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

秋山无语忆斜阳---观白云乡画作有感
作者:李运成  发布日期:2012-12-01 02:00:00  浏览次数:2224
分享到:

 

(一
秋韵无声花自闲,千沟万壑涧溪潺。
心中自有丹青色,染尽太行万脉山。
 

 

(二)
 
红花展尽展鹅黄,桃李成林鬓染霜。
最爱秋山寻迹上,一坡更比一坡长。
 
(三)
 
一生不厌此山游,天籁无声万壑秋。
云抱葱林添雅趣,风情神韵画中收。
 
(四)
 
勾描皴染出幽境,点聚擦分成画图。
墨润云峰藏剑气,苍茫幽处远尘俗。
 
(五)
 
峰峦叠翠不思归,踏遍千山梦几回。
敢破巍峨扛鼎立,太行深处白云飞。

 

 

 

 

小品:
      初次见白云乡的水墨太行,只觉迎面奔来一种直冲胸臆的悲凉,那寂历的山,漠漠的云仿佛沉默了千年无人问津。
      那种悲,不是“独上西楼月如钩”纤细狭隘的小儿女之悲,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激昂之悲。那种充乎宇宙鸿蒙的大气是我后来虽浏览数遍,却无论如何也顿不开,化不尽的。
      悠悠太行,千载谁赏。这大概就是燕赵古今那种难以渲泄的感慨悲歌之气吧!
      北方苦寒,有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为证,后人多认为北方雪为最寒之物多滥觞于此。然而我深以为不然,北方干燥,雪花多少有点晶润之气,唯有秋霜干于雪,却寒于雪,与干涩粗旷的太行浑若一体,相得益彰。造化如此,却为画家出了个难题:要画太行山,皴法必须以干涩见长,而自宋以来多明山秀水,儿女气十足。近代虽略有改观,却没有系统的笔法可以仿效。这个空白注定要有一个敢于打破陈规的人来填补了,而白云乡正是如此之人:云乡从1978年正式学画,苦心孤诣几十年,终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笔法,一套适宜画太行山这种坡峰相连,绵延型山脉的笔法。
      有时我在想,是云乡成就了太行山,还是太行山成就了云乡呢?或许这已经不重要了,当我们在一幅震慑心魄的苍山白水前驻足流连时,画中正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在向我们娓娓讲述自己与太行绵绵不尽的情结。
      如果一个画家只能从技法上突破前人,那他仅仅算是一个出色的画匠。中国山水画讲究神、韵兼备,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注满神韵呢?这就要画者必须从内心是真实的,“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云乡久居太行,对太行的一山一水无疑是至情至信的,这也使他笔下的太行滞涩老辣却不失父亲般平易近人,苍茫孤寂却不失知己般聊可慰心。
      壮哉,白云乡!自古以来山喜峰不喜平,而你用一面大坡和几方伤痕累累的岩石征服了人们:孤傲张扬是一种肤浅的美,而朴实沧桑,虽经荣辱沉浮岿然不动更是一种成熟的美。
      壮哉,白云乡!我为中国画坛有如此巨擘而庆幸,为太行山有如此知己而庆幸。
      有人渴望生如夏花般的浪漫,也有人希冀静如秋叶般的淡美。
      爱山的人,自有包容万物之胸怀。五斗米岂可弯曲志者的脊梁,一座山延伸生命的厚度与尊严。看白云乡的画总有一种苍劲的力,如无孔大锤砸向天地,其声、其势动古破今、憾人心扉。
      龙腾于海,鹤鸣九霄,仰俯天地,一股正气浩然其间。
       商风起兮巍巍太行,日暮寒兮月华凝霜。九曲回折兮亢龙凌日,天籁寂历兮气吞八荒。悠悠太行兮谁诉衷肠,知子莫若兮白云乡!

下一篇:坎培拉途中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