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坐怀不乱还是坐怀必乱?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2-04-20 02:00:00  浏览次数:2523
分享到:

 

      “坐怀不乱”是一个成语,是由一个古代故事逐渐逐渐地演变而来的。“坐怀不乱”字面上是男或女坐在对方怀里规规矩矩不乱来的意思,实质上是对两性之间保持男女有别、行为不越轨的道德情操的高度概括和褒扬。然而,许多人却在“坐怀不乱是否真实可信”的问题上钻牛角尖,甚至有些人以当今“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谁不乱谁阳萎”的庸俗说法为由去否定其真实性,以致他们非但无法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而且失去了学习中华这一传统道德精神的机会。
       “坐怀不乱”故事的主人公是柳下惠。他是春秋战国时鲁国人(今山东泰安、衮州一带人)。他原名叫做“展获”,字“子禽”,官拜“士师”,是掌管监狱的官。他做官清正,执法严谨,后来弃官归隐,居于一个叫做“柳下”的地方(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朝廷赐名为“惠”,故称“柳下惠”。历史上真有其人,<诗经.小雅. 巷伯><荀子. 大略>上都有记载,曾得到孔子和孟子的极力推崇。其后人九十代孙“柳哲”今仍健在,据说在为其家乡申报“柳下惠坐怀不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但是故事内容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担心她冻死,便叫她坐在自己的怀里,并解开自己的外衣把她紧紧地裹了起来,坚持直至天亮。因为他为人正直,口碑好,当地人相信他并没有非礼行为。
       其二:某年夏天,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就直奔郊外一个古庙暂时躲避,一踏进门槛突然看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他急忙退出,坐在古槐树下,任其暴雨淋注,而庙里那妇女见状也躲在门后不出来,男女二人都不见色起意而乱来。此事传为佳话,并因“槐”与“怀”同音,便有“坐怀不乱”的说法流传开来。
      两个版本的故事均有其可信之处,也各有可挑剔的疑点。比如第一版本的故事中,那女子是小姑娘还是大姑娘?若是小姑娘,不到性成熟的年龄,则不存在乱与不乱的问题;若是大姑娘,已经达到性成熟的年龄,而柳下惠当年也已20岁,按照当时古人“男女授受不亲”的标准判断,他们俩坐在一起已经是“乱”了。按照现在一些人的逻辑,只要男女双方愿意或不反抗,乱一点也符合“自由人权”,不乱白不乱,岂不腐败?第二版本的故事中,男的不进去,女的不出来,很规矩,都不乱,但按照现在一些人的逻辑,这是缘分,男的应“裸进”,女的应“裸出”,不裸白不裸,如此赤裸裸岂不堕落?对成语“坐怀不乱”的吹毛求疵将导致其精神底蕴的颠覆,最终把它变成“坐怀必乱”的笑料。
       “坐怀不乱”从传说故事到被浓缩为一个结晶性成语,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从性淫乱到性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源远流长,来之不易。许多成语是从历史典故中提炼出来的,是对丰富内涵的高度概括,它们源于真实,却高于真实,故不宜过份地深究其真实性。像“坐怀不乱”这类成语,其重要性在于它树立了一根道德的标杆,一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显现出一种崇高的两性道德形像来,而不会去追究它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