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视点

新闻视点

直击《中澳文学论坛》(第二日)(上)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1-09-01 02:00:00  浏览次数:2253
分享到:

在澳大利亚著名的出版家,文学批评家兼教授IVOR INDYK先生的介绍主持下,幽默的莫言先生以熊猫遇见了考拉为引子,拉开了探讨“当代作家与传统是何种关系?传统是文学创作的资源还是负担?传统应当得到探究,继承还是改变?传统文学的重要性以及作家在文化传承中是何角色?”的序幕。 

以《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为讲演论题的莫言强调:中国的文学自有中国文学的特色,有其特定的范式,即特有的方式方法。尤以白描的手法为高超。所谓白描,即不直接描写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巧妙地借鉴其人其言,其言其形,表现内在的丰富心理,这是一种建立在世态人情的丰富体验。作家,既要学习西方文学可以借鉴的技巧与结构,更要从本国的传统中去寻找丰富的材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学遭遇了西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狂潮,一直在文学的世界丛林之中寻找席位,无暇回归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当中来,而在饱览了西方文学之后,在经历了多年的创作生涯之后,才发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远远较于原来所想象的更为密切。

莫言先生以写《檀香刑》的经历向与会者表明,传统是水,是丰沛的创作资源,而作家则是离不开水的——鲜活的鱼。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者,出版了《PRESS RELEASE》诗集,入围澳大利亚玛丽吉尔莫诗歌奖和墨尔本最佳诗歌奖,获得过维多利亚州长最佳诗歌奖的LISA GORTON博士则紧随在莫言先生之后登台,表述作为一个诗人对传统阅读习惯,传统的文学的传承的感悟。   

LISA以她小时候锁在浴室读书,深深地沉静在心灵的召唤之中,以至于浴室的水溢满流出,满室满地,母亲误以为女儿淹死的亲身经历,重新唤醒了与会者对传统的美好回忆。        

在论坛现场,她为大家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冰》,并特别强调的是,身心负载着的传统越多,那么面对现实的变换,需要完美自身的挑战也就越多。诗人写出的诗歌是通过形象,而且是历史的形象引发出对现实的思考,是将现实置身与情感之中,显现传统对现实的权威。 

中国作家李洱则以《学习西方 找中国的传统》为题,为我们呈现“儒雅风流”的文学创作与传承创新的另一面。       

李洱从传统和个人才能的角度切入话题,以针对艾略特的诗作发表评论的英文著作都曾经贬低和讥讽继承传统的创作是“有趣的古代作品的复制品”,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少言及传统为例,谈及“任何作家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具有意义的存在,都不能割断自身与历史的关系。” 

当今的文学创作,应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穿越,不仅在西方与东方之间穿越,,而且应在过去和现实中穿越。李洱以朱自清为范本,强调文学的“儒雅风流”,即重新审视既往的历史的文学价值之美,从中国传统的创作源头,如《诗经》,《论语》等经史著作中汲取营养,占有并超过世俗的情感,以恢复文学的精神作用。

出生在新加坡,一九九七年移民澳大利亚的梅健青先生(LIM CHENG BOEY),已在澳大利亚发表了四部诗集和一部论文集。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阐述国家与地域,传统和沿袭,传统的滋养和作为新移民在试图融入主流社会之后对传统的迷失与彷徨。 

中澳文学论坛的第二日,与会者还就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如何避开作家已有的成功,寻找新的道路;长篇创作的结构和形式以及突破,即升华创作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评论专区

田地2014-11-20发表
传统是文学创作的资源还是负担?——问的好!
安红2014-11-20发表
致读者——请您密切关注【作品研讨】栏目,作家们的发言,将陆续推出。
读者2014-11-20发表
祈愿能者辛劳,将各位作家的论坛发言述之文字,在文网刊出,以滋养澳华文网的读者。
田地2014-11-20发表
传统是文学创作的资源还是负担?——问的好!
安红2014-11-20发表
致读者——请您密切关注【作品研讨】栏目,作家们的发言,将陆续推出。
读者2014-11-20发表
祈愿能者辛劳,将各位作家的论坛发言述之文字,在文网刊出,以滋养澳华文网的读者。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