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说移山大法及所想到的
作者:宣言  发布日期:2013-05-28 02:00:00  浏览次数:1858
分享到:

平地隆起的“大土堆”称为山,山长得美丽、长在适地就称之为名胜。反之,山就是人脖子上多余的大肉----瘤。

瘤必须割,如瘤的山必须移!移山的人多多,被移的山多多,移山的法子也多多。

如果在某一天,有某位领导突然心血来潮、信手签发了一份《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最杰出移山模范活动的通知》红头文件的话,那么愚公必将会胸戴勋章、手捧鲜花坐在春节联欢晚会前排座位上。因为此老在很久很久以前,居然计划带着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来搬移太行和王屋二座大山。

假如愚公得不到神仙的帮助,又假如愚公的子孙跟他有同样的崇高理想,再假如愚公的某个亲戚是现任的人民公仆。有了这么“三假如”,咱在黄金周出游冀渤线时候就会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穷汉子,用箕畚在破坏名胜环境,他们就是愚公的子孙后代。

愚公之所以要跟坐落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太行、王屋过不去,是因为太行和王屋让他过不去。他老人家原本是一个犟而耿的本分人,不近人情的山却偏偏长在不合适的地方,逼得他们要“面山而居”而“惩山北之塞”,致使这么一大家子要“出入之迂也”。

老实人也有脾气,愚公再愚也受不了山这样的霸道。他“聚室而谋”之后,不顾“其妻献疑”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下决心移山“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的移山精神确实感天动地,最后由“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朔东雍南”,让愚公一家子过上“无陇断”的幸福生活。

虽说如此,愚公的移山计划依然属于“愚字第1号”。因为他必须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用子子孙孙的幸福。

当然,《愚公移山》是寓言,写者是希望阅者学愚公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

写者是伟人,宣言这个阅者是凡人,凡人没有伟人的高瞻远瞩。所以,宣言在这里想说的是愚公的“愚”,而不是愚公的“功(公)”。

宣言认为:“一旦把握的度不恰当,可取的精神就会产生不可取的行为和得到不如意的结果。”

很明显,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故意屹立在愚公的家门口,让愚公这个九旬老人出入不方便,惹得愚老头恼火是可以理解,但因此就下定决心要移山就难于理解了。

因为,山的行为虽然霸道,但也不必要为此一口气而用子子孙孙的幸福做代价去搬移它。愚公完全可以另外择地而居,搬家绝对比搬山轻松快捷。再说,搬家的成本也大大低于移山。

话说到这里,本来也就差不多到一段落,但宣言还要继续说:愚公虽愚,太行、王屋虽高,移之虽艰,但移有形的土山还不是最艰辛的!   

土山有形心山无垠,移土山难、移心山更难!愚公眼里有土山,心头有心山。

心山是一种执着!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着相。现实生活中过分的执着都是不可取的,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对功名的刻意追求、对金钱的不择手段攫取。君不见、众多的公仆在对着“高墙民警悲白发”,最后落得个“朝有情思暮成血”的下场。

“无商不奸,无官不贪。”这话虽有些偏激,但奸商和贪官确实是两个常用的词汇。

奸者谋财有略,贪者聚财有道,两者无不“终朝只恨聚无多”,这是对财的执着。执着者不会明白一个道理,即使能侥幸逃过法道的惩罚,也逃不过“及到多时眼闭了”这命道的归宿。

再说,能得到“及到多时眼闭了”的归宿还是幸运的。不然的话,重则身陷囹圄;轻则因为在官场上曲意逢迎、投机钻营、勾心斗角,在商场上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而产生恐惧和危机感,使自己的生活失起平静。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执着的正当行为也往往会使事情的结果变成坏事。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好像叫《复仇的代价》。影片描述一个未成年的妹妹被一个司机奸淫了,她的姐姐为了复仇锲而不舍的追踪寻找罪犯。在追踪过程中,无意间让还未成人的妹妹一次次去承受心理的再伤害。最后,虽使作案者丧命,而自己也因为防卫过当受到法律的惩罚,妹妹更因为精神的折磨变成精神障碍患者。

宣言自己也有过心山:两年前被一个以为是有二十年交情的“朋友”欺骗损失了一笔钱。物资的损失让自己惋惜,而被欺骗所造成的伤害更是心痛。从此以后,在心上压了一座重重的心山,对此人特别厌恶。

在近两年时间里,只要一想到他就感到恶心,被伤害的心又一时难于忘怀。这样,天天背着心山辛苦地煎熬着。

后来,在阅读中慢慢领悟了佛教“人要学会宽容,包括宽容自己的敌人”的教诲,慢慢收敛起自己的厌恶心。现在虽还不能释怀他的行为,却也不再时时惦记他那次的恶,有时还会想到他以往的某些好。

心山移位了,心也就宽了;心一宽了,生活也就日趋正常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移山大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这里我想说:“如果大山阻挡了我的路,山不离开,我就离开!不管是土山,还是心山。”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好文章!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