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微信里的中国
作者:张镭  发布日期:2018-06-11 00:48:18  浏览次数:2083
分享到:

中国人爱微信,胜过爱父母。

所以,我把今天的中国人,称作微信人。

微信是个啥玩意?里面是些甚东西?为何这么令人着迷?

据说,微信里头的东西,35%是人生教诲、人生感悟,这两样东西被人们称作心灵鸡汤;25%是吃货们晒的美食,还有少不掉的晒娃;30%是黄段子;10%是节日祝福。

不知道这个“据说”是谁搞出来的。微信里的确存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显然地,微信里的内容远不止于这些。在我看来,微信里的世界远比世俗世界精彩而有趣。

一个人在世俗世界里活得久了,就会活得腻歪,活得索然无味。可当他投入微信世界的时候,他立马就精神了。我常常会在许多场合看见人们捧着手机,对着手机发笑。不用猜,是微信让他乐了。

这年头,能让人乐的事儿不多。

偶尔我也看看微信。不过,说实话,我做不到全神贯注,更做不到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对我来说,能让我全神贯注的,一是读书,一是写作,一是沉思。

我不看人生教诲,不看人生感悟,不是我不需要心灵鸡汤,而是这些鸡汤对我不起作用。美食我倒有兴趣,我一向喜欢吃,尽管我不是个吃货。可问题是,吃货们晒的美食,根本不是我的所爱。我的所爱,压根不敢晒:稀饭、咸菜。

那么,我爱看些什么呢?

我爱看新闻联播、纸质媒体不敢说、不能说的东西。

微信里就有这么一些个东西,所以,我从不反对人们把时间消磨在微信里。

这些年,我们都在批评中国人不读书、读书少,认为这样下去,我们这个民族会多么可怕!我也悲观过,但现在我不悲观了。因为,中国人固然不读书、读书少,可中国人哪天停止过阅读了呢?他们阅读微信,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阅读吗?

这样的中国人有多少呢?我在微信里读到这样一个数据:《国民手机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数万名网友,平均每天看电子屏时长近6个小时,占全天时间的24%;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达108次,即一天24小时中,每13分钟就会使用一次手机。

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比达到97.5%。

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天有7.53亿人在玩手机,在阅读微信,当然,也在发微信。

我们不妨把这7.53亿人打个对折,即,在中国,每天有3亿多人在阅读有意义的文字。

何谓“有意义的文字”呢?

我随手抄几则标题,大家看看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很有意义?

《当下不缺精致利己者“刘震云”,最缺真正知识分子“崔永元”》;《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培养比贪官更可怕的人》;《只有心存光明的人才愿意去谴责和批判》;《一针见血:中国当下面临的最大危机》;《中国社会有多荒唐》;《女儿,这世上真的有禽兽》;《78年前,他壮烈殉国。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影响国人数千年的三个坏文化》;《中国的名人培养了大批道德投机分子》;《乡村“怪现状”:“做小姐”“做混混”被欣羡,乡村道德溃退令人震惊》;《历劫不死的中华文明》;《5任老婆,孙中山一生究竟有多少伴侣?》……

我随手抄录这么多微信里的东西,说明微信里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净是垃圾”。在我看来,这都是很好的东西。

不知道大家看到没有,微信里的这些文字,大多冠上“中国”二字。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微信世界里,不净是晒吃晒喝晒娃的,分明有许多人时刻关心我们的国家。我把这些人称作“微信里的爱国者”。

中国的爱国者,有两类人。

一类人在新闻联播里、纸媒里,他们属于歌颂类。

一类人在微信里。这类人显然不歌颂,但也绝不糟蹋。

微信里的爱国者,可能会说一些令官员们生气的话,失望的话,甚至愤怒的话。

我可能也属于这类爱国者。

这类爱国者的文字,哪怕你就是鲁迅第二,你也上不了新闻联播,上不了党报党刊的纸媒。即便网络,也常常被删。

我上面抄录的那些个标题,有时想再打开看看,却被告知已被删除。

删也不要紧,只留下个标题,也很有意义。

中国人喜欢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这些写作的人,就留下一个标题吧!

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的世界,尤其当下的中国,是属于微信的。微信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更接近于真正中国的中国。如果你是一个老外,如果你要了解、认识,进而研究中国,那就从微信开始吧。抛开微信谈论中国,是无人相信的中国,是不靠谱的中国,是虚假的中国。

这般说来,中国有两个,一个在新闻联播、党报党刊里,一个在微信里。

一个老外,他要了解、认识中国,他就必须走进中国人的微信里去。同理,一个中国人,他要了解、认识自己的国家,他就必须看微信。包括微信里的心灵鸡汤,各种晒,乃至于黄段子和各类商品广告。要知道,这也是中国人的生活。

我一直从世俗里了解、认识中国人,中国人的生活,我知道,中国人的生活好得很。我也知道,这片土地日新月异。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一直亢奋不起来,无论我怎样努力,就是做不到新闻联播那般亢奋。不亢奋,亢奋不起来,是非常要命的事。要命什么呢?就是不能跟大家一起欢呼。仅仅不能,倒也罢了,偏偏看到的是乐观不起来的东西,和乐观不起来的现象。我常被这个不乐观弄得很不爽。自己不爽,也让别人跟着不爽。

书本也让我快乐不起来,尤其当下人的著作,包括影视作品。

有人说,微信是个可以说真话的地方。如果歌颂的东西,显得不真实,那书本难道也虚幻得很?

我喜欢说真话,即便不受欢迎。倘有个说真话的地方,住着一帮说真话的人,我真向往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有吗?

现实世界不大好找,所以,人们就弄了个虚拟世界。我理解的微信,就是这样的世界。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痴迷于这个世界呢?难道大家都想找个说真话的地儿?难道大家都想找一帮说真话的人,说一点真话?

说真话好!人要能一辈子都说真话,更好!

这世界,说谎话的多,虚伪的人多,欺骗的人多,视感情为儿戏的人多!

我对于现实世界,并不满意。这个世界有些人,有些事,太操蛋了,太让人心烦意燥了,太让人伤心绝望了。可是,我离不开啊!我离开了,我去哪里?所以,我说,我生在这里,活在这里,也将死在这里。

虚拟世界好是好,但你不能靠它活人,它只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那个地方虽然是个虚拟世界,但那个地方依然归人管辖,依然逃不脱人间法规的约束与监管。我们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男人是女人,可他看得见我们。我们在那个地方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听得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允许你说真话,但这个允许是有限度的,也是有限制的。过了他那个限,他就会对你采取措施,如果你不听话,你固执,他会比你还固执。他要是固执了,可就没你什么事了。他会把你说的话,全部删除,这个时候,一般是连标题也不给你留下。

微信里的中国,是相对真实的中国。

微信里的中国,固然成不了主流中国(主流中国怎么能让位给不入流的微信呢),但有了这份相对真实,真的足够了。

我是在一次不经意的翻一翻微信时,意识到微信的这一功能的。那一刻,有些欣喜。欣喜于我的发现,欣喜于微信里的中国,欣喜于认识、了解中国,又多了一扇窗口。

认识、了解中国,至少有两扇窗口。一扇新闻联播、党报党刊,一扇微信。这两扇窗口有什么区别呢?我来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来自于微信。所谓例子,就是一篇文字。这篇文字的标题有点意思:《两大事件警醒,中国如何从肥胖到强健?》。

文章写道:“最近的两大事件让中国人震惊。一件是崔永元揭冯小刚、范冰冰、刘震云为代表的影视圈黑幕,一件是中兴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付出惨重代价最终逃过一劫。”

前一件是文化,是文化的事,文化人的事。

在网络,在微信这扇窗口,关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人,写作的人写的是这样的:“我们的思想、文化、艺术被一些文化掮客、骗子、蛆虫所污、毒化、腐蚀,虽然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超过北美票房,却是一个在不断制造文化垃圾的产业。”

另一扇窗口如果写到文化这个事,一定是这样的:“中国文化灿烂辉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后一件事是经济的事,企业的事。

这一件事,在网络上,在微信这扇窗口,写作的人是这样写的:“中兴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在全球通信行业里排名第四,在中国排名第二,是典型的巨无霸企业,理应坚不可摧,然而在美国政府对其所需美国产零配件下达七年禁令时,这个庞大的企业被一剑封喉,最后被迫签下城下之盟。”

这一件事,若在新闻联播、党报党刊这扇窗口,你听到的,只能是:“厉害了,我的国!”

无论哪一扇窗口,谈论的都是我的国。

我的国,何样的国?如果我们的人民连自己的国都搞不清楚,这说得过去吗?把国说得那么厉害,万一哪天不厉害了,咋办?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微信,我觉得它还有另一重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微信里的文字,不仅说的是真话,而且,说着叫人头脑清醒的话。

叫人头脑清醒的话,即使说得过一些,也不打紧。比如这篇文字,那个标题就很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警惕。

深思什么?深思我们现在到底是强健,还是肥胖?

警惕什么?警惕那些把肥胖夸成强健的人。

那些人有多少呢?我估计他们没有中国网民多。

“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规模达7.53亿,占比达到97.5%。”

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天有7.53亿人在玩手机,在阅读微信,当然,也在发微信。

我喜欢微信,喜欢微信里的中国。

我喜欢微信,因为我偶尔也在微信里写写中国,谈说中国。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