 ,則是遵「義」作 為持守「仁」的保證之銓釋。亦即出於為 「仁」作出的決斷,就必用自覺堅持的意志去身體利行──旣要義無反顧、義不容辭 ,又要為此義膽忠肝與待人處事尚需表現義形於色。 恕我不遜了,其實,這都是按老祖宗的話作的。我祇是想亦步亦趨罷了。然而,我又能做到了多少呢?── ──請看,老祖宗是怎麼做的?對義無反顧,《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云:「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珠觸白刃,冒流矢,義無反顧……」這也可以視為義不容辭;而他們對義膽忠肝,也真如《水浒傳》第七十二回所說:「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亦若太平天國 洪秀全《因馮雲山有難感慨作歌》:「安得膽忠肝兮,同享宇宙於太平!」啊!……

三是談體現民族魂魄之行為規範「禮」:禮原本是為維護國家制度、社會秩序的典章制度。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革,成為一種禮儀教化與人們約定俗成,彼此互相往來之行為操守。

首先是要禮尚往來,亦即謂禮以相互往來為貴。《禮記‧曲禮上》曰: 「太上 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這是大家耳聞能詳的,尤其文人〈文友、詩友啦〉間 ,互相的往來更應如此!不是嗎?我們還是先看老祖宗吧:宋‧計友功《唐詩紀事‧李昂》所記云:「權〈李權〉拱而前曰:“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 也。 鄙文不臧,既得而聞矣,而執事昔有雅什,嘗聞於道路,愚將切磋可乎?“」

然而,貴在以禮的相互往來,歷來被我們每一代「演繹」地並不差強人意。

關於這一點,我曾在一篇評論中提到過。那就是幾乎每一代文人都有悖 「禮尚往來」的:亦即非但沒能「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 和尊「制人紀」──那祖先早已確立了的人間綱紀;而且是「文人相輕」與 「文人無行」!恕我不再重贅。不過,我還是要詰問:這可恶的「相輕」和「無行」何時了?!怎麼辦?沒辦法!──再次恕我無狀:因 早在 「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不而事不稽古。」〈章炳麟《與簡竹居書》〉,甚至《漢書‧劉歆傳》亦 有云:「《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招書稱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看來,我等又奈何得了?然而 ,到了我們這一代,該是應對此進入認真對待的歷史時期,再也不容等閒視之了!

總之,要「禮」作為人天性之一部份,升華為中國文化傳統的哲學精神。 ── 四是談談有關體現民族魂魄之內涵「智」。智是指一個民族整體的智商,落實到每個人,即其之智慧、才能、謀略。不是嗎?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中,最含褒意的詞,莫過於「智勇雙全」了。要求人「智周萬物」、「智圓行方」、甚至「智珠在握」……

先說「智勇雙全」,即指既有智慧,又有勇氣。一下子使筆者想起《說唐》第七回:「羅成智勇雙全,隋朝排他第七條好漢。」來......

自然,羅成並非完全代表智勇雙全的最佳人選,但中華民族智勇雙全的人物燦若繁星,其作為英雄豪傑的業績和傳奇永遠炳彪青史。他〈她〉們永世可作為世界各地華裔的楷模。──恕我難以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但相信其必然智慮周到通達,行為端方不茍,且有廣博的知識與很高的智慧。

五是談談「信」。信即是講信義和信用,亦即做人處事要信而有征、信而有証。征,是指有依據;証是指有根據。「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於其身。」〈《左傳‧昭公八年》〉;另對証──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証,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我們祇要信而有征有証,便可信任何人與事,甚至方 可 「信及豚魚」!──亦即我們信義昭著,無所不包,無微不及。但是,一定要有征有証之前提,豚魚「雖微隱之物,信皆及之。」於是,我們也「恩加動植」了,何樂而不為乎!

願我們處事能給人一個誠懇可信的風範。

六談及「樂」。此「樂」者,我謂是發‘yao’抑或‘yue’音的「樂」,而非發‘le’音之「樂」。該是指每個人應有各自不同的高尚愛好。不是嗎?《論語‧雍也》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個人的愛好,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氣質與風度。當然,各自的愛好不能強求一樣,樂水抑或樂山無妨,但要趨於高尚。──至少「樂山樂水,氣類相合」〈《二程外書》卷七〉。

看來,民族的魂魄, 當需燃燒。但願能在我們心中爍爍燃燒,鑠我們的心靈流金 ……

 

於Kellyville新居

 


上一篇:非凡航空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