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视点

新闻视点

新西兰“以文会友”周刊98
作者:紐西蘭作協  发布日期:2012-03-22 02:00:00  浏览次数:1732
分享到:

以文会友  纽西兰华文作家协会    文艺沙龙   主办           

九十八

電話﹕09-6317488   E—MAILccsalon8@gmail.com

                 

 =========================================

l  中國式犬儒                                 橋人

l  多巴胺                                     珂珂

l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立言

l  臺灣點滴之五                               傅金枝

l  維也納的城市細胞                           薇薇

l  唐英年能當特首嗎?                          宋林玫

l  <>第二十五章  哀思無盡                   何學威

 

=====================================

 

 

中國式犬儒      橋人

 

       很多理念,中國有的時候西方也就有了。最讓我迷戀的是西元前五六世紀,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產生了很多影響中國兩千餘年的思想。幾乎同時代的古希臘,也出現了不計其數的大儒,激發並傳播了影響整個歐洲文明的智慧。要知道,那時候東西方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呢。
       在那麼多兩邊都可以相互參照的理念中,有些名字不同內涵差不多,有些連名字都很相似。但犬儒主義似乎從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過。它是由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斯泰尼創造的,被第歐根尼發展成頗有影響力的學派。信奉者以狗為生活榜樣,拋棄物質財富,追求精神理念。給世人的印象是,他們喜歡居住在街邊廢棄的木質酒桶中,言語反叛敏銳諷刺,形象不雅,不畏權威。
          古典犬儒主義對此後的斯多噶學派、基督教的苦修主義都有影響。福柯給予它的評價還蠻高,將其視為“講真話”的藝術。的確,犬儒者善用諷刺來暴露事物隱藏的荒誕性,其生活方式、言語、思想都似乎在向世俗社會大聲宣告“我不合作!”它是一種反選的哲學,福柯說。既然仍在哲學範疇,它仍有自己的理念追求——別人拋棄的,它便追隨。
       但到現代犬儒主義時,古典時代對理念的追求在這兒喪失了。人們變得玩世不恭,變得懷疑,並與虛無主義走得很近。斯洛達克把這種新犬儒主義定義為“被啟蒙的錯誤意識”。換言之,無知者不會犬儒,只有那些經歷了啟蒙但又苦於無法改變現狀的人才可能變得犬儒。放在政治領域,犬儒者不再積極批判政治陰暗,而是選擇冷漠與沉默——好吧,我不跟你們玩了。
       像消費文化侵蝕嚴肅文化一樣,現代犬儒主義是對公民意識的削弱。它是一種啟蒙後的疲倦與無力感,它是現代社會中一種典型的思想病。
       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鮮有犬儒主義特徵的思潮呢?魏晉七賢的不合作姿態,似乎充滿著犬儒的味道。文人士大夫也經常會以歸隱山林,來表達對現世生活的批判。但他們沒有用犬儒的概念,而且這些也不能見容於當時的政局。
       基督教之後,犬儒主義者也趨向了沒落。諷刺只可能在初期出現,然後迅速被列入禁言的範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字獄是自秦代就有了的。以至於很多士大夫要麼轉向山林,要麼轉向庭院內雅,真正想寫東西的,也多慎用春秋筆法或者典故。明清尤甚,故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明確告誡人們別用典。
       但中國哲學中定然有犬儒的影子。漢代即有“水至清則無魚”的感悟,鄭板橋也說“難得糊塗”,分明是犬儒主義的觀點。它們告誡人們要做一個“聰明的傻瓜”(to be a wise fool),學會與不完美的體系共存,別去挑戰它,因為挑戰不了。或者更加委婉地說服自己,最大的報復便是對體系規訓的接受。
       除了在精英中流行的犬儒思想外,老百姓中就更典型了。魯迅將其歸納為阿Q精神。自我欺騙加上啟蒙之後,這種精神便近乎一種生存哲學或者人生智慧了。人可以清醒地放棄努力、放棄改變,而去擁抱各類短暫的、具體的意義,甚至連意義本身也往往被質疑。
       中國近三十年的大眾文化思潮也體現了這一點。九十年代的金庸小說,瓊瑤劇,到今天的穿越劇,表述的是對現實的失望,希望在替代世界中找到英雄、愛情甚至改變歷史。更為直接的表述就是王朔小說的宣言“別把我當人”、“我是流氓我怕誰”,以及周星馳的無厘頭惡搞電影。正如王蒙所言,文藝在“告別崇高”。
       而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則更深刻地洋溢著一種正在浮現、正在流行的犬儒主義。很多人將這種現象定義為狂歡,庶民的狂歡。而更積極的人則把它視為互聯網的權力(The Power of Internet)。我想說的是,用犬儒主義來概括似乎更貼切。
       互聯網上的活動,大抵是缺乏組織者、缺乏自主意識的戲劇化行為,他們究竟能夠走多遠,是晦暗不明的。你們有明確的價值訴求嗎?沒有,那好,繼續玩吧!有?好的,等著下個事件來取代你們的關注焦點吧。走向疲倦是它的宿命。別指望所有人都能靜靜地、忍韌地堅持在某個話題上直到狀況得到改變。
       甚至更消極地看,無論是狂歡亦或是抗爭,它們都只是為體系穩固服務的。巴赫金在論述狂歡時,顯然是提到了它對秩序恢復的意義的。它只是漫長時段中短暫的倒錯,沒有跳出既有模式的框框。因此與其說是公開的儀式的抗爭,不如說是隱蔽的統治的策略。
       人們有一天會覺悟到這一點的。所有的喧囂都轉瞬即逝。就像齊澤克對佔領行動者演講那樣:“我唯一害怕的,是我們有一天就此回家,然後每年在這兒聚聚頭,喝喝啤酒,懷緬我們在這裡曾經擁有過的美好時光。”
       誰能抗拒呢,而且怎麼去抗拒呢。


------------------------------------------------


多巴胺      珂珂

 
     瑤瑤十歲開始學跳舞,老師教”Tango”舞的時候說:“跳這隻舞,腿總是要彎些,不能直,因為舞意是要去偷情的樣子,悄悄的向前走,頭像兩邊張望,似乎想看看周圍有沒有被人看見。”
       回家後瑤瑤就問媽媽:“人為甚麼要去偷情?"
       張太太望著女兒,一時不知道怎樣解釋這個問題,就說:“那是因為有的人多巴胺(Dopamine)分泌得太多了。"
       “甚麼是多巴胺呀?"瑤瑤又問。
       “多巴胺呀?"張太太本來是想打發一下女兒,沒想到女兒會一直追問下去。這時候,剛回家不久的張先生,在室外的木臺上抽起了煙,於是張太太就告訴瑤瑤:“你看,你爸爸現在就是在多巴胺的影響下而做著他認為能帶給他快感的事情,即使他也知道抽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張先生咧了咧嘴說:“好啦,不要嘮叨啦,我戒就是了。"
        張太太回嘴道:“都說了幾百遍了,也沒戒掉。真希望科學家發明一種藥,讓你不能分泌多巴胺。"
   張先生即刻反駁:“你咒甚麼不好,真是的。多巴胺的分泌要是減少了,那就又會有了大麻煩,因為我們人的身體就無法受到大腦的控制,就好像那帕金遜病人那樣顫抖及僵直。"
      “你難道想我是那個樣子嗎?"張先生對著女兒講。
      瑤瑤馬上搖頭:“那樣不好,要是能有藥去控制就更好了。"
    在父母的玩笑中,聰明的瑤瑤似乎隱隱約約的知道了這種多巴胺是個甚麼了。她暗自的決定將來上大學時,挑一個類似的科目來學習。
    很快瑤瑤到了上大學的年齡,不知為甚麼她竟然選擇了文學理論作為主修,她的父母可能早已不記得當年的那場辯論,但那場辯論的影子卻在瑤瑤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努力地尋找那些與多巴胺相關的內容:在那些悠久的傳說故事中,常常都會遇到有一些似是似非的內容,也許傳說可以比科學家更早的知道一些關於人體的疑問,比如現在科學家稱大腦中心的丘腦是人的情愛中心,而多種神經遞質就是傳說中的邱比特之箭,這裡會產生戀愛的興奮劑,(包括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等),當產生愛慕之情時,大腦中就會不斷的分泌多巴胺等,這樣就又有了愛的感覺。而愛得越炙熱,多巴胺就越多。相反,要是面對一個不愛的人,多巴胺當然就安靜了很多。
   還有控制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也和控制多巴胺有關係。以前的人還真的不清楚為甚麼總有些人會不斷地“移情別戀",被人稱為花花公子;為甚麼有人明知賭錢、抽煙不好,但就是克制不了;吸食大麻、毒品卻很難戒掉;外來的刺激對一些人很容易就造成興奮,使他們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旺盛,造成難以控制的行為改變。 
    瑤瑤最近有了男朋友,她開始對她的男友進行觀察、實驗了起來,什麼狀態下男人的多巴胺會分泌旺盛,進而改變他們的行為舉止?見到心儀的女子會臉紅,和愛慕的異性說話會結巴,跟在漂亮的女人後前吹口哨,在性感的女人面前手足無措,等傾慕女人的電話會坐立不安,…….
     瑤 瑤的研究進行的怡然自得,急得張媽媽不得不說:“這下準會將男孩子嚇跑了。"但是,瑤瑤遇上了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男友不但沒被嚇跑, 還和她一起研究了起來。
    過了年,瑤瑤到了開始寫論文,她立題為:<愛情中的多巴胺>。
       父親說:“這是一個甚麼題呀?即不是科學題,也不能算是文學題。"
       可是,瑤瑤卻說:“標新立異才能顯出自己的風格,才能出奇制勝。"
    她在論文中圍繞著多巴胺侃侃而談,既有證據,又有理論,既有文學研究,又有對人性剖析。瑤瑤的論文正如她自己預計的一樣,受到不同凡響的好評。
      這讓瑤瑤在意了好些年的多巴胺,看來又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呢,更是不能缺少的東西。多巴胺真的是可以決定人的快樂或鬱悶,積極或消極,開朗或保守源泉嗎?


---------------------------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故國紀行2011之七   立言

 
       到達的第三天,我終於看到了臺北的雨。
       大學時代聽過一首流行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亞熱帶的城市冬季多雨,雨中的臺北自然有一番朦朧一番旖旎的韻致。
       清晨,中山北路等紅燈的摩托車齊刷刷的排在停車線內,一片隱忍的“嗚嗚”聲透過霏霏的雨幕傳來,仿佛撒嬌的孩子,多了一點調皮的溫柔。路旁的梧桐樹點點滴滴,不經意中清風帶過一縷細細的雨絲,掃在臉上,掃去了殘存的暑熱,送來一份秋意——這是錯覺,這裡分明是初冬了——從奧克蘭千山萬水回到北京,再南下上海、南京、廣州、廈門,經金門抵高雄,到達臺北時的我,早已混淆了季節的概念:上海虹橋機場脫掉了羊毛衫,到高雄已經換穿薄紗短袖,我的旅行箱可不像歌曲中唱的那樣“夢是唯一的行李”,那裡邊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有,要知道我的回程到北京已經是漫天飛雪了!
       圓山捷運站前的廣場上正舉辦“士林官邸菊展”,精緻的竹籬下一叢叢,一簇簇金黃、粉紅、淺紫的秋菊安安靜靜的開在雨中。即使是早晨,行人也是稀疏,且多數腳步匆匆,倒是有幾隻散步的小狗穿梭在花壇的間隙爭鬥打鬧,還不時撲到主人的腳前搖著尾巴大獻殷勤。
       臺北印象最深者之一就是捷運,大陸叫地鐵。無論上下班還是週末假日,乘客都秩序井然。上下滾梯的行人都自覺靠右站,左側空出來讓給急於先行的人。雨季的乘客多自備塑膠袋,將雨傘收入其中,避免站內水漬淋漓。車上的“博愛座”就在車門邊,十之八九是空的,年輕人都不會去坐,那是給弱勢群體的一份無言的愛,名字也起得好,避免了“老弱病殘孕”,給人一份健全的感覺,一份尊嚴。
      清晨來臺北故宮就是為了爭取一番屬於自己的寧靜。同樣叫“故宮”,感覺上卻因為太過熟悉紫禁城的金碧輝煌而拼命拒絕鋼筋水泥加“紅柱綠瓦”。剛拍了幾張外景,大批的大陸旅遊團到了,於是像逃跑一樣闖進大門。
       都說臺灣人沒文化,所以才將雍正的石頭“東坡肉”和瑾妃的“翡翠玉白菜”列為國寶第一。展櫃前遊客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看了太多的仿製品,擠過重重人群看真品不過多了一重審美疲勞而已。但接著看下去,覺得這裡的布展與說明以及對文物的珍視保護,比北京故宮又強得多了。首先展覽的題目個個文藻清雅:“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其次展櫃前的標牌內容詳盡,文辭精緻典麗,字裡行間,對本民族的藝術珍品典藏充滿了尊崇與自豪之情。
       我此次本是有備而來的,其中之一就是要親眼看看舉世罕見的宋代汝窯真品。
       北宋汝窯列宋代五大名窯之前列,燒造於西元12世紀,因排名第一的柴窯既沒有窯址出土又不見真品傳世,所以“似玉非玉而勝玉”聞名的汝窯實為宋瓷之冠。都知道五代柴世宗對瓷器的選擇——“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那“雨過天青”的顏色到底是怎樣一番妙境?當我站在北宋青瓷蓮花碗的展櫃前,這個困擾我幾十年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那青,是淡淡的,從容的,自然寥廓與世無爭的;那潤,是厚厚的,暖暖的,仿佛帶著人的體溫與玉石的魂魄;那流暢的線條,大氣天成的造型,大巧若樸的端重……是什麼樣的泥土和工藝才摶化出如此空前絕後的瓷藝奇珍?難怪乾隆皇帝在“得佳趣”禦題詩中首推汝窯,他是將瓷器珍品比擬古代先賢的聖德,用於道德教化了……
         八個半小時的參觀,如入寶山,我迷失了自己,一直到兩條腿站僵了重得拖不動,才歎著氣意猶未盡一步三回頭的走出“故宮”。
        華燈初上的臺北街頭,雨幕與街燈交相輝映。公車站上等車的人們挨挨擠擠。
        “不要排隊麼?”我問身邊一位年齡與我相仿的女士。“不用,大家都在等不同的車。”她溫婉的一笑。“去捷運站乘什麼車呢?”我又問,這下先後有三個人回應我,詳細的告訴我應該怎樣走,惟恐我走錯路。
       歸途上小吃街已經燈火通明熱氣蒸騰,賣的和買的都很踴躍。剛結束了一頓太過豐盛的文化饗宴,我已經沒有胃口和情緒接納晚餐。一轉眼瞥見一位中年婦人的玻璃櫃裡擺著鹽水花生,顆顆都有四粒飽滿的果實,還有黑油油的煮菱角也同樣誘人,她熟練的分兩個紙袋包好,再三的謝過我,還將找零的錢雙手遞上……
        回到旅館,泡一杯綠茶,品著花生和菱角。滋味比花生和菱角更清遠的,是臺北這一路上的微雨、故宮寶藏給我心靈的洗禮和臺北人的謙遜、禮讓、友善與文明。不來臺灣,不知道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在這個美麗的寶島上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下次我還會再來臺北,來看雨,看故宮,看書市,看人……


--------------------------------------------


臺灣點滴之五      傅金枝
 

    ——臺北市政府大樓


        在臺北的日程僅三天,絕不會想到去參觀臺北市政府大樓。可鬼使神差,卻偏偏地走進了市政府大樓。
        這天早飯吃過以後,幾個文友或有公幹,或有私邀,都走了,就剩下穆迅和我。二人一合計,去101大樓。臺北的101大樓也算是個世界聞名的建築:它地上高101層,高509米(地下還有5層不計),這個高度當年曾雄踞世界第一。該大樓2004年底竣工,一直到2010年初,才被阿聯酋迪拜的阿裡發塔超過,屈指算來,在世界冠軍的寶座上保持了5年另4天。這也算臺灣人民的驕傲了。
        我們倆就是要去101大樓,卻並不情願地“被”走進了臺北市政府大樓。
        原來去101大樓,須乘地鐵(臺灣稱捷運)在市政府站下車。101大樓與市政府大樓比鄰而居,這兩個建築都是“龐然大物”。在這兩個建築物中上班、辦公的人既多,外面進去辦事或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也多,因此地鐵的這一站,上下車的人也格外的擁擠。因此修了一個很長的地下通道,下車後便可通過這條通道直接走進市府大樓和101.大樓。
        這條地道的的盡頭,便是市府大樓了。從地道出來,便進入了市府大樓的一樓大廳,這一大廳很大,且有多種功能,其中一個功能即是市政府的辦公場所,市政府商業處就設在這兒。用辦公桌圍成一個長方形的圈子,桌子上放著一台一台的電腦,裡面坐著商業處的官員,外邊就是要辦理商業事務的顧客了。大廳的另一個功能,它又是一個通道,凡乘地鐵出站去101大樓的人,必須經過這個通道走到101大樓。我們就是這樣來到了市政府大樓的一樓,並且就在政府官員和顧客的身後走過,之後走出市府大樓後門,去101大樓。這是從地鐵出口去101最便捷的路,如果不通過市府大樓,那麼對不起,還得繞點遠。
        一樓的通道的牆上,還鑲嵌著一幅很大的書法,是前清官員沈葆楨書寫的孔子的名篇《禮運大同篇》。燙金的大字蒼勁有力,我不由得舉起照相機拍了下來,可惜通道裡光線太暗,攝影效果不好。沈葆楨是禁煙名臣林則徐之婿,也是滿清重臣,曾在臺灣為官,辦理海防並辦理各國事務大臣,為保衛並開發臺灣,貢獻良多。臺北當局仍然將沈葆楨書寫的孔夫子的名言鑲嵌在牆上,說明他們仍在守護著自己與大陸在血脈上和文化上的聯繫,筆者對此甚感欣慰。
        還有一事值得一提,在大樓外面的一處,有幾個為著某件事情而進行抗議的人,還有幾個既像記者也像官員的人,另有兩個員警。十來人在那兒交涉,氣氛稍為有點緊張,我們沒去關心,就走過去了。
        在這段文字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個情況我再著重說明一下。整個市政府大樓,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警衛人員站崗,任何人都可隨意進大樓出大樓,不用登記,沒有人盤問。據說不光一樓的商務處,大樓內所有科室、部門的辦公地點,連市長郝龍斌的辦公室,任何人都可以進。臺北市政府也是個大“衙門”了,卻是如此的開放、親民,讓人感到溫馨。
        反觀大陸的各級政府,戒備森嚴,老百姓想進去辦件事,那就不那麼隨便了。

 

      ——“總統府”

 

        與臺北市政府不同的是,進“總統府”就嚴了。參觀者需買票,還需經過較嚴格地檢驗,其檢驗的水準大約與登飛機前的檢驗差不多。
        總統府的建築是在日據時代由日本殖民當局完成的,當初是日本在臺灣的“總督府”。其建築風格屬於後期文藝復興式,外觀十分華麗美觀,中部塔樓六十米高,外牆紅磚與水泥顏色混合搭配,既美麗,又典雅,極具莊嚴的氣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遭美軍轟炸,破壞嚴重,後經重建並完全恢復了原來的風貌。
        說到此處不得不再講一個有趣的插曲:當年日本在海外有三個殖民地,即臺灣、朝鮮、菲律賓。日本人在這三個殖民地各建了一座總督府。按三地的人口和地域面積比較,臺灣最小,可以想像朝鮮和菲律賓的總督府的建築規模,也不會比臺灣的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菲律賓的總督府也是遭美軍轟炸,而朝鮮的總督府卻是未遭到絲毫的破壞。戰爭結束後,菲律賓人把遭受破壞的總督府扒了,其原因是“恢復起來難度太大”,把它扒掉“那就容易多了”;而朝鮮的總督府,確是遭遇到另一番命運:雖然建築本身在戰爭中毫髮無損,可戰後朝鮮人卻把它扒了,原因是這是舊殖民者的建築,“恨烏及屋”,於是乾脆就把它拆了。
        這件事再清楚不過地表現出這三個民族的品格:我中華民族性格最為包容、平和,與人交往能向前看,不記仇,最能與人共處;而朝鮮人性格剛烈而強悍,看看今天朝鮮人(包括南朝鮮)的所作所為,在世界上這種不停的折騰勁,可以想像如果朝鮮有美國的強、有中國的大,朝鮮人還指不定會在世界上幹出點什麼事來,那可就夠全世界人民喝一壺的了;而菲律賓呢,這可是亞洲很早就走上“獨立”的國家,又是一個有9000多萬人口(2010年)的大國,混到現在,越混越沒出息,至今只能出“菲傭”!
        總統府是一個五層的建築,一層環繞著走廊有一間連著一間的專供遊人參觀的展覽室。這些面積不很大的展覽室,分別用實物和文字展覽出“臺灣的故事”、“建築的故事”、“總督的故事”、“間接選舉的總統的故事”和“直接選舉的總統的故事”。在“總督的故事”的展覽室中,介紹了臺灣被日本霸佔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的過程。也介紹了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回歸中華民國的過程,在國際法上明白無誤地確定了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的法律定位。
        在“總統的故事”的展覽中,分別展出了臺灣歷屆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等的事蹟及實物。其中有馬英九下鄉所騎的自行車。有陳水扁宣誓就職時所穿的加藏著防彈內衣的西服。
        講解員在阿扁的展位上講解時,一位來自大陸的年齡大約50多歲的女遊客不無挑釁的問講解員,阿扁現在在什麼地方,講解員說在監獄,而這位女遊客隨口大聲說:“醜聞那!”  這位女遊客犯了與阿扁同樣的錯誤:他們都只知道民主制度可以把一個人(也可能是品質不好的人)造就成總統,但他們卻忽視了這一制度還可以給一個總統戴上手銬!
        在總統府的外面遊客進門的地方,有一個年齡大約有70多歲老漢在進行著他的“維權”活動。這位抗議者全副武裝,煞是好看:頭頂著一頂製作相當精良的高帽,上面寫著:“大樓請問你的產權證在那裡?” ,字體相當工整,胸部也掛著一個大布裙,上邊也寫著其訴訟的內容;而手中也手持著一個大看板,上面也寫著對國、民兩黨的抗議和質詢。可以看出老漢的冤情(不知是真是假)由來已久,把民進黨也扯進來了;也可以看出世界上這不平的事(也不知是真不平是假不平)到處都有!

 

  2012年2月19日於奧克蘭


----------------------------------------------------------

 

維也納的城市細胞      薇薇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標誌性建築,一些旅遊名城的地標更是舉世聞名,成為旅途中一道絕佳的風景線,是必須一遊的首選。例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倫敦的大本鐘與泰晤士塔橋、悉尼的歌劇院連同海港大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北京的故宮和長城。這些獨樹一幟、出類拔萃的歷史建築已成為各個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它們總是能喚起遊人又親切又美好的記憶。
        除了觀賞一個城市的“簽名地標”外,如能更貼近地探訪城市的“母體建築”,那會別有趣味。林林總總的普通居民住宅組成了城市的基礎單元,往往更具地域特色。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以及後來的大板樓、筒子樓,上海的弄堂與石門庫都曾是城市生動鮮活的細胞。英國城市的沿街聯排別墅,紐約下石上磚三四層高的褐石屋,澳紐城郊一層或者兩層帶前後花園的獨立別墅,巴黎內向型半圍合庭院的中層住宅,香港超高層火柴盒式公寓都反映了城市的獨特個性。
       維也納的基本住宅都是四方形的四至六層高公寓,多戶共居,一棟樓房少則幾戶,多則十幾戶。環城大道周邊的公寓樓模仿內城的貴族府邸,建築頗為富麗堂皇,越趨向外城公寓住宅越平民化,多是供工人、小手工業者、城市平民居住的多層租住型樓房。
       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開始,然後向歐洲內陸蔓延,終於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在落後了的維也納迅猛發展。維也納資產階級崛起,猶太人富商成為新興的社會力量,他們沒有貴族頭銜,沒有身份等級,他們手中握有代表著權力和自由的鈔票,他們不僅有政治訴求,還有居住需要。房屋雨後春筍般興建起來,1860年之後,幾百幢華廈在環城大道周圍矗立,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這些由富有商人、金融家、企業家、成功醫生、政府官員、有固定收入的人士、大學教授組成的財富新貴沒有野心成為世襲貴族,卻嚮往貴族般高雅華美的生活。著名建築師們在設計那些公寓大廈時滿足了他們的心意,模仿內城的貴族府邸,一排排莊重恢弘的龐大建築,十足貴氣。
       如果把倫敦市中心的高級聯排別墅與維也納環城大道上的豪華公寓對比那是蠻有意思的事情。居住在聯排別墅的是英國貴族、超級富豪、唐甯街高官、著名影星這等社會名流,是多戶居住的四層高長方連體住宅,樓宇外型與維也納公寓外觀頗為相似,可能維也納的還更講究些,有宮殿式樣的廊柱林立,栩栩如生的古希臘人體石雕肌理細膩,精緻的陽臺雕花鐵欄杆洋溢著細節的美麗。
       倫敦的聯排別墅登上幾級臺階是首層,半陷入地下的底層是僕人的居所。每戶人家由自家獨立的房門出入,具有相當好的隱私性。首層為敞闊的大廳,樓上是臥室,純粹是居住用途。維也納的公寓一層是商鋪或者辦公室,二層被稱為“貴族樓層”,再上去是工人和傭人的房間,樓層越高,住戶越多,分割的房間越小,兼顧了居住和工作雙重功能。整棟大廈有統一的入口,豪華的前廳,壯觀的樓梯,寬闊的走廊,這些都是公用,使每戶人家都能盡享尊貴,又在可負擔的範圍。一樓的商業店面隱藏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拱形廊柱後面,以減少低俗的商業氣息,保持典雅的高貴感覺。
      由倫敦和維也納民宅的種種不同可以窺看出:十九世紀維也納的商業經濟沒有倫敦發達,對個人隱私感沒有英國人那般重視,但對藝術生活的追求要勝過英國。


-------------------------------


唐英年能當特首嗎?      宋林玫

 

       香港朋友鄭先生說,你們《以文會友》每星期在《華頁》都出一期,但是比較少寫香港的事。我說不對啊!可能是你沒有每期都看吧,最近我就因為孔某失格罵人發表過文章嘛。記憶中《以文會友》其他文友也談過不少香港的事,所以有關香港的文章是不多,但絕非沒有,請仁兄以後每期都看一看吧。為此我答應他近期就香港的事再寫點什麼,以感謝人家對《以文會友》的關心。
       再過大概四個月,曾蔭權這位第二個香港特首,任期屆滿就要收山了。所以現在香港正掀起第三任特首的“爭奪戰”,說是“爭奪戰”其實原本就沒有什麼真正“爭奪”,因為按照目前選舉方法,特首以一千二百多位選委投票確定。筆者不是說這個形式不公正,因為美國總統的選舉就是用這種選民選的“選舉代理人”的方式選出來的。聽學者們的分析,在美國這種形式是公正的,因為美國的這些選舉代理人不是出自什麼“界別”,每個選舉代理人是在該州,真正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每一個州的選舉代理人都是經過激烈競爭才獲得這一“代理”的資格。因此這些“選舉代理人”,他們的政治立場十分獨立,尤其不受執政當局的影響或左右。香港的這些來自“界別”的選委代表不同,他們在“界別”中產生,“界別”之外的人就無權過問。那麼其效果是,例如來自“地產界”,誰能當上“選委”多少要看看那些頂級地產大亨的臉色吧。自由意志或代表大多數港人的概念當然要薄弱一點了。再就是地產大亨為了自己生意上的順暢,多少也要顧及一下上面的意思的。各個“界別”情況如果雷同的話,這樣上面的意思選舉誰,就容易落實了。特首人選也就容易稱心一些,局面也容易掌控了。以上這些是我聽見許多香港人的擔心,是耶非耶?筆者今年在紐西蘭時間較多如有出入,望各位香港鄉親多多見諒是了。
        一般估計唐先生的參選,中央政府是樂見其成的。因為唐英年先生主持過政務司,其在任期間的表現有目共睹,中央政府應該是基本滿意的。所以才會以在任之身,辭職全力以赴圖奪特首大位。其實香港人對“唐唐”的感受也不差,這可以追索到“唐唐”上一輩父親紡織工業家唐羽千的影響,當然加上他在政務司長任上沒大過失。雖然在香港大學所做民調,從來唐先生就落後於另一對手梁振英。但大家都知道最後得大位者非唐莫屬,因為民調是以全民為調查對象,對確定特首基本無效。而真正的選舉只是那一千二百多位選委!而在這些選委中唐先生佔了絕對優勢。所以人們也就無所謂地等待接受一個臉面長長,也能老保持似乎不那麼自然微小的“唐唐”,做他們的第三任特首了。
         也不知是由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上天感到對斯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不夠……?還是上天感到有比他更合適的人?突然有人爆出“唐唐”先生九龍塘別墅的地下室有個兩百二十多平方米的潛建,在這個潛建中有游泳池、健身房、酒吧、……種種現代高級休憩設施一應俱全!香港人都知道,九龍塘是香港仍存極少低密度住宅區之一,那裡每一棟別墅價值數以億元計。每間大屋住的非富責貴,設備絕對一流,應該不會缺乏享受設施。唐先生在那有兩間之多還不夠,還要潛建,而潛建面積之大實屬驚人。
        香港不是紐西蘭啊,兩百多平方在香港人眼中是超超大了,何況這僅是用於享受之用啊!這還有不轟動之理?是何時建的?為什麼建這麼長時間,挖這麼多土“周圍都唔知嘅?”“係咪別墅改建之初已預謀留空?瞞騙政府?”“哩種家事係我老婆管嘅?”總之香港人滿腹狐疑!香港本來貧富差距巨大,仇富心態“好鬼”犀利!問題揭出後又支支吾吾,欲言還休,前後矛盾,只是一提“咁你重選唔選特首吖?”就馬上堅決表示“我系絕唔會退出嘅!”想當特首之心何其迫切!這種表現說實在的,如果特首到了直選時代,唐英年先生肯定玩完。更有甚者,唐先生隨後在第二天糾合三百多位選委,聽說主要是商業大亨“界別”之人士,“急急腳”去政府登記參選特首,由於推薦人數已過法定要求,參選就成定局。那麼唐先生能否選上?筆者愚見,選上機會of course依然存在!而且成數不低呢!因為唐先生說中聯辦他找過,唐先生的意思是:他們也沒有勸我放棄的意思雲。不過上面這判定必須建立在,九龍塘潛建一事阿尼陀佛能基本過關,不再發酵的基礎上!否則中央也可以改變態度的嘛!
        本人本來也相對支持唐先生當特首,畢竟能力是有的。唐先生出了“潛建”的“大頭佛”,筆者個人感覺選擇目標似應改變。我相信中央駐港機構也頭疼,提議你不選又已為你做了這麼多工作。潛建雖不是什麼“政治問題”,但堅持支持你又有損中央顏面,而且可能一上任就會面對示威!今後香港如何“穩定”?這個含著金條出世的“二世祖”也夠麻煩的啦! 

 

 

 

24/02/2012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