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孟子留下的疑团
作者:俞瑞门  发布日期:2013-05-20 02:00:00  浏览次数:3955
分享到:

 

 
        孟子,古代战国时的名人,圣哲似不及孔夫子,故被尊为亚圣。其盛名之下,多有疑团。
 
 
 
   
         疑团一。
        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著名的“性善论”了。
        《孟子》原文中此论的前后,都是告子的异议,那就是他不同意啊。同出儒门的荀子,竟还提出了“性恶论”,那可是相对相争啊。
       据此可知那些年,学问开放交流,言论倡扬自由,儒门还未敬奉亚圣。孟子是否愿受亚圣头衔,颇有疑点。“性善论”刚一出台,就引发争论,也可疑。
   
       疑团二。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很值得再思,尤其是“贵次轻”三字。
       想那孟子,文学极好,应当不会随意遣词造句。贵贱轻重,绝不会弄错。
       当时的金银玉,堪称可贵,遇水不遇水,必定沉沉欲坠。
       当时的浩然之气,可谓轻逸,见机不见机,必定冉冉欲起。
       若民为贵,似应与金银玉那般,贵重而下。
       若君为轻,则应与浩然之气那般,轻盈而上。
       社稷次之,位居君民之间,亦可。
       如此君民,上下有序,永远有序。对应孔夫子的上智下愚论,颇为相称相承。
       再勘“贵次轻”三字,混杂了词性,竟也流畅两千年。今人不疑,后人可疑。
      
        疑团三。
        孟子云: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这句可疑最多。
        七年之病,够长够深,是人之病,非国之病,请良医救治则为上,求三年之艾则为下。欲王者,见国之逆而正之,是政治,而非医治。孟子似乎模糊了两者差异。
       然而,治国之方,治病之道,却不相同
       良医治病,务求诊断明确,而后施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行之必有道,抵达调和圆融之境。岂可落入“苟为不畜终生不得”之境?
       亚圣孟子,模糊地比拟政治和医治,当时若高明,后世若难明。
       过去不分析《孟子》的人,多少会背诵。传承两千余年,传到了今日。今人善于分析,则闻诵而疑,豁然开窍,疑而复疑。联想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曾始于怀疑。
     
       疑就疑吧,孟子留下的疑团,何止这些。今日中华,土洋文明,交相辉映。人们走出高楼,放眼可见,性恶或性善,民贵或民贱,甚至文明或文化,皆可怀疑。

上一篇:李安启示录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从掌权者角度,得民心的“得”字该是用得不错;从民心的角度,掌权者是“民心”使用之的角色,给可观的工资雇佣的“公仆”,也是应有之义。当然当然,这后一点,是五千年文明拒绝的,也是当今中国五代枭雄要用刀枪谎言扫荡掉的西方“别有用心”。无论圣“亚”也不“亚",不能想象“东方”也会如此想,也算时铁定的“东方智慧”了。
进生2014-11-20发表
上下五千年,本来就是今人编织的一个篓子,好放进合心意的入选古董的。别人编得小了,你自然可以编一个大的。尤其当今社会没见孟家多少代子孙在招摇,惹众人白眼,再想想当今传到二,三代的就能如此让人恶心,我想孟家先祖,如此声名显赫能绵延如此,德行该是不错了。研判他留下的学问,角度新鲜心里舒服,又免得让他受了冤屈,早几千年就没资格得到国家赔赏。
瑞门2014-11-20发表
林木兄来捧场了。我这儿哈哈,哈有一段: 孟子云: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 这算什么话?就想取之于民。民财还不够,民心也搭上了。孟子多厉害呢。亚圣。
进生2014-11-20发表
疑团一,我来凑一解读: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制度”,即该在民之胯下,君之头上。此言甚善,该纳入民之胯下“君”之脑中的“中国梦”中,而且血统纯真,远较西方学说更源远流长,至于“亚”不“雅”,当听“民”的判断,要不然,想选用胯下思维?
linmu2014-11-20发表
还想听瑞门兄解惑。
瑞门2014-11-20发表
谢进生兄!兄之评点,以思维加问号结尾,尤其精妙。
进生2014-11-20发表
有云:朽木不可雕;有云:孺子可教。解读瑞兄的“善教者”,若从这个角度摆放“善政者”,孟子所言还真该算是陶制五千年文明者该有之言。不过,这样一来,要让西方文明羞愧,原来东方文明也有此一说,那就“居心叵测”,至少又同习李的文旦智库吹嘘的“七不讲”抵触了。所以,还是收起“朽木不雕,孺子可教”的角度,不如此解读孟子了。
瑞门2014-11-20发表
有理有理。孟家的确过得稳当。当年孟子就很注意阴阳调和,与夫人的关系极好,也得了一生太平。 孔夫子磨难多了,常年夫妻分居。曾子为了孝顺后母,竟休了妻子,那样的一生不怎的,空有孝名。还是孟子会实际地过日子。
瑞门2014-11-20发表
我只是疑那孟子,进生兄疑的范围更广,上下五千年都包罗!疑得都快撑破我的肚皮了。待我缩衣束带,绑结实点,再疑下去。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