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蛇和它的天敵老鷹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1-10 02:00:00  浏览次数:2522
分享到:
 蛇是蛙﹑鼠的天敵﹐但老鷹卻是連蛇帶鼠的天敵﹐是生物鏈中處于最高層次的物種。蛇捕食害獸鼠類﹐與老鷹爭奪食物﹐又殘殺大量無辜的益蟲蛙類﹐使蟲害猖獗﹐破壞自然生態平衡。老鷹瀕臨滅絕﹐蛇就多起來了﹐可蛇太多了﹐就必須對其數量加以限制﹐不能讓其無節制的擴張﹐此重大歷史使命就天然地落在老鷹的肩上了﹐老鷹成為蛇類的天敵是天經地義的事﹐只要它還存在﹐它就一定不讓蛇們為非作歹。
            然而﹐蛇是遠古以來幸存的動物﹐歷史悠久﹐對生活環境變化適應性相當強﹐不可等閑視之。大約在8000萬年前﹐可能是那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從天而降引起大爆炸的緣故﹐也可能是地球冰河期來臨氣候開始變冷的緣故﹐那些軀體龐大和特化的動物如恐龍﹐它們的器官系統就不能適應﹐結果就只有走向滅亡。相反﹐恐龍的一些親戚如魚鱉類﹑鱷類﹑蜥蜴類和蛇類(白堊紀初由蜥蜴逐漸失去四肢演變而成)等﹐它們的軀體不怎麼龐大和特化﹐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逃脫了滅絕的命運。蛇類在今天地球上的爬行動物中非常繁榮昌盛﹐生活的範圍比較廣闊﹐從熱帶到溫帶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形像很“親民”﹐所到之處都吃得開。
            從進化的歷史上看﹐老鷹卻是蛇類的小字輩。蛇類幾乎是與恐龍同一時代的爬行動物﹐而鳥類(包括老鷹)是由侏羅紀恐龍演化來的﹐具體地說是由一種小型的﹑兩足行走的身體輕巧行動敏捷的獸腳類恐龍變成的。有蛇于先﹐有鷹于後﹐先後距離約一億年。然而這並不說明蛇的“德高望重”和鷹的“年輕幼稚”﹐而說明自然進化“後來者居上”的規律性﹐也說明一物降一物的必然性﹐因為鷹比蛇具有生態上優勢和完備性。
            老鷹是恆溫動物﹑熱血動物﹐而蛇類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蛇的體溫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自己不能對自己的體溫進行調節﹐太冷了它們會被凍死﹔太熱了它們會被燙死﹔它們的基礎代謝率低﹐活力差﹐吃的食物也少。蛇能堅持幾十天不吃不喝﹐在洞裡冬眠幾個月後肚子裡的食物只消耗2%﹐有人就吹噓這是“勤儉節約的品德”﹐其實是它的代謝功能極差﹐消化不了那麼多﹔再來看﹐蛇能把嘴巴張大到130(人的嘴巴只能張大到30)﹐能吞下比自己大幾倍的動物是不假﹐有人就美其名曰﹕“蛇能吞象”﹐殊不知它的胃在進化論上是很落後的﹐是直通通的小袋子﹐不是彎彎曲曲的球狀囊﹐即使是吞下獵物﹐也折騰得死去活來﹐花的時間太長﹐容易給其天敵以可乘之機。這些都是蛇類逐漸走向滅亡的跡象。而老鷹的體溫保持恆定﹐不受外界溫度的影響﹐在極冷或極熱的條件下仍能活動﹔它們的基礎代謝率高﹐活力充沛﹐吃的食物也多﹐一隻老鷹一年下來要吃掉好幾千條蛇。
            蛇對地域的依賴性極大﹐喜好佔據地盤獨霸一方﹐故有“地頭蛇”之惡名。然而也因此而限制了它的生存條件﹐守以待斃。老鷹則以四海為家﹐喜好巢居于懸崖峭壁之上﹐活動半徑大﹐可決戰于幾十幾百公里之外。
            蛇類的眼視力已經嚴重退化﹐白內障伴隨其一生﹐不可救藥。它們不會轉眼珠子﹐看事物太直觀﹐又近視﹐捕捉獵物命中率不高﹐常常扑空。而老鷹眼光炯炯發亮﹐可從數公里的高空遠眺俯澉﹐一切盡在掃瞄中﹐難逃其爪心。蛇對付老鷹有一些招數﹐比如把自己每一次脫下來的皮掛在樹上以蒙騙老鷹﹐但那蛇皮隨風飄擺﹐很快就被老鷹識破。毒蛇以毒攻擊老鷹倒是厲害的一招﹐老鷹為此也曾吃過敗仗﹐或者與蛇同歸于盡。後來老鷹吸取教訓﹐利用蛇視力差的短處而利用自己羽毛柔軟滑翔無聲的長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逼近蛇身並用其強有力的鋒利的爪﹐當頭就將蛇踢翻打昏﹐蛇根本來不及咬牙吐毒就已經成了老鷹的美味佳肴了。
            老鷹成為蛇類的天敵﹐還有一個不大為人所知的教育上的理由。原來﹐蛇和老鷹雖然都是卵生的(部份蛇類是卵胎生)﹐但是老鷹重視對下一代撫養﹑教育和傳幫帶﹐而蛇類的孩子一出殼就到處亂竄﹐父母不負任何責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基本的生活技能的訓練﹐導致它們的弱智低能﹐一代不如一代。與此相反﹐老鷹的英帥神勇代代相傳﹐不可戰勝。

                                                           

  2008129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