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你从哪里来?(十二)严家族人的私人书库
作者:尹怡红  发布日期:2016-10-30 17:35:04  浏览次数:2399
分享到:

1482738334337040216.jpg

我外婆严慧君的娘家原籍山西,书香世家,近代先人旁骛盐业,移居陕西。(家谱祖籍先后记下:山西太原府太原县;陕西同州府蒲城县当木乡新庄)。张献忠屠川后,四川人口锐减,一辈先人又从陕西迁至成都求发展,渐渐立足蜀地,置办产业,儒养子弟。严家人世代不忘诗礼本分,酷爱藏书。听外婆说,严家族人的书库不但雇专人照顾,每年还要另请二三十人来晒书、翻书。旧时的书大都抄印在丝帛或绵纸上,浆裱线装,加上成都气候阴湿,极易招虫,需要不时翻动。整个书库的书,天晴要一本一本地晒,天阴要一页一页地翻,湿度大时还需要在扉页间夹入干棉纸才能保护好。翻书、晒书要选文盲,以免看书窝工不做事。我从不敢轻易对朋友聊及外婆讲述的这一"天方夜谭",即便偶尔对挚友提起,也私下把晒书人数减少十倍说成两三位,都还要察言观色、惴惴不安。主要是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私人藏书要二三十人翻晒。直到近年,我二表哥严鹏和(我大舅爷爷的二孙子)整理家谱时发现,成都和平街16号那座曾是中国西部藏书规模最大的百年老书库------贲园书库(请见图片),就是我们曾曾祖父严尔寜的大伯(其父亲严兴禹的长兄严兴积)的儿子严雁峰及其后人建造的私人书库。得到这一消息,我对严家的藏书量才不抱怀疑。hong1.jpg网上查得:贲园所藏书籍逾30万卷,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其中,善本(含孤本、手抄本)逾5万卷,自刻书籍木板3万多片,全国两千八百余县县志具备无遗,居当时国内私人藏书之冠。

据严雁峰的后人严谷声的墓志铭记载,抗战胜利后,孙科要求严谷声将藏书作价两百万元出让,并许诺他出任国史馆顾问;美国哈佛大学也出价五十万美金收买严氏全部藏书;日本文禄堂也以高价收购其地方志及四川城镇户口簿籍,但均遭严谷声拒绝。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通过邵力子致函严谷声,对他收藏和整理古籍的事业表示敬重。1950年,严谷声将这些保存完好的典籍悉数捐赠给国家,由四川省图书馆妥善收藏。参见网页: https://news.chengdu.cn/content/2012-02/26/content_892187.htm

据记载,省图书馆后来拆贲园大兴土木建盖职工宿舍,只剩下这幢老书库蹲在贲园一隅,近年被列为保护对象。由此可见,当年四川省图书馆接手的不仅是严家那批藏书,而是整座贲园。

从屡屡拒绝出价 到白白拱手捐赠,我们那位族亲当年是如何完成的这一突然的转变?我觉悟不高,小肚鸡肠,对这件事,心里始终挥不去这样一个答案:万般无奈。书归正传,话说我高祖父严尔寜仙逝。那年月办丧事十分繁复,不小的一族人,远亲近邻,都要带着崭新的布匹或被面作为祭葬,QQ图片20161226172001.jpg来一一悬挂在灵堂,并磕头向遗体告别。(那些堆积如山的布料不会被葬送掉,往往会用作后人的被单、衣料,或分赠给前来协助操办丧事的近亲。节俭的人家也会选一些收在箱子里留作今后去别人家奔丧的祭葬礼品,免得日后花钱去买)。家人必须守灵哭丧,并随时迎候来访者,住得近的要招待酒饭,住得远的还要安排住宿。说不定还有一些远方的近亲要从陕西赶来,粗略估计,报丧的几天路途,奔丧的又是几天路途,灵柩至少要停十多二十天吧。不得而知。不巧的是严吴氏生产在即,成都有个习俗,生孩子与办丧事不能同时在一所房子里,这叫"血淋丧",据说对家宅及其不利。记得作家巴金在小说《家》里提到过成都这一习俗,只是年代稍晚些,大致是我外婆那一辈人成年后的事情,而且书里那位长孙媳妇被搬到外面,受到颠簸与惊扰后难产而死。严家的故事虽然早二十来年,但人情味重些,他们租借了一个道hjhure.jpg观还是小庙这样的地方设灵堂停丧,我的大舅爷爷还是在自己QQ图片20161226172035.jpg家中出生的。(家谱照片由我大舅爷爷的孙子,我二表哥严鹏和提供)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