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繁华背后的异化
作者:汪应果  发布日期:2011-11-19 02:00:00  浏览次数:2474
分享到:
——评胡丹娃短篇小说《四月五日》
 
       胡丹娃的小说传到我的邮箱时,我身在海外已将近一年了.这一年来,我完全没有接触到大陆中国的平面媒体,但我很相信网上的那句著名的判断——“中国文学已经死了”。得出这样的结论往往并不需要亲自阅读那些作品,再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做出判断。在自然科学中,许多结论并不是通过直接观察得出来的,比方说,天文学对于暗物质、对于系外行星,都是根据相邻天体的异动,判断出来的。这种方法对于文学也适用。举例说吧,只要你知道十九世纪俄罗斯“十二月党人”视死如归的英勇事迹以及那么多的贵族妇女为了真理抛弃富裕的生活甘愿陪伴着自己的丈夫万里迢迢徒步流放到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去从事劳役,你就能肯定地做出当时俄罗斯文学一定异常地辉煌这样的结论,即使你根本不知道普希金、莱蒙托夫……这样的诗人存在。今天的中国也一样,只要看看国外媒体用“太黑了”为标题对惨遭汽车两次碾压、过路的十八条好汉熟视无睹的小悦悦事件的广泛报道,就可以知道这个社会良心已经泯灭殆尽,就可以断言代表良心的中国文学已经死亡,因为这个社会早已经死了。
       其实要说我完全隔离了中国当代的文学,也还不尽然。我在海外也经常从网上看看国内最新的电视剧、电影什么的,当然总是拣排名前列的鼓噪最喧哗的看,看完后只是感觉导演和作家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把观众的智商培养为负数以及考验观众在各式各样的胡说八道面前保持淡定的耐受力。
       不过,当丹娃的《四月五日》小说传到我手中时,我的眼前倒真的是一亮:难得的良心之作。
       小说很短,写的是一桩因抗拒拆迁而自焚的“小事——正像其中的人物804所说,“为拆迁跳楼上吊自焚的事太多了”,以致连上新闻的资格都没有。但同时写的又是大事,因为房地产业在我国GDP中举足轻重,在某些地方经济中往往占有半壁江山。
       就是这么一件在中国境内的“小事”,怎能写出亮点来?我以为小说的成功就在于写出了繁华背后深刻的异化。
       小说始终把今天和昨天这两条时间线交揉在一起,并由此构成一幅幅强烈对照的画面来:物与人;重与轻;死与活;冷与暖;现实与回忆等等,从巨大的反差中,凸显出了异化的主题。
首先令人触目惊心的便是物与人的异化。小说一开始就着力描写了这处“商住两用小区”的繁华:“六幢三十层高的大厦落落盘踞,幢幢下面泉飞蝶舞,有风过来,送来香雨。一楼大厅宽敞得能开一个中等规模的舞会”, 玻璃幕墙上天光楼影。民国文化街上阵阵车吟。然而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应该是谁呢?是老七,是花羽毛,是这块土地的产权人.老七为了抗争,自焚了;花羽毛苟且地活着,在这块自己应该做主人的地面上当保洁工,成天看着别人的脸色讨口饭吃。胡丹娃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她让原先的主人成了这块土地以及上面立起的建筑物的奴隶,而让人们劳动的对应物成为人的压迫者.在这儿,作者表现出敏锐的艺术观察力: 天光楼影”的辉煌,电梯口的提醒词“楼内有监控,请勿自投落网”,都在在表现出大楼的自信和利益不容侵犯的主人身份。相反花羽毛反主为客,反而处处要小心翼翼地行事。为了强调人与物的异化,作者让所有的人物都失去了他们的姓名。作为大楼一定程度上的权控者,已化作了大楼(物)的一部分,只剩下了数字804805,行使着“物”对“人”的压迫功能。小说里,唯一的一场“人”与“物”的对抗,就发生在804和羽毛为使用84消毒液的争执中。804不允许羽毛使用84消毒液(注意数字的某种暗合),造成羽毛内心的抗拒。作者写了一句:
        “再看804室那边,影子透过玻璃墙投射到地砖上,占去了幽明,陆续叠加的影子上来问长问短,像演皮影戏。
        这看似无心的一句,实则流露出作者的艺术机智:她把804以及其他的那些人都划入大楼“物”的层面中了。
       作品里的“人”,只有两个:老七和羽毛。一个死了;一个活着。老七虽死,并没有像805所说“重于泰山”,最多只能是“花絮”的价值,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活着的羽毛,的的确确是“轻如鸿毛”了。
       作品的结尾处,又出现了“物”的繁华场景:“蓝莹莹的光,满地都是星星。”“蓝光尽头才是我家吧。哪颗星星是你呢,七老师。”这里,“人”被“物”完全排挤出局了。
       “物”与“人”互相置换位置,这一类的异化还贯穿在其他许多对立之中。比如,活着的人热衷于拿死人的纸房子送礼,而死去的老七却化身为火蝴蝶,表明“死”与“活”的置换和异化。繁华大楼里人际间的冰冷和死去的老七留在羽毛心中的温情,表明了人际关系里“冷”与“热”的置换和异化……这一切都围绕着这桩自焚“花絮”开掘出来了。
我在前面提到,这是“中国境内”的“小事”,强调了“中国境内”这四个字。这要发生在国外,别说是全国以死抗争的事件每年以十万计,哪怕只要死一个,闹不好就要让政府倒台!我这里有一个小例子:今年年初,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生了大洪水,政府和国民竭尽全力进行了抢救。原先政府曾拿出一百几十亿澳元准备升级全国的宽带网络系统,最后被反对党一语否决。他们提出,宽带系统不如人宝贵,干脆拿这笔钱发给受灾的人们吧,于是每一个屋内进了水的人家每人得到五千澳元的补偿金。这么一想,真不知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否也在相互置换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老七和羽毛不都是这样吗?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围绕老七的自焚——他为什么自焚?他的死是泰山还是鸿毛?
       这似乎是一个小说之外的话题,但又跟理解小说主题的意义、价值有关联。
       那么我们还是借助一下小说之外的知识来回答吧。
       昨天我在“搜房网”上下载了一位名叫鹏521写的文章,题目是:“一位即将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房地产商的告白……”他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真相,也顺带明白了老七以死抗争的原因。
       这位作者说,他从事房地产整整十年,赚了许多钱,对这种生活方式厌倦了,决定让他以及自己的孩子们到国外去换一种活法。在他离开祖国的前夕,决心公开中国房地产业的黑暗内幕。
       他告诉我们,中国的房地产商绝大多数都是“空手套白狼”,关键是在政府中找到关系,“关系比资金重要的多”,“只要跟政府关系够硬,拿到了地,那银行都巴巴地跑来,乖乖地给你贷款”。因此,“权钱交易”是中国房地产业的核心。
       下面地方政府该出手了。在这个问题上,无需责怪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手里没一寸土地,土地全是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先以极低的价格从产权人手里拿走土地,再以极高的价格卖给开发商,完成了土地的第一次大增值。地方政府之所以有这个权力,就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土地是公有的,我要从你手里收回,你就必须交出来!问题就在于,既然土地是国家的,而产权人原先的房产是私有的,如果政府想从事商业行为,你就必须给每一个产权人以等值的免费的住房,否则政府就是破坏了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你就成了赤裸裸的掠夺。这是问题的第二个层面。
       推动房地产商品运转的是银行的资金,不论是财大气粗的央企“不务正业”对房地产业的强势介入,还是小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运作,无一不是出自银行的贷款。问题就在于银行的钱从哪里来的?老百姓!于是问题转了一个圈,又到了老百姓这边。中国的银行同样是国家的,只赚不赔,即使房地产业倒闭,银行也不会关门。银行的办法就是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来把老百姓手中的钱“稀释” 掉。于是又完成了一次大掠夺。这就是问题的第三个层面。
       从老百姓手里拿来房产土地,又从老百姓手里拿来钱,经过权钱交易,再经过地方政府、央企高管、银行的层层盘剥,最终却要让老百姓去为高企云霄的房价去买单,这就是中国房地产的政治经济学。我不知道假若马克思还活着,他老人家还要骂出什么难听的话来!
        马克思曾经以极沉痛的心情说, 在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 都有一个华工的灵魂呻吟。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同样地为繁华背后自杀上吊自焚的人们发出一声由衷的叹息呢?
        老七,我想就是为这自焚的。你说他是英雄还是“花絮”?反映这一主题的胡丹娃的小说有没有价值?
 
 
      《四月五日》也是一篇颇有艺术特色的佳作,首先就是它的叙事文学技巧。这篇小说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胡丹娃跟某些作家不同的是,她决不是为借鉴而借鉴,为“拿来”而拿来,而是完完全全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服务,因而它的叙事风格也就更贴近中国的传统,中西风格更融合得天衣无缝。比方说老七的化身火蝴蝶这个意象,当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果关系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典型的表现方法。但仔细想想,当下中国到处充满着光怪陆离的荒唐,怪诞,这样的景象大概比起马尔克斯所在的哥伦比亚,也要自叹弗如。中国难道不是魔幻现实主义最好的土壤吗?更何况,火蝴蝶的意象不也更带有中国式梁祝的诗情画意吗?
        小说的用字炼句极有特色,不少动词用得出其不意而又充满张力,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这方面只要仔细地阅读作品,相信能找到许多的例证。阅读这篇小说,我会产生一种类似阅读俄国伟大文学家契科夫小说的快感。契科夫的特点就是极为简洁、冷峻,含蓄。胡丹娃的《四月五日》叙事也极为简洁。比方作品的结尾写到羽毛在楼顶上跳桑巴舞(这当然也是明显地不符合常理的),最后一句是:“羽毛跳着与老七、与这大厦的告别舞,明天她将会去哪儿?”这句话看似毫无来历,令人莫名其妙,但只要留意,就可知道在对804的描写里,有“睚眦必报”这四个字,暗示了这句话的后续事件——804把羽毛告到了物业公司,于是羽毛便被解雇了。仅仅为了一个必须按照物业的规定使用84消毒液,一个坚持不准用,就把一个人的工作给炒了鱿鱼,这是何等地冷酷!它再一次证明了羽毛在这个社会里的价值就是“扒掉的垃圾”。但这些作者都隐藏在小说的后面了。
        胡丹娃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在中国这块几乎令纯文学窒息的土地上,始终远离喧嚣,不惧孤独,坚守着自己纯文学的追求,而这正是她,令我最为感佩的地方 

上一篇:留住文学


评论专区

wang,yingguo2014-11-20发表
我也不知道澳华网能否许可把这篇小说附上。
进生2014-11-20发表
丹娃的《四月五日》:难得的良心之作;《繁华背后的异化--——评胡丹娃短篇小说《四月五日》》:清醒的良心之评。 也理解把胡丹娃归结为“坚守着自己纯文学的追求”的说法,一个“纯”字,有“委婉”的色彩,也有区分界定之效;如今的世道,坚守”纯文学”的追求大抵不该招致厄运的. 谢先生写下这篇评论. 澳华网不知能否追加附上这篇《四月五日》小说呢?
wang,yingguo2014-11-20发表
我也不知道澳华网能否许可把这篇小说附上。
进生2014-11-20发表
丹娃的《四月五日》:难得的良心之作;《繁华背后的异化--——评胡丹娃短篇小说《四月五日》》:清醒的良心之评。 也理解把胡丹娃归结为“坚守着自己纯文学的追求”的说法,一个“纯”字,有“委婉”的色彩,也有区分界定之效;如今的世道,坚守”纯文学”的追求大抵不该招致厄运的. 谢先生写下这篇评论. 澳华网不知能否追加附上这篇《四月五日》小说呢?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