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中篇

短篇中篇

烏鴉的欣喜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1-11-30 02:00:00  浏览次数:3168
分享到:

       一隻黑色的鳥﹐一隻烏鴉﹐從空中斂翅降落到這座院子裡的一棵桑樹上﹐這是它鍾愛的所在。前院是一棟漂亮的房子﹐後院幽暗寧靜﹐最具氣勢的就數這棵桑樹﹐陽光都很難穿過枝葉到達地面。它棲息在密葉間﹐可隨意啄食到小小的桑椹。陰影婆娑﹐院裡少有人走動。已經多年了﹐烏鴉成了院裡最經常的訪客。
  有滑門移動的聲音﹐一個陌生人出現在後院裡﹐隨意﹑自信地走動着﹐環視着院子裡的一切。現在他站定在桑樹下﹐審視着樹下荒蕪的地面﹐它使得不遠處的小小草坪顯得衰落殘缺。他抬頭凝視頭頂龐大的樹冠﹐目光穿過枝椏和烏鴉相遇。烏鴉面對那微皺的濃眉﹐坦然地長哦一聲﹐鎮靜地調轉頭去﹐啄食起身邊瘦小帶青的桑椹。它一向認定這兒是自己的領地﹐無須注意底下這個陌生人。
  鄰院傳來招呼聲。他們隔着籬笆相互介紹,熱烈地交談。他們談起平坦的青青草地﹑四季交替的花卉﹑果樹,後院裡的辛勞和欣喜。懶洋洋裡,烏鴉卻捕捉到了隔壁主人的建議﹕砍掉那棵糟糕的桑樹,它只會招來討厭的烏鴉﹗烏鴉原想報以憤怒的鳴叫,卻因桑椹吃得太飽,已漸漸打起盹來。
  夢中,它聽見鋸木的聲音,斧砍的聲音,它聽見樹枝折斷倒地的聲音﹐垃圾車開來又開走的聲音﹐它還聽見鋤頭啃地的沉悶聲音﹐種子均勻撒入土裡的悅耳沙沙聲﹐霧狀的水在噴,仿彿能感覺到那道強烈的陽光,在透過久远的土層,催動着草莖﹑新葉。它聞到陣陣幽香﹐它還聽見割草機的吵鬧聲。在更深沉的夢裡,它發現自己棲息在唯一的老枝上﹐高高地陪伴着數片黃葉﹐孤零零地真使它有點驚慌﹐它卻又被桑樹新奇的變化所吸引。四下裡新的強勁而有彈性的枝條在長,在綻出新葉﹐又開出許多黃綠色的柔荑花序﹐轉眼結出桑果來﹐由青轉紅變紫。那色澤﹑那可以憑空喚起的滋味﹐使烏鴉在夢中﹐也不由得嚥了口口水。
  驚異使它睜開了眼睛。烏鴉小小溜圓的眼睛仿彿就緊貼着陌生人含笑的眼——那人正仰頭沉思地凝視着它。一剎那間,它有些惶遽﹐因為週圍的一切都變了,它鍾愛的這棵桑樹變得幾乎認不出來了。那鋪天蓋地的形像縮減了﹐幾根死去多年的枯枝和一些雜亂的枝杆已被切除﹐高高的主杆也被截去一截﹐新枝奔放有序﹐片片桑葉透出新鮮色彩﹐桑椹醒目地垂掛着。陽光已經不受阻擋地灑向地面﹐樹下那偌大的方圓裡﹐早已不是寸草不長﹐而是茸茸的綠茵和相鄰的草地連成了一片。變了﹗所有的植物都有一種新的光彩。旁邊那棵果樹,樹冠也疏落有致,新添了人工修整的痕跡,樹下乾淨,再不是一地永遠長不大的被鳥啄落的殘果。
    一陣風過﹐捎來一陣細聲細語﹕
  “烏鴉大哥,我們是老鄰居的,雖然從前你無法看見我。我細小的莖杆多少年掙扎在那殘磚斷瓦底下,掙扎在不見光的陰影裡。主人發現了我,心疼地把我們彙聚在一起,現在我們有陽光有養料,就有了健康的面貌。瞧見我們了嗎﹖”
   烏鴉循聲望去﹐是一叢蓬勃翠綠的奇異植物﹐細小的莖﹐呈鱗片狀的葉子﹐儀態典雅。它真的是第一次見到這美妙的小東西﹐也確實不知道它們的名兒﹐烏鴉有些難為情﹐不知該怎麼回答。它壓下湧上嗓子的哦吟﹐又一次環顧這面貌一新的院落﹐垃圾被清理﹐陰暗已被剔除﹐霸道的伸展得到制止,生存顯示出和諧,生機在蓬勃。它感覺到,它棲息的這根唯一的老枝,在新的環境裡觸目地顯得不協調﹐為什麼還保留它呢﹖烏鴉忽然記起,自己那個夢就是在那老枝上做的。它有些遺憾﹐有些感激﹐也有些明白。它用眼睛尋找新主人﹐陌生人不見了...它想﹐它應該提醒他。
      它忽然振翅飛起﹐留下那根老枝﹐一邊大聲哦唱一邊留戀地繞着院子飛。
    滿院的新綠都聽懂了烏鴉的歌。那蓬新生的小東西解說道﹐烏鴉唱得是﹕老屋換了主人。好啊﹐快快安排﹗
       烏鴉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再問問桑樹,再問問那桑椹。

20/02/1997定稿.21/07/1997中央日報【世界華文週刊第二一七期】07/11//1997東華時報【文學系列】

上一篇:殺妻記
下一篇:情陷维拉坞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续) 蒋老师在那张大字报出笼后,并没有遭多大罪,是侥幸于党支部与工作组在学校里揪出了一个“三家村”:一位教生物的,一位教物理的,一位教数学的。三人大概属校长的“乡党”或“骨干老教师”。教生物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还说他骑过日本的大洋马,这不肯定是汉奸嘛。这三人凑在一起,几个月不见老毛在新闻电影里露脸,就会悄悄说”毛主席是不是身体欠安?”之类的话。工作组一进驻学校,三人立即被隔离起来。以后就惨了,各人交代。其中教生物的多话,教物理的老教师极少插话,只是听听,教数学的会附和。老校长也因此受累许多。当然,都是旧社会过来的,老校长有他自己的问题。用当今胡锦涛语录,就是“延安”还是“西安”。 校园里,大操场南边,是两栋两层红砖楼房。成一字布局。现在是早就被敲掉了,换成了新楼。当年进敞开的大门朝左拐,男生宿舍,朝右拐,男教师宿舍。男教师宿舍二楼,就成了隔离室。那时的中国,这类私设的牢房是比比皆是,只要单位里出于阶级斗争需要。那位物理老教师一次自杀不成,工作组及校党委便安排了24小时监控。晚上是毕业班学生在宿舍走廊里值班。记得是几个小时一换,人站在门边,透过门上的玻璃窗,监控里面的人,预防他再悬窗自尽。可怜这位平时话不多的老师,终于在假期学生离校期间告别了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文革期间自杀的教师员工并不只是他一个。 那位生物老师劫后余生,八零年间还成了市里的特级教师。 假如,在那位1966年贴出炮轰蒋老师大字报的年轻高中校友与45年后的今天中国执政党党魁之间比较,再加上第二代1234的相关留言,作一些联想,能否让眼前人物面貌显得实际真实一点呢?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45年间可以承载如此的人物系列,着实让人感奋。 显而易见,我不会认为前两者是半斤八两(我可不是站在肉墩头旁读磅秤),我的校友与党魁之间,缺乏相称的比较前提: 对这位低年级校友的人生,有45年的空白我不清楚,但那是一个巨大的变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所以不敢妄测。我只能如此断语:他十之八九会优于今天中国的这类党魁。当年他作为学子,不过是受人教唆,想当运动的积极份子,并非能预见到那种歹行的恶果,而且文革收梢时,恍然大悟的觉悟者遍布中国。同样的考虑,我去认识十多年前澳洲悉尼《东华时报》辛夷媚编辑同我有过的那次通话交流。她的始终没有言传的真实考虑,也已经是过去,显然不能假想搬来代替她现在的认识。这段小幽默,原来收在《速写林别卓(之二)》里,只是贴上澳华网时,临时撤了下来,那文中有一句:“但因是‘重放’被拒,引起的‘驚訝’遠不如有過的另一次帶來的‘幽默’感受的惨烈—但那一次因同林别卓完全不搭界,反倒更证明‘幽默’在实人生里除了‘娘胎’还是宽广得‘别有洞天’的。这里为了紧扣‘速写林’的主题,只得割爱了。”指的就是这件事。今天我愿意先作同样的断语:辛女士她十之八九也会优于今天在中国执政的那位党魁,他经年少思进取,心胸狭隘逻辑推理荒唐, 相当浪费中国纳税人的辛苦供养,还要误导生命,弄污社会。 那么,就剩下这样两位的关联了:那位党魁与在吴中杰教授文《话说戴厚英》的评论专区里紧跟上来同我打招呼的“第二代1234了。” 假如第二代1234,是羞于见到我引文中带出的那种官方思想,也想嗤之以鼻,那我愿意恭喜他,今后往“折衷,公允,平正,调和”的“中性”方向上发展,定会有所斩获;虽然可能更不易,但因他真有诚意,不会提倡“假装的公正”,我乐见其成。倘若不是如我上面所猜,那就是鸱鸮弄舌,虽能东施效颦,却只是欲盖弥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再往上就该“知天命”了。称我“进生老弟”,还会说“老弟你就是俺的香bobo!!”,骨头没有四两重,积习难改,靠这”香bobo”之后的一竖一点再多,也实在撑不起他那变了形的脊梁。如此一个老小子,滚到地砖上,摇摇拨浪鼓,怎能取悦高堂上微笑着的不相干的看客?坦率地说,我很难欣赏他,一如很难欣赏胡锦涛,留点文字空间给这类人,只是在没有更有价值的对象时。现举的这例子,包括了我家后院的那棵巨大的桑树,那阳光下发出紫色光泽的桑果,还有自然存在着的象是令我老邻居Mr.walter讨厌的乌鸦,属于自然界里的一个子系统,却能理性地映照出不难施行的和谐努力与相应的和谐结果,远较在人与人之间追求“和谐”容易。而人类中的人形“乌鸦”,不是让它顺心如意地吃饱了,就愿意“和谐”,它首先要你变音,要人跟着它一起”聒噪”,方有趣味。这很像又是在讥讽什么了。 也顺便请第二代1234不要因此受宠若惊,他较胡毫不逊色,而且活泼多了,只是阴差阳错造成了一点浮面人生上的差异,淡淡持平常心即可。他与胡这一对,也是我选出的认为应该大力彰显的有关当今中国的无数伟大细节之一.跨`度的确大了一点,但第二代1234还是不难理解这里”跨度”的含义的。
进生2014-11-20发表
回安红:辛编辑,在《东华》关门后,有一年,回了北京,出了一本反应很好的书,写的是上一代的文人与梨园的事。这是我从报上登的消息留下的印象,误差该不大。有幸的话应该读一读。中华文化,被强行隔断了几十年,但丝丝缕缕的联系,还是通过民间的许多努力在渐渐复苏与强韧起来。无需先寄希望与中国的执政者,他们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走,先得从酱缸那个液体里爬出来才能谈正事。悉尼的海鸥女士(《海鸥南飞》的作者,Australia Chinene writer association 的 副会长)从小就是辛的好友,会知道得更多。
进生2014-11-20发表
信息需要载体。所以,我爽爽快快地将第二代1234的几许文字考贝到这所静寂的前院 : 第二代1234: “雙簧唱唱,慶倖進生老弟還出席了中共黨魁主持的內部座談會會議。老弟發言了嗎?反應強烈嗎?在下很羡慕你,老弟你就是俺的香bobo!!”(---存在这儿,暂且不论。) 我读高中时的学校,高二时,学校搞教改试点,教务处规定,语文教师每月都要作文一篇,书写清晰,交到教务处,还对全校公布,并评出优秀作文。所以对我们这些住校生,除了冬季,晚饭后天黑前,在校园里的花圃边,看到青年教师在那里寻找灵感,真不是罕见之景。但那里,不会见到老教师的。文革中,语文老师遭罪的很有一些,大都是老教师。中青年老师,我的记忆里,好像“保皇”时不铁杆,“造反”时也顶温和,很有些温吞水的味道。道理很简单,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是老校长史昭熙到师范院校点名要来的尖子;但也明白,书记不是好得罪的。老教师里,有一个,八字不好,姓“蒋”,蒋为文老师。他是教毕业班的一位语文教师。低年级里(记不清是高一还是高二),不知怎的,知道了他的历史背景,贴出一张大字报,开头的两行,几几乎全是“最”字,大字报结尾时,又是近两行的惊叹号“!!!…!!!”,堪称绝了。严令蒋老师老实交代,质问他姓“蒋”要为“谁”文?为什么抗战时不去“延安”要去“重庆”?在《重庆日报》当反动编辑时,写下了哪些反动文字?好在蒋老师任课的两个毕业班,几无跟进的大字报,瞧那“!”,就是围成篱笆,也撑不起畸形的脊梁。但从此,每见到蒋老师在大字报区转,脸色都是黄黄的。 我插队后,大约是第二年的样子,去公社申请化肥贷款,快到公社驻地时,在大堤上“顶头碰”遇见了蒋老师,我楞地一喊,两人都十分惊喜。他说他知道省中66届有相当一部份学生就在这周边几个公社,但也没指望能遇上;我问蒋老师你怎么在这儿?他跟我说,路过,他同他女儿一起”干部下放“在下面那个公社。带全薪下放,不用教那劳什子书,也无需担惊受怕,又同自己家人在一起,不”为文“了,美啊。我看他眉宇间开朗,脸色也看年轻滋润多了。他是我离开高中后,十多年里唯一一位还见到过的老师。之后,就要说30多年后了。插队那10年里,偶尔想起中学时代,同蒋老师相关的场景就会跳出来,还真栩栩如生。他是我们班的语文教师。
安红2014-11-20发表
进生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故事!请问进生是否知道辛夷楣后来去了哪里?
安红2014-11-20发表
进生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故事!请问进生是否知道辛夷楣后来去了哪里?
jinsheng2014-11-20发表
该谈谈那次简短的对话了。 我拨通了《东华时报》编辑部的电话,向辛夷媚编辑询问那篇大约是1997年2月22日寄出的稿子《乌鸦的欣喜》收到没有。 辛:“稿子收到了,我也看了。” 我:“稿子能用吗?” 辛:“这篇稿子不能采用。。” 我:“为什么?” 辛:“这篇稿子不能登。。。” 我:“为什么?这是我后院里的故事,100%的澳洲生活。。。” 辛:“这篇稿子不能采用。” 我不说了。我听着。 辛倒是诚恳地提到了另一个作者,提到了另一篇文章;辛告诉我,读者喜欢这样的文章。显然,当时我一定明白了“距离”这个词所能给予我的遥远感,但绝没有感到远离了“读者”写作的尴尬。 我说:对写作我有自己的准则。稿子,我就撤下吧。 电话就挂了。
jinsheng2014-11-20发表
该谈谈那次简短的对话了。 我拨通了《东华时报》编辑部的电话,向辛夷媚编辑询问那篇大约是1997年2月22日寄出的稿子《乌鸦的欣喜》收到没有。 辛:“稿子收到了,我也看了。” 我:“稿子能用吗?” 辛:“这篇稿子不能采用。。” 我:“为什么?” 辛:“这篇稿子不能登。。。” 我:“为什么?这是我后院里的故事,100%的澳洲生活。。。” 辛:“这篇稿子不能采用。” 我不说了。我听着。 辛倒是诚恳地提到了另一个作者,提到了另一篇文章;辛告诉我,读者喜欢这样的文章。显然,当时我一定明白了“距离”这个词所能给予我的遥远感,但绝没有感到远离了“读者”写作的尴尬。 我说:对写作我有自己的准则。稿子,我就撤下吧。 电话就挂了。
进生2014-11-20发表
为完整起见,给上面几段文字整合个标题吧,就叫:《乌鸦的欣喜》后记---(澳华文学网:03/12/2011-16/12/2011)
进生2014-11-20发表
信息需要载体。所以,我爽爽快快地将第二代1234的几许文字考贝到这所静寂的前院 : 第二代1234: “雙簧唱唱,慶倖進生老弟還出席了中共黨魁主持的內部座談會會議。老弟發言了嗎?反應強烈嗎?在下很羡慕你,老弟你就是俺的香bobo!!”(---存在这儿,暂且不论。) 我读高中时的学校,高二时,学校搞教改试点,教务处规定,语文教师每月都要作文一篇,书写清晰,交到教务处,还对全校公布,并评出优秀作文。所以对我们这些住校生,除了冬季,晚饭后天黑前,在校园里的花圃边,看到青年教师在那里寻找灵感,真不是罕见之景。但那里,不会见到老教师的。文革中,语文老师遭罪的很有一些,大都是老教师。中青年老师,我的记忆里,好像“保皇”时不铁杆,“造反”时也顶温和,很有些温吞水的味道。道理很简单,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是老校长史昭熙到师范院校点名要来的尖子;但也明白,书记不是好得罪的。老教师里,有一个,八字不好,姓“蒋”,蒋为文老师。他是教毕业班的一位语文教师。低年级里(记不清是高一还是高二),不知怎的,知道了他的历史背景,贴出一张大字报,开头的两行,几几乎全是“最”字,大字报结尾时,又是近两行的惊叹号“!!!…!!!”,堪称绝了。严令蒋老师老实交代,质问他姓“蒋”要为“谁”文?为什么抗战时不去“延安”要去“重庆”?在《重庆日报》当反动编辑时,写下了哪些反动文字?好在蒋老师任课的两个毕业班,几无跟进的大字报,瞧那“!”,就是围成篱笆,也撑不起畸形的脊梁。但从此,每见到蒋老师在大字报区转,脸色都是黄黄的。 我插队后,大约是第二年的样子,去公社申请化肥贷款,快到公社驻地时,在大堤上“顶头碰”遇见了蒋老师,我楞地一喊,两人都十分惊喜。他说他知道省中66届有相当一部份学生就在这周边几个公社,但也没指望能遇上;我问蒋老师你怎么在这儿?他跟我说,路过,他同他女儿一起”干部下放“在下面那个公社。带全薪下放,不用教那劳什子书,也无需担惊受怕,又同自己家人在一起,不”为文“了,美啊。我看他眉宇间开朗,脸色也看年轻滋润多了。他是我离开高中后,十多年里唯一一位还见到过的老师。之后,就要说30多年后了。插队那10年里,偶尔想起中学时代,同蒋老师相关的场景就会跳出来,还真栩栩如生。他是我们班的语文教师。
安红2014-11-20发表
刘海鸥?凌之!字好,文章更好。
进生2014-11-20发表
为完整起见,给上面几段文字整合个标题吧,就叫:《乌鸦的欣喜》后记---(澳华文学网:03/12/2011-16/12/2011)
进生2014-11-20发表
(续) 蒋老师在那张大字报出笼后,并没有遭多大罪,是侥幸于党支部与工作组在学校里揪出了一个“三家村”:一位教生物的,一位教物理的,一位教数学的。三人大概属校长的“乡党”或“骨干老教师”。教生物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还说他骑过日本的大洋马,这不肯定是汉奸嘛。这三人凑在一起,几个月不见老毛在新闻电影里露脸,就会悄悄说”毛主席是不是身体欠安?”之类的话。工作组一进驻学校,三人立即被隔离起来。以后就惨了,各人交代。其中教生物的多话,教物理的老教师极少插话,只是听听,教数学的会附和。老校长也因此受累许多。当然,都是旧社会过来的,老校长有他自己的问题。用当今胡锦涛语录,就是“延安”还是“西安”。 校园里,大操场南边,是两栋两层红砖楼房。成一字布局。现在是早就被敲掉了,换成了新楼。当年进敞开的大门朝左拐,男生宿舍,朝右拐,男教师宿舍。男教师宿舍二楼,就成了隔离室。那时的中国,这类私设的牢房是比比皆是,只要单位里出于阶级斗争需要。那位物理老教师一次自杀不成,工作组及校党委便安排了24小时监控。晚上是毕业班学生在宿舍走廊里值班。记得是几个小时一换,人站在门边,透过门上的玻璃窗,监控里面的人,预防他再悬窗自尽。可怜这位平时话不多的老师,终于在假期学生离校期间告别了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文革期间自杀的教师员工并不只是他一个。 那位生物老师劫后余生,八零年间还成了市里的特级教师。 假如,在那位1966年贴出炮轰蒋老师大字报的年轻高中校友与45年后的今天中国执政党党魁之间比较,再加上第二代1234的相关留言,作一些联想,能否让眼前人物面貌显得实际真实一点呢?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45年间可以承载如此的人物系列,着实让人感奋。 显而易见,我不会认为前两者是半斤八两(我可不是站在肉墩头旁读磅秤),我的校友与党魁之间,缺乏相称的比较前提: 对这位低年级校友的人生,有45年的空白我不清楚,但那是一个巨大的变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所以不敢妄测。我只能如此断语:他十之八九会优于今天中国的这类党魁。当年他作为学子,不过是受人教唆,想当运动的积极份子,并非能预见到那种歹行的恶果,而且文革收梢时,恍然大悟的觉悟者遍布中国。同样的考虑,我去认识十多年前澳洲悉尼《东华时报》辛夷媚编辑同我有过的那次通话交流。她的始终没有言传的真实考虑,也已经是过去,显然不能假想搬来代替她现在的认识。这段小幽默,原来收在《速写林别卓(之二)》里,只是贴上澳华网时,临时撤了下来,那文中有一句:“但因是‘重放’被拒,引起的‘驚訝’遠不如有過的另一次帶來的‘幽默’感受的惨烈—但那一次因同林别卓完全不搭界,反倒更证明‘幽默’在实人生里除了‘娘胎’还是宽广得‘别有洞天’的。这里为了紧扣‘速写林’的主题,只得割爱了。”指的就是这件事。今天我愿意先作同样的断语:辛女士她十之八九也会优于今天在中国执政的那位党魁,他经年少思进取,心胸狭隘逻辑推理荒唐, 相当浪费中国纳税人的辛苦供养,还要误导生命,弄污社会。 那么,就剩下这样两位的关联了:那位党魁与在吴中杰教授文《话说戴厚英》的评论专区里紧跟上来同我打招呼的“第二代1234了。” 假如第二代1234,是羞于见到我引文中带出的那种官方思想,也想嗤之以鼻,那我愿意恭喜他,今后往“折衷,公允,平正,调和”的“中性”方向上发展,定会有所斩获;虽然可能更不易,但因他真有诚意,不会提倡“假装的公正”,我乐见其成。倘若不是如我上面所猜,那就是鸱鸮弄舌,虽能东施效颦,却只是欲盖弥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再往上就该“知天命”了。称我“进生老弟”,还会说“老弟你就是俺的香bobo!!”,骨头没有四两重,积习难改,靠这”香bobo”之后的一竖一点再多,也实在撑不起他那变了形的脊梁。如此一个老小子,滚到地砖上,摇摇拨浪鼓,怎能取悦高堂上微笑着的不相干的看客?坦率地说,我很难欣赏他,一如很难欣赏胡锦涛,留点文字空间给这类人,只是在没有更有价值的对象时。现举的这例子,包括了我家后院的那棵巨大的桑树,那阳光下发出紫色光泽的桑果,还有自然存在着的象是令我老邻居Mr.walter讨厌的乌鸦,属于自然界里的一个子系统,却能理性地映照出不难施行的和谐努力与相应的和谐结果,远较在人与人之间追求“和谐”容易。而人类中的人形“乌鸦”,不是让它顺心如意地吃饱了,就愿意“和谐”,它首先要你变音,要人跟着它一起”聒噪”,方有趣味。这很像又是在讥讽什么了。 也顺便请第二代1234不要因此受宠若惊,他较胡毫不逊色,而且活泼多了,只是阴差阳错造成了一点浮面人生上的差异,淡淡持平常心即可。他与胡这一对,也是我选出的认为应该大力彰显的有关当今中国的无数伟大细节之一.跨`度的确大了一点,但第二代1234还是不难理解这里”跨度”的含义的。
安红2014-11-20发表
刘海鸥?凌之!字好,文章更好。
进生2014-11-20发表
第二代1234,这样称呼你恰当。我叫你到这篇文章下的前院来,是有原因的。因为第一代的1234因跟贴或文章遭删而意兴索然,便要转身;你的能迫不及待顶了1234,或诙谐地说是紧踩了人家的鞋跟头跟进也是抢了此机緣,象是你估摸着第一代1234不好意思马上捡起这个扔了的马甲,也或许他是想看看当今的世道人心,一如便衣警察故意把票子扔地上看有否贪心之徒。而我的贴上这篇《乌鸦的欣喜》,背后有一段发生在16年前的遭《东华时报》编辑辛夷媚女士断然拒绝的幽默故事。贴上这篇《欣喜》就想谈谈当年这段往事,相比一下,也是请1234他不妨听听安红女士的建议与看法,还有前辈的见解,一如生存的不易,多点释怀,若干年后也好有“古经”谈谈。此外,还能免得你这第二代1234又好奇问我是否在场,所以采真名实姓,不用某某。此外,当然不能不提你的也很感兴趣的那段最高指示。所以呢,虽然你装着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扒拉出这段东西的,有否红头文件在手?,我是不管你怎么想的,先二拍下来再开场: 他说:”对於那些留党察看的下台干部,只要他们对党忠心耿耿,就是党性强,就仍旧属於无产阶级先锋队,不管他们占有多少财富,就要重新使用他们. 对於在反腐败斗争中下台的同志,要分请是延安还是西安,只要他们还忠於党,就是发生在延安的腐败,革命队伍中的腐败,而不是西安反革命队伍中的腐败,就要留出路,为他们创造条件,争取尽早重新使用.” 这就算是开场白了。
进生2014-11-20发表
回安红:辛编辑,在《东华》关门后,有一年,回了北京,出了一本反应很好的书,写的是上一代的文人与梨园的事。这是我从报上登的消息留下的印象,误差该不大。有幸的话应该读一读。中华文化,被强行隔断了几十年,但丝丝缕缕的联系,还是通过民间的许多努力在渐渐复苏与强韧起来。无需先寄希望与中国的执政者,他们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走,先得从酱缸那个液体里爬出来才能谈正事。悉尼的海鸥女士(《海鸥南飞》的作者,Australia Chinene writer association 的 副会长)从小就是辛的好友,会知道得更多。
进生2014-11-20发表
第二代1234,这样称呼你恰当。我叫你到这篇文章下的前院来,是有原因的。因为第一代的1234因跟贴或文章遭删而意兴索然,便要转身;你的能迫不及待顶了1234,或诙谐地说是紧踩了人家的鞋跟头跟进也是抢了此机緣,象是你估摸着第一代1234不好意思马上捡起这个扔了的马甲,也或许他是想看看当今的世道人心,一如便衣警察故意把票子扔地上看有否贪心之徒。而我的贴上这篇《乌鸦的欣喜》,背后有一段发生在16年前的遭《东华时报》编辑辛夷媚女士断然拒绝的幽默故事。贴上这篇《欣喜》就想谈谈当年这段往事,相比一下,也是请1234他不妨听听安红女士的建议与看法,还有前辈的见解,一如生存的不易,多点释怀,若干年后也好有“古经”谈谈。此外,还能免得你这第二代1234又好奇问我是否在场,所以采真名实姓,不用某某。此外,当然不能不提你的也很感兴趣的那段最高指示。所以呢,虽然你装着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扒拉出这段东西的,有否红头文件在手?,我是不管你怎么想的,先二拍下来再开场: 他说:”对於那些留党察看的下台干部,只要他们对党忠心耿耿,就是党性强,就仍旧属於无产阶级先锋队,不管他们占有多少财富,就要重新使用他们. 对於在反腐败斗争中下台的同志,要分请是延安还是西安,只要他们还忠於党,就是发生在延安的腐败,革命队伍中的腐败,而不是西安反革命队伍中的腐败,就要留出路,为他们创造条件,争取尽早重新使用.” 这就算是开场白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