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我们的大杂院
作者:冯淑珍  发布日期:2012-02-08 02:00:00  浏览次数:2300
分享到:
     原来住在天津市河东区老地道亚东一条37号一个大杂院里,院里一共有18户人家.每家都住在不足10平米的平房里,有的家孩子多7,8 口挤在一起,为了缓解一下空间,有的家就用木板在靠近房子的上方搭一个阁楼。说是阁楼实际上只能睡觉,连做起都很费劲的。夏天闷热,冬天很冷。在大院的门口只有一个下水井,吃水要到胡同外的自来水那去挑水。我们大院就在东站的后面,和东站只隔着一排铁路宿舍,火车的鸣笛声就在耳边响,火车烧锅炉的灰尘时常落满了刚洗的衣服上(那时是蒸汽火车)。火车一启动我们的床都在动好像地震一样。1986年底天津东站改造扩建(现在的天津站)我们都搬迁了,后来大家就一直没有了联系。
       今年正月十三也正好立春这一天,由任大娘的儿子任玉林和我曾在一个院住的小学同学王炳生牵头联系我们大院的部分老邻居相聚在一起了。那天早上我们相约先来到任玉林的母亲家。任大娘应该算是我们大院还健在的老人了。老人自己住的是一套一层的两居室,屋里很整洁。大娘今年已经85岁了,虽然身体看起来不太好,但精神还是不减当年,大娘过去是我们那一片的街道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那时的主任是不拿工资的。老人看到我们的到来非常的高兴,赶忙做起身来和我们唠起家常来。大娘凭着记忆很快就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小名。我们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回忆述说着大院的往事,哪家孩子在什么地方工作,哪家老人是否还健在,说道从前哪家孩子的趣事时大家就会开怀大笑起来。在那一刻我们真的感觉年轻了许多,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大院别看人家多,但我们大院的人却很团结和睦,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们院的孩子大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不管是谁家的孩子串门赶在饭口上,从来都不客气就在谁家吃的,那家的主人也是很热情的款待从不怠慢的。我们院有一家是拉三轮车的,可他家的车就像大院的公车一样,谁家有事有困难谁家就用从来不付费的。记得那一年我父亲有病就是老大(王炳生的哥哥)就是蹬着这车把我们送到医院,并帮着我给父亲挂号取药的。在我们大院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每家都出一个人挨着家去拜年的。现在这种事已经看不到了。
        由任玉林做东我们去了卫国道天山路站附近的一个饭店聚餐,吃饭席间我们大家畅谈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这些人大都已经退休了生活和医疗都有保障,住房不是独单就是偏单的比过去我们的住房不知要强多少倍。虽说和现在百十平米的房子不敢比,可我们已经很知足了,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嘛,看看我们这些照片就会看出我们的生活有多幸福多甜蜜了。
       我们聚会的一行人中除了大娘是长辈,年龄最大的要数我姐姐了,她今年已经67岁。最小的就是任大娘的孙子任凯是87年出生的没有大杂院的经历,他只是在那儿默默地听我们唠家常,席间给我们敬敬酒。任玉林说了我们大家再努努力,找找联系一下等明年再聚的时候希望有更多大院的人来参加。
         在这万家欢庆元宵节佳节的时候我祝我们37号大院的老邻居们节日快乐,吉祥如意!



评论专区

安红2014-11-20发表
大杂院的历史让我想起一句话: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
yin2014-11-20发表
当年10平方大家热热络络,如今100平方、200平方大家冷冷漠漠。
安红2014-11-20发表
大杂院的历史让我想起一句话: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
yin2014-11-20发表
当年10平方大家热热络络,如今100平方、200平方大家冷冷漠漠。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