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中秋佳节倍思亲
作者:凡夫  发布日期:2014-09-09 21:08:01  浏览次数:1995
分享到:

夕阳絮语 

       中秋节静悄悄地来了,带来给我的是一股浓浓思亲愁绪,和那难能切舍的童年中秋记忆。它们把我沉沉地裹在冷冷的冬末氛围里,没有感到澳洲的春天已来到。而周来的连绵春雨,和漫天的乌云,把中秋的明月裹住,使今年的中秋节见不到明月。
       中秋节,始自久远,带着既美丽又悲凄的故事在中国的民间和海外华人界流传着,至今,千年的承传并没有因为思想意识的干扰、现代物资文明的改变而改变;反而,因种种科技的发明和发达,人文生活的提升,把中秋佳节描染的更为丰彩多姿。因此,肯定的,现在的中秋节,有更丰富物资来庆祝它;只是,在精神领域里,我童年时代的中秋节记忆,就不会因为物资和时空的物换星移而改变或消减!
       最早的记忆可以追索到我四五岁时的幼童时代。那时我的家,在印尼苏北省离棉兰市数十公里的橡胶园的小镇----牙浪(Galang)镇里。那个当时只有一条马路的小镇,却有多家华人开的小店铺,贩卖着和园丘割胶工人家庭生活有关的商店。几家咖啡店和小食店开于马路两旁的木排屋里。思想单纯的人们,在一日的辛苦劳作后,能在这些咖啡食舖里吃喝聊天,度过落日余辉的时光,已心满意足。我家祖上远来自海南岛,随乡亲越洋过海,来到这南洋番帮之地,当荷兰人厨师。祖父退休后,带着省吃俭用的储蓄和退休金,在这小镇里开了家杂货(生活必需品)店和一家酿酒厂,生意做开后,派人把祖乡中的妻儿戚属以及乡人带来帮助和生息。父母亲和堂叔等都是多子多福的信仰者,表兄也在这古木屋了成亲生儿育女。于是,老旧的木屋就有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儿童,把它搞活搞乱。吵嘴声打骂声,声声入耳;呼嚷喊叫,震动屋瓦,摇晃木墙,好不热闹!
       春节和中秋节,是一年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中秋节前夕,父亲会专程到棉兰市采办,带回不少中秋节货。十多个小孩围在饭桌旁,紧盯着大人打开父亲带回的包裹,专注的不是好吃的月饼,而是专为儿童制作的中秋画饼----用面粉面筋制成的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弥勒佛以及关公等名人样貌的香甜饼干;饼干中安上一条红线圈,好让儿童把画饼挂在胸前的钮扣上玩。这些中秋画饼中,一套以细竹片编成的小猪籠和籠里的小猪的猪仔饼,最为特殊好看,是孩子争抢的一种。月饼圆圆,表皮浮现美丽的花纹,分蛋黄,莲蓉,五仁,好吃得很。
       中秋节当天下午,父亲提早关店。收工后,大人们赶紧到屋后水井边清理洗澡。然后到屋后的玉兰花树下,摆上两个大桌子。女人们很快铺上桌布,大姐和二姐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帮忙大人把热烘烘的火锅和菜肴摆上。父亲和他的助手们,团团圆圆地坐满一个桌子,父亲和叔叔们都喜欢喝酒,把他们酿制的五加皮、玫瑰露等酒端出。喝酒说酒话,说的是中秋团圆节的事儿,都是中国古老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里的故事。他们会为了历史人物争得面红耳赤。女人桌上话家常、谈故乡事,充满了乡愁情怀。小孩子没有坐位,但杂货店里有的是木板箱,小孩子们坐在木箱上,也吃得津津有味。这些都是母亲后来给我的童年记忆作的旁白。
       中秋节的月亮分外圆大明亮。母亲和叔母,表嫂等女人早早备就了祭神的祭品和暖炉用物。先是祭天拜祖,然后,以月饼拜月亮。那时的孩童们个个胸前挂着中秋画饼。拜神是排队跪在草席上,胸前的画饼,就齐齐垂下,于是你看我的,我看你的比赛谁的最漂亮。
      吃完中秋火锅,饭桌上换上月饼,水果和功夫茶。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喝茶吃月饼。父亲是讲故事的高手,开始讲那些老掉牙的中秋节故事:嫦娥奔月,吴刚砍树,后羿射日。。以及明朝起义军怎样制造月饼传递消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并不厌烦,而是口瞪目呆。
       古月照今人,月还是那个月,佳节可以去了再来,然而,人事已非,岁月不能还原旧事,只让那些鲜明的记忆,没有因为时空流失了几十年而散淡。家中只有我父母肥胖,以致我始终认为肥胖的人特别温和慈祥。父亲常挂着微笑的胖脸,在教育子女时会变的严厉非常。而母亲因为是没受过学校教育的村妇,没有太多的庭训教言,却能记得许多放牛时的家乡俚语,以及顺口而出的猜谜和山歌。这些,都因佳节的点滴而深刻,成为我向孙儿们重复讲故事的资料。看到的依然是孙儿们幼稚的口瞪目呆,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当年讲故事的情趣。
       佳节倍思亲,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好在怀念中向仙去的父母致以深深的歉意---儿子没有好好地报答您们养育教导之恩!
 

 2014年9月5日雪梨中秋前


上一篇:宽恕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