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初夏的水磨印象
作者:张宏  发布日期:2013-08-09 02:00:00  浏览次数:2806
分享到:
      水磨镇,汶川所辖的一个小镇。一说到它,想到的便是汶川大地震,继而想到的是悲惨、恐惧和那瓦砾成堆的废墟。的确,那场地震带来的震撼确实太强烈了,五年来在我心中余波也久久不能平息。不知从那天开始,有朋友反复在说水磨这个地方,说它如画,说它似诗,说它神秘,也说它是奇迹,难道短短的五年,就让这个地震重灾区幻化成了仙境?今年初夏六月的一天早上,我来到这里,当时绵绵的细雨正好如一层蝉翼薄纱,把小镇朦胧得像一个婉约的梦境。岷江支流寿溪河紧贴镇子而流过,一排排羌族特色楼房错落有致, 那青脊黛瓦,参差栋梁、蜿蜒小街,赭黄山墙,这一切都太美丽了,美得让我以为是不是在梦里走入江南的画中,闯入了水润的乌镇、柳色的周庄、蒲柳人家的西塘。没想到,在这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还有如此灿烂的一颗明珠。晃忽间听得同伴们那惊喜直呼“闪几张快闪几张照片”的叫喊才让我清醒过来,这里不是江南,是汶川的水磨。我醉了,伞也忘记打就呆呆地站在雨中,站在那写着“水磨羌城”几个大字的碉楼前,痴痴地望着烟雨蒙蒙的旖旎水磨。
     也许是来得太早,水磨才刚刚醒来,街上无人,家家闭户,走在街上,更让人感触到了那清爽的宁静和思绪的悠远。脚步轻轻,怕惊破了颤颤似水泡轻盈的美丽。就仿佛走在了古代的街道上,脚下是唐朝的青石板,街边是宋时的门店铺,廊柱上挂的是明朝的红灯笼而屋檐长着清代的绿苔藓。似乎在悄悄地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做着一个温婉而又新奇的梦。但一路行来,却没有哪一样能勾起我对三年前的地震的联系。是啊,走进烟雨中的美丽水磨,谁还会记得三年前的那场地崩山裂的大地震呢?谁还找得到那些破败废墟的痕迹呢?            
大地震之前,水磨镇是汶川行政区中一个偏隅小镇,辖区内有大小企业60余家,主要以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为主,以生产水泥、硅和电气石等产品支撑着经济。据说当时的水磨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镇边的河水发黑发臭,可以想象当时的水磨镇是一个天空弥漫黑烟,空气难闻的地方。对比眼前的水磨,无法想象这样的变化是不是神力所为?在镇边的博物馆,我看到了广东佛山“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水磨重建方案,是他们利用水磨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基地,北连映秀的优越地理位置,打造出了古色古香的“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那种独运匠心,精雕细琢的重建精神,让我领略到了广东人民的博大之爱。
    雨渐渐地小了,游人也多了起来,蜿蜒的禅寿老街上很多游客撑着雨伞,在长长弯弯的小街上悠悠的踯躅。时而引颈张望,时而左顾右盼,欣赏那融合民族精髓的建筑风情,就这样在慢腾腾地悠游中从繁华的现代走向静谧的古代,陶醉在这如诗如画之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古如江南的小镇,而更多的是民族间的和谐乐章谱就的一个温暖之梦。我想,游客们醉在其中终究还是会醒来要离去,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却永远不会醒,是他们不愿意醒来,因为这里已经是他们永远的梦里老家,谁还愿意离开这样美丽的地方呢?
  水磨,仅仅“美丽”这个词还不足以形容它。它的特点从我的审美角度看,除了具有藏羌建筑的风格外,还做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生态格局的延续,做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说它是古镇,也许是崭新的建筑更多地蕴涵了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吧。我离开了同伴,独自一人徜徉在这静谧的小镇,从北走到南,细细地看了这颗明珠的全貌。禅寿街的小广场边的图文展介绍,水磨镇有碑文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汉代便有了老人村,现还残存着唐代、宋代的道路、明代台阶和清代的大树。如今,老街大戏台广场佛山传媒人题写的“大爱无疆”四个字,就是用土里清理上来的清代陶瓷碎片拼出来的。小镇中心则以春风阁为地标,望湖广场与之呼应;春风阁位于老街片区的凸出部分,东临禅寿湖,重檐木构主体建筑融合了川西与羌藏传统建筑的精华,以朱红、白色以及青灰色为基调,成为小镇视线的焦点。“春风阁”之名取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杨柳、羌风的意境中展现古镇的传统魅力。望湖广场是以春风阁为中心的公共广场,同样以川西及羌藏风格为主题,作为禅寿老街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可览禅寿湖美景。而整个镇子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平缓台地进行了设计,而老街建筑则采用单体由南至北退台式的设计,所有房屋建筑高度都控制在一定高度以内,总体走势与原有地形充分结合,依势成形,错落有致,匠心布局,创造宜人的街道尺度,营造适宜的开放空间。既保护了乡土文化遗产,营造了整体历史风貌,又将小镇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川西与羌藏风格相融合的古镇老街 。
       临近中午,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要找到一家饭馆十分不易。我寻到同伴,分头去觅,好不容易找了一家有空座的叫“乡坝豆花饭庄”进去。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女老板,热情地招呼我们,说是先前预订的客人未到,正好可以接待我等一行。店不大却整洁,一色的生漆圆桌给小小店堂增色不少。老板娘兰花围裙,素衣彩巾,热情周到,不停的掺茶,没有商人那种的狡猾和虚伪,看得出她的真诚。虽然她没有推荐店里的菜品,但我们还是一眼看上了白嫩嫩的豆花,一人先来了一碗,大呼过瘾。后来点上的农家土腊肉、大山野菜、芸豆蹄花等十几个菜都具特色,两桌花费不到五百元,原以为这样的风景地、这样的旺铺、这样的菜品会花大钱,但没想到如此便宜,更见此处乡民的质朴和纯洁。老板娘说她是此处的原住民,地震前在此办了个农家乐,那时来的客人少,生意不好,勉强能维持生活。而现在却是今非昔比,全靠党和政府打造了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地方。我们说,生意这样好何不扩大店堂?“这些的店铺历史上就是川西民居的风格,所以我们不能改变它的原样,只能这样大,这条街包括那边的大戏台、大夫第等建筑,都是历史留下来的,灾后重建都尽量保留了历史的原貌。”。“你们看对面屋顶”她指着对面的建筑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只有这条街连屋脊都做得那么精细,还有上面川西民居风格的灰塑,在四川也很少有地方能做得如此精美!”老板娘颇为自豪地拍着她的铺面两根柱梁说:“这都是用楠木的,其它的梁材也是当地的杉木,每根木头都进行了防腐防虫处理”。看来她对自己的店铺无法扩大不但没有怨言,反而还十分满足。
       在随后的闲逛中,每当进出一家小店时,不管有无购物,老板都始终面带着微笑和蔼送迎。据说他们大多都是三年前从废墟里重生过来的人,但从他们的脸上根本无法看出一丝丝的忧伤,也许是将伤痛永藏心底而面带微笑重新开始生活吧。他们的微笑就是水磨的微笑,整个水磨流淌的是祥和幸福的气息,这就是水磨人的情怀。的确,不但这里的居民都把新水磨镇叫称着“天堂”,就是匆匆路过的游客也视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为“神仙居住的地方”。2010年全球人居论坛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把“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称号 授予水磨镇,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水磨在当地人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更加美丽,对于这世界级的荣誉,水磨镇也绝对可以担当!
  离开水磨时,潇潇细雨仍然沥沥淅淅,渐行渐远的水磨镇象镜面薄雾,愈来愈朦胧了。车行大山却如是在江南的画中旅行,而渐渐隐去的水磨镇就如巨匠笔下的山水画卷,浸沁着我们做着一个悠远而婉丽的绮梦。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