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鄉碑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1-09 02:00:00  浏览次数:2081
分享到:
    在那裡﹐有山﹑水和樹林﹐有村莊﹑田野和集市﹐有你祖先的墳和足跡﹐有你的老家。你生于斯而長于斯﹐有你的至愛親朋和相見淚汪汪的老鄉﹐是你遠游時舉頭望明月而魂牽夢繞的地方﹐是你徹夜難眠而床前低頭思歸的地方-------那就是故鄉。
            在那裡也許無所不有﹐可就是沒有你祖先的墳和足跡﹐你雖長于斯卻不生于斯﹐你可能舉目無親或者情如萍水相逢﹐你是匆匆的過客或者是永久的嘉賓﹐你愛之卻不曾想為之獻身﹐你在此開花結果卻從不思在此落葉歸根-------那就是異鄉。
            我于1987年8月從中國海南島舉家移民來到澳洲﹐1988年到新南威爾斯州西南部鄉下當工人﹐1995年回悉尼買了房子搬了家﹐現在我的家就住在悉尼西南部的費菲市(Fairfield)和利物浦市(Liverpool)的交界處﹐卡拉瑪打溪流(Cabramatta Creek)和綠色山谷溪流(Greenvalley Creek)的夾角內。這一帶開發建城的歷史不長﹐在縱橫交錯的街區中還保留著許多處女地的原始風貌﹐還有許多百年林木(Palm樹)﹐所以把這一帶喻為鄉村的城市或城市的鄉村都恰如其分。這裡就是我的新的故鄉。
            我每天都在這一帶步行鍛煉﹐少則五﹑六公里﹐多則十二﹑三公里﹐到處走馬觀花﹐親眼看到這一帶的綠地之多之大。每隔二﹑三公里就有一個綠地公園﹐每一個都大得只好用多少個足球場來估算。還有街區休閑地(內有幼兒滑梯﹑鞦韆之類)﹑河岸留地﹑體育場﹑高爾夫球場和各家各戶房前屋後的草坪實際上也都是綠地。這些綠地有專人定期用機械割草﹑修整和護理﹐因而任何時候都是那樣的蔥綠如初﹑整齊美觀﹐好像是天然無邊的綠色地毯鋪滿人間。綽綽有餘的綠地淨化空氣﹐調節氣溫﹐引來鳥兒歇腳和覓食﹐招人喜歡在此休憩和遊玩。我才明白了車水馬龍﹑喧鬧無比的城市為什么天空這麼藍﹐為什么鳥兒這麼多這麼自由自在﹐為什么環境這麼寬敞和舒適而“最適合人類居住”。綠地文化是澳大利亞文化的“廬山真面目啊﹗
            所有的綠地公園我都愛逛﹐但是很多時候我還是獨愛繞著威克里(Wakeley)綠地公園走。此公園離我家兩公里﹐大如十五﹑六個足球場﹐有兩條用鋼筋水泥板筑成的水渠交匯其中﹐還有一條沿渠的長長的人行道。我喜歡這裡近家﹑空曠﹑平坦﹑空氣新鮮﹐更喜歡常常目睹公園入口處的那張永久性告示牌。此牌的上面寫道﹕
                                                     In this area
                                                Land of opportunity
            Many of the immigrants that came to Fairfield in the early days were people of the land, the area's agricultural potential a major atraction......The Fairfield historian Roger Morgan wrote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area: "...they always seem to be in the gardens, rain or sunshine and even at night you can see the landterns moving around and in mist that hangs over the creeks in the cold winters morning, they are out tending the vegetables. "......The oldest remaining Chinese market garden, in operation since 1936, still produces a range of fresh produce.
 
            這就是說﹐許多早期來到費菲的移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可能是這個地區農業的主要的原動力-------費菲市歷史學家路治. 摩爾根這樣描寫這個地區的中國移民﹕“總是看見他們經常冒著雨﹐頂著烈日﹐甚至晚上都在菜地裡﹐在寒冷冬天的早晨﹐透過小河上的薄霧可以看見他們的燈籠在閃動﹐他們在盡心盡力地管好菜蔬”------- 遺存最古老的中國人經營的蔬菜公司在1936年後仍生產一系列新鮮的產品。
            這些歷史性記錄表明了很久以前就曾有中國人在這一帶生息和開發﹐在這兩條水渠的岸邊種菜供應市場了。摩爾根先生對中國人日夜勞作﹑苦心經營菜地的描寫非常逼真和生動﹐與我在海南老家所耳濡目染的一模一樣﹐與我在澳洲其他地方的一些見聞也很吻合。十年前我在距離這裡五百公里的木材廠當工人時﹐曾有一位年輕工友告訴我說﹐中國人在當地曾經教過他爺爺種菜。可見早期的許多中國移民是以種菜賣菜和傳播種菜技能安身立命的。
            這裡埋葬著那些不“裹尸還”的中國先民的“忠骨”﹐永遠飄逸著他們的魂靈。這塊告示牌使我感到慰藉﹑自豪和驕傲。我想﹐這個牌子不就是中國先民們參與開發澳洲的“功德碑”嗎﹖不就是我們這些后代沿著“祖先”的足跡﹐繼承“父輩”的業績而移民澳洲的最正當的理由嗎﹖不就是我的新故鄉的鄉碑嗎﹖
            新故鄉雖然有別于老家鄉﹐然而已經不是異鄉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