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你从哪里来?(二十六) “河水清茶”
作者:尹怡红  发布日期:2017-04-30 01:36:14  浏览次数:2342
分享到:

蒙阳老家居住期间,外婆也不时带着当时已有的三个孩子:我妈李茂华、四姨妈李少华、五舅舅李荣敷回成都,成月成月地住在娘家。那时候的债主厚道,一般不找女眷的麻烦,再说隔着一房,人家更不会把大伯子的债务往弟媳头上扯。

后来,大外爷李云峰又在绵阳县盘活了生意,再度蒸蒸日上。于是李家祖爷祖婆,大外婆、外婆两妯娌以及她们的子女------祖孙三代一大家子人又被大外爷接到了绵阳。

因走动变换频繁,我对有些故事的场所背景也拿捏不实在。话说我母亲四岁左右的一天,我祖爷爷将她背在背上到外面去逛,地点应该已经搬到绵阳。祖孙俩路过河边一家茶馆。“河水清茶。”我母亲冷不丁在她爷爷背上读出了那幅茶幡,她爷爷诧异地问道:“爹爹教你认字嚒?”“妈妈教。”一路上再问她一些店匾、对联、门楣横批、牌坊石刻等等,只要不生僻的字她大都会念。我祖爷爷吃惊不小,回到家就让内人唤幺儿媳妇来堂屋说话。

家史033.jpeg

我祖爷爷李静修

那时候虽然是一家人,公公和媳妇是不单独说话的,有话都要由婆婆转告或是叫到堂屋由公婆一起坐下来说。我外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点紧张,进来给公婆请了安就立在那儿候着。“严女儿坐。”我外婆便在侧排一张椅子上坐下,面朝堂前对椅上的公婆。

“严女儿念过书?”

“随兄弟识得几个字。”

“往后你照看两房孙辈,教他们认字念书,厨房里的事由你大嫂来做。”

外婆为人忠厚踏实,嫁进李家多年来,只顾埋头做事,从不露脸显能,以至于李家没有人知道这个媳妇儿识文断字。不料今天,公公给她派了这样的新差。

虽说外公家的大嫂是没有文化的乡下妇女,但毕竟出生不算贫寒,礼节家教没有欠缺,生性也老实平和,加上我外婆为人耿直厚道,妯娌俩互相体谅,从来没有红过脸拌过嘴的。家务多得做不完,怎么可能丢手让大嫂一人来干。再说,人家大哥成天操劳忙碌,挣钱养家,自家夫君一不帮忙,二不问事,闲云游鹤一般继续当少爷,倘若家里的杂务还要全部丢给大嫂担待,我外婆颜面往哪里放。

我外婆知道,公公这样安排不过是一时的兴致。家里这群孩子最大不过五岁,太小,又多半是女孩,念书认字再重要,眼下都和玩耍一样。但公婆的命令就是媳妇的圣旨,你不能提出任何异议。 所以她请示婆婆腾出一间离厨房最近的厢房,白天把孩子们集中在那里,往往是领着他们玩一阵,又让大点儿的照看小点儿的,自己去帮着大嫂忙一阵。她时而也教孩子们唱几首童谣,认几个字,以备公公来问。

那时候家务繁复,比如日常的烹煮煎炸、洗浆缝补,剁切擂磨、淘漂晾晒,无一不靠纯粹的手工劳作。春粘杂糖、夏酿米酒、秋做豆瓣、冬腌腊肉、都要把握时令。节气喜庆的日子还要包粽子、做月饼、搓汤圆、滚元宵……一年四季从无空闲。

一家老小的单衣裤、夹衣裤、棉衣裤;便鞋、冬靴,都靠一针一线做成,裁剪凭经验,合身与否的大致规则是“衣不差寸、鞋不错分”。棉衣裤要在面料背面平整均匀地禳棉花,盖上里子布用短外露的斜针脚裄上几道,稳住棉胎不移动,然后缝制。除了现成的布,鞋子还要用褙袔(后来我听昆明老人称之为隔箔),做法就是熬清浆糊,把边角布贴在个比较光滑的板子上,层层叠叠地贴。晒干后整张揭下来。可裁作鞋帮鞋底。鞋底必须粘厚,用麻线衲,锥子每戳一个孔,就跟着过一针。戴着顶针、裹住虎口,每一针都要牢牢地捹紧,针脚要密鞋子才经事耐穿。鞋口要掾边,扣袢要缝布带子打纽襻结,布带子必须缝制得圆鼓鼓的,缝平了不行……桩桩件件,不胜劳烦。

商店里也有成品,比如洋纱线袜。既然已经开始有新时髦,尤其我外公,就肯定会买。不像如今棉袜混纺尼龙,经事耐磨,那时的袜子纯棉纱线织就,娃娃蹬打不了几天就要穿孔。老人依然习惯用裹脚布,哪个敢总去找公婆拿钱给娃娃买袜子?有了好东西你就要省着用,你就要好好安排它们尽可能地用得长久。如何做,新袜子先用剪刀从袜底中间剖开,里外垫入厚实的新布,新布裁剪得翘尖提跟,再密密制制地用线织密缝牢,犹如添上去一张蹚底。但还是容易穿孔,这个孩子的补好那个孩子的又坏,这件事要反反复复地做。

家务如山,真的需要日理万机。难怪外婆从小教育我:“人怕做活路,活路怕人做。”(四川话“活路”指必须干的工作),意思不要躲懒,事情做一件少一件。“攒得金钱,攒不得活路。”小姨李书华深得她母亲我外婆的精髓,曾为我总结出“见事做事”的细则要求,贴在门背后,配合外婆和家母教育我,令我受益至今。

回到外婆的故事,有时哪怕你日理万机都对付不完那些家务,外婆只好在白天尽量做大家庭的家务、那些排场宽占地方的家务,自己小家缝缝补补的零碎针线活留到晚上,熬夜“加班”。可马上就会听见老人婆在外面声嘶力竭:“幺房还不睡嗦?点灯熬油在做啥子哦?”第二天娃娃起床就要穿的,怎么办?外婆赶忙抽出一个深抽屉,像箱子一样立起,把捻小的灯盏放进去,再蒙一块黑布在抽箱外,以保证窗外看不到火光,双手躲在抽箱內侧,继续缝补。


下一篇:


评论专区

yin2017-05-09发表
谢谢悉尼读者不弃。
悉尼读者2017-05-04发表
楼主的祖爷爷远见且有胸襟;而从老一辈的那些“老话”,也可体会出当年乡土文化的根深并非产自一时的心血来潮,是这个民族日积月累岁月如岩石般堆积后沉淀出的人生智慧。多少辈的生活绵延而来。 只是如今,比如做布鞋要糊“布壳”,60后或许还能见过,怕是70后以降,已经是相当隔膜了,倒是会叫不相关的人为爷爷的嘴甜一直很时新。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